主页

影响孩子一生36种好习惯(抗挫折)17

15年前 [03-06 12:17 周五]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从失败中培养成功。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牢靠的踏脚石。若肯研究它们,利用它们,便没有别的因素更能对一个人发挥作用。——戴尔·卡耐基

 

“秋风起……天气渐渐冷了,树叶渐渐黄了落了。”

 

“被雨打折了的向日葵,天晴了,它仍旧向着日,美满地开花,美满地结实。”

 

“……白蓼花,红蓼花,经了许多雨,许多风,红的仍旧红,白的仍旧白,不曾吹折它的枝,洗褪它的颜色。秋!这样光明鲜艳的秋!”

 

这是著名文学家沈尹默写的一首诗《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而且蕴涵着丰富的哲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就好像人生,有成功的高潮,也有失败的低谷。

 

综观历史的进程,我们就会发现: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高潮与低谷的更替,一个朝代由兴盛走向衰败,改朝换代后,必然又是一个文治武功的太平盛世。历史就是在低谷与高潮、兴盛与衰败的交替中向前发展的,绝望的黑夜后面总是灿烂的黎明。

 

一个人的一生注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峰顶也有低谷;不可能永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背时背运、道尽途穷。所有的困难都有尽头,只要一个人拼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达顶峰;只要一个人主动奋斗,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聋哑作家,她在两岁的时候就被病魔残酷地夺走了视觉、听觉和说话的能力。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话,这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真可谓是生活在三重苦难的地狱中。但是生活并没有抛弃凯勒。正当她的父母为她将来的生活忧愁时,帮助他们的天使出现了。一位家庭女教师来到她家,教会了小海伦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表白自己。海伦在老师的帮助下,刻苦学习,最后考上了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用自己不健全的身体为她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还在老师的无私帮助下,在全世界旅行,并献身于帮助聋哑人的教育事业。

 

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并做自我调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堂遗迹,上面留有一段题词警策人心:“事必如此,别无选择。”消极逃避可能毁了一个人的生活,也许会使这个人的精神崩溃。“事必如此,别无选择”,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不得不常常这样提醒自己。英王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的图书馆就写着这样一句话:“请教导我不要凭空妄想,或作无谓的哀叹。”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表达过同样的看法:逆来顺受是人生的必修课。诗人惠特曼的话同样说明了这种人生必不可少的态度:“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

 

所谓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想要玩具,妈妈却把它收起来了;或者他想吃肯德基,妈妈不允许,这些都可能导致他有受挫折的感受。面对挫折时,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龄期的孩子而言,挫折感的来源就与幼儿不一样了,他们可能是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例如希望能考个100分,结果只考了80分,这时候的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的则是生气、沮丧、觉得丢脸等情绪反应。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挫折的发生是无可避免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呢?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许多父母都认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挫折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

 

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故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树立榜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着、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中国的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有的母亲还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将来成长的孩子中,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再富裕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养活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从小就离开父母去闯世界;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法独立生活。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鉴的。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的。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独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入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让其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自己挣钱来花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建议三:给孩子设定一些挫折障碍。

 

每个人都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例如,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妈妈和4岁的儿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走的。但是,妈妈却有意识地让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颗小石子摔坐在地上,妈妈才对孩子说:“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在设置障碍时,父母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障碍性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同时又不会超过每个儿童的心理承受限度。例如,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等。

 

建议四: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这时孩子会认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有没有具体的方法?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教给家长们一个叫做“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境。这“3C”是指Control(调整),Challenge(挑战)和Commitment(承诺)。

 

“调整”指的是一种心理上、情绪上的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 “困难并不等于绝境”。例如,8岁的桐桐在数学比赛中失败了,妈妈是这样“调整”桐桐的心态的:“我知道考得不好你心里很难受,但是,你的其他课程考得非常不错呀。”

 

“挑战”指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让他学会在不高兴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例如,妈妈继续安慰桐桐:“一次考试不好,心里确实不好受,但是,妈妈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人,我知道不管在什么考试中,你都试图考得更好,妈妈相信你在下次的数学考试中就能考好的。”

 

“承诺”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妈妈对桐桐说:“你觉得考得不好让妈妈很失望,但是,妈妈一直是以你为荣的。不管你考得怎样,只要你认真去考了,妈妈都为你感到骄傲。”

 

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桐桐明显地感觉好多了。事实上,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关键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建议五:在孩子失败后,温情地鼓励孩子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做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更应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例如,在《请给孩子松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当陈元的父亲得知陈元与国际奥赛失之交臂的消息后,他很能体会女儿的伤痛,但他不能帮孩子找替罪羊,于是他写了一封短信压在陈元的书桌上,然后去机场接陈元,他深深地懂得应该帮女儿恢复情绪。

 

没有经历过奥赛层层选拔步步攀登的,很难体会其中的艰苦。陈元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准备奥赛,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做了数不清的题,忍受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那么多艰难困苦,顶住了那么多考场之外的压力。但是,她的汗水和心血,以及亲人、同学、教师们揪心的焦虑,如今只有一瞬间,仿佛都付之东流了。

 

这就是竞争。竞争往往是残酷的。陈元在七轮理论考试中发挥出色,但在四次实验中却发生了一次失误。

 

陈元后来说,那次实验是所有考试中题目最容易的一次。那次实验的时间定在晚上。陈元说,当时不知是怎么一回事,走进实验室,脑子里忽然觉得一片空白。她说她不习惯在晚上做实验,她从没有在晚上做过实验。她面对那道实际是最容易的题目没有写下一个字。

 

这当然就成为她不能入选国家队的理由。

 

当她在距国际奥赛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却又失之交臂了。这对于一个16岁的涉世未深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她会感到痛心,感到悲伤,感到难过。她在机场见到爸爸的时候,泪流满面。

 

父亲见到女儿时,表面上很开朗地笑着,其实他的心情也很沉重。

 

陈元回到家里,把自己关进熟悉的书房,她第一眼看到的,是爸爸放在桌上的信。

 

我们的女儿:

 

我们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欢迎你的归来。因为你没有失败,你已经竭尽了你的最大的努力,你是胜利者。没有进国家队,这是遗憾,但你从中得到的经历,得到的锻炼,得到的启迪,你所认识的社会,认识的人生,远比你进国家队的意义要丰富得多,宝贵得多,这是你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你会经得起挫折、委屈,你会因此而奋起,而攀登你人生的又一高峰。

 

记得你念小学时,从浏正街小学转到了修业小学,在浏正街所受的委屈,那段经历,激励了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奋发努力,可以说,那是你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同样,在合肥科大的这段经历,更会激励你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甚至去国外学习)拼搏进取,因为你经受了挫折,你已经懂事了!

 

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永远是你的后盾,你温馨的家,永远是你休息的港湾。

 

爸爸

 

199751

 

后来,当有人问起陈元在集训队的具体情况,问起她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没有入选国家队时,陈元的父亲及家人都是很简单地回答说,因为陈元在做实验时发生了一次失误,陈元没有能经受住那种近于严酷的考验。

 

虽然,陈元的父亲心里想的,比这要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他不能也不愿意替陈元寻找任何开脱的理由,一切都只能由她自己承担。他这是从陈元的长远考虑,希望她能正确对待这次失败,学会适应挫折,他希望能真正把一件坏事变成好事。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孩子在遭到困难和挫折的打击后,父母一定要用自己的温情去鼓励孩子,让孩子及时地树立信心。穆尼尔·纳素夫在《愿你生活更美好》一书中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埋怨他们,也不要奚落他们,应该帮助他们从失败走向胜利,帮助他们找到光明,特别是在他们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候。”

 

建议六: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

 

灵活应变是指能够因应各种环境及状况而作适当的调适,同时还能充分掌握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这是孩子处理困难和挫折的重要能力。培养应变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或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果断。

 

有一个女孩,遇到父母因急事没有回家,不知所措的她竟然在门外等候了近6小时,如果不是被邻居发现并领回家中,很可能就在门外过一晚上。

 

事后,隔壁邻居艾女士是这样说的:“幸亏我昨天晚上回来时,看见孩子坐在家门口。要不在那里坐一晚上还不冻死了……” 艾女士说,她回来的时候,楼道里没有灯,漆黑漆黑看不清楚,开始她没在意,上到4楼才隐约听见哭声,下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孩子坐在门口缩成一团在那里哭,问了她好几次怎么回事,她才说是爸妈不在家,她开不了门。艾女士起身一看,门上原来贴着条子,让孩子回来后去奶奶家里,可能是孩子没看字条。回到家,艾女士连忙给又冻又饿的孩子做了点吃的,安排孩子睡下。

 

这个孩子在回家的时候,发现父母不在家,她居然只会在门口等,而不知道去邻居家,或者给亲戚打电话。如果不是邻居及时发现了她,说不定她真会在门外冻上一个晚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缺乏应变能力?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一个只有5岁大的外国小女孩,在一个大雪纷飞并且完全与外界失去通讯联络的晚上,成功地帮助母亲分娩了一个男婴。假如小女孩在这种意外情况下只会哭、只会怕,后果将不可想像,但是,她能够灵活应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需要中国父母深思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孩子适应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的能力,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能及时告诉成人;心里有烦恼时,知道向父母或知心伙伴倾诉。二是培养孩子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比如,应该知道早晚气温不同,应该注意保暖;应该知道出门要带什么东西;应该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等。三是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如遇到突然停电时,怎样去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露怎样去控制;着火了知道用灭火器浇灭,迅速转移易燃品等。四是培养孩子对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如要相信他人,但是,对于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又要采取提防的心理;如果父母生病了应该怎么办,老人生病了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断。

 

只有培养孩子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遭到任何紧急情况才会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学习的习惯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孩子将要不断地经历学习、工作、取得经验、再学习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取受制于这个人怎样使用他的智力。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有良好的使用智力的习惯,他体现出来的能力也是超乎想像的。也就是说,只要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智力天赋并不高的孩子也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