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儿子:宁禄(化名),14岁,汉口某中学初三学生,5年网龄。
与记者见面的前半个小时,他低眉垂首,沉默寡言,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老成和呆滞。即使偶尔说话,也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声细如蚊,凑上耳朵都难听清。
口述母亲:苗瑟(化名),银行职员。
在母亲苗瑟眼里,小时候的宁禄开朗、阳光、很乖,和现在判若两人。
“去年一年,他基本不跟父母说话。每天回家都板着脸,看我们的眼神,好像有仇似的。”自己不说话,宁禄甚至也不让父母说话,他要求家里绝对安静。每当苗瑟试图跟儿子说点什么时,他就用手一挡:“别讲话行不行!”
“你别看他现在这么消极的样子,只要一上网,就完全变了个人,可以说是如痴如醉。为了玩网络游戏,他可以花一千多元去买点卡;家长如不强行制止,他绝不会主动离开网络。”苗瑟说,虽然她和丈夫已对儿子采取强制措施,每周上网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但仍很担心网瘾会耽误宁禄中考。
他的学习成绩,我越关心越差
苗瑟说,数学是宁禄的“短板”,她请了老师一对一辅导,谁知越补越差,以前儿子还能考100分左右,现在只能考六七十分了。
以前,苗瑟夫妇只关心儿子的学习成绩,总是要求他进入年级前50名,将来考华师一附中。但因喜欢上网,儿子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年级前60名退步到120名。一提中考,他就对苗瑟说:“要我考华师一?你想都别想。”
宁禄为什么会这样?苗瑟说:“这可能与我们家长和老师都有关系”。有一段时间,儿子每次放学回家,总是一副要哭的样子。半年前的一天晚上,儿子突然在房里放声大哭,还将所有的书本全摔在地上。原来,老师在学校经常打骂,甚至是挖苦和讽刺学生,还经常“罚抄”,动辄让学生将试卷抄100~200遍。
“原来儿子在学校这么压抑,我竟一点都不知道,还总是要求他考高分,进名校。”苗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我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从来不关心学校里每天发生了什么,他心里怎么想,高不高兴。”
12月21日,苗瑟夫妇参加了晨报举办的“国学戒网瘾”专题讲座,“听了讲座,我对自己以前的做法更后悔了,总拿孩子和别人比成绩。我们对宁禄的期望值太高,他觉得达不到,干脆就去上网,不好好学习了。”
大人喜欢“压”我们我就上网找自由
“一年有365天,可属于我的假日不到一周。”宁禄说,周一到周六,学校的课程排得满满的;周日学校放假,母亲又给他安排了6个小时的课外辅导,余下的时间,他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是大年初一,我都要补2小时的课,感觉像一根被拉成直线的弹簧,已经丧失了弹性。”
“我喜欢旅游,没时间;我喜欢音乐,没心情;所以,只能上网。”宁禄无奈地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和好朋友出去走一走,在公园里坐一会儿,说说话,但这种机会太少了。”
母亲安排的周日课程,他一点也不想上,但他是个听话的孩子,从不会耍赖不去。在学校,他没逃过一节课,每天按时交作业,是老师骂得最少的学生之一。
“大人把我们想得太简单了,总以为我们还是小孩,喜欢压着我们。表面上我是很听话,但我一点也不快乐。”
太多的压力与无奈日积月累,宁禄最终在网上找到了一片“自由的天空”:“上网是我惟一的发泄渠道。现实中大人有话语权,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但QQ上我们有言论自由;网络游戏可以让我们放松,彻底忘掉烦恼的学生生活。”
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教育,叫传递教育,即父母生平未能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能代他们实现。还有些父母自己很优秀,便要求子女也同样优秀,甚至超过父母。
这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超现实地、不顾实际地一味高要求,总拿自己孩子和更优秀的孩子比,考一次比一次,把孩子比得心灰意冷,成绩越来越差,最后把孩子逼上网络。
宁禄的母亲苗瑟,可能就犯了这种错误,建议她多给孩子一些个人空间,让他自由发展。
记住这句话:天生他材必有用,因材施教能成才;逼得太狠,适得其反。来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