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昙花不开放
16年前 [01-05 21:38 周一] 早上出门的时候,女儿带走了家里的数码相机,因为学校要到武汉中学参加诗歌朗诵比赛。作为团支书,她要为选手们摄影留念,“青春少年,立此存照”。去时意气风发,回来时却没有多少兴奋的表情,原来比赛进行得不怎么样。
他们学校有三个参赛项目,选手们都比较重视,这之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临到现场发挥,却接连出错。首先是一个同学上台一紧张,把“印刷术”读成了“印纸术”,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接着另一个同学朗诵时,伴舞的队伍发生了意外,挥舞的红旗一个接一个倒下来,乱成一团,场面狼狈不堪。只有女儿班里一个男生周周发挥得还算正常,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
回学校的路上周周很郁闷,他说,为了这次比赛他很早就开始准备了,起先父母都很反对,因为初中学习紧张,他们怕他耽误功课。可他一再坚持,练得也很投入,父母最终还是支持了他,并想办法给他租到了这身神气的“黄金甲”演出服,很是那么回事儿,却不料因为他人的失误自己也跟着早早地出局了。面对这么一个不圆满的结局,他太失落了。
女儿在一旁极力安慰他。小学六年级时市里举办“疾风31”趣味体育比赛,她作为学校啦啦队的成员,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放学后都要留下来训练到六点多钟。那时天气已经寒冷,而他们都只穿着薄薄的毛衫,在操场上伴随着徐怀钰那首《向前冲》,一个个欢快地舞蹈着。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他们学校连初赛都没过,啦啦队连精彩地展现一次的机会都没有。比赛结束后所有的啦啦队员们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那一刻的委曲其实再多的泪水也无法消解。女儿对周周说,每参加一次活动,都像“昙花一现”,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只为了那瞬间的绽放,并且你还要做好昙花不开的心理准备。
到底是男孩子,经女儿这么一劝说,心里的苦恼很快便释然了,他说她很像他小学时的班长,也是个女孩儿,也很会安慰人。
女儿并不因此自得,相反困惑却留给了她自己。她已经到了一个敏感多思的年龄,通常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道理,她已经要绕一个问号了。晚上关在房里做作业的她,还是忍不住走到书房来,问我,“妈妈,如果昙花真的不开放呢?”
我踌躇着,该怎样回答她这个问题。
女儿的所作所为已经成就了一个小小事件的完美结局,却不想她挑出了一个隐蔽很深、涉及到某种宿命的大话题。人们常会感叹昙花一现的绚丽和脆弱,引而后发的韧性与持重,却不愿多想昙花不开放的残酷现实……假如昙花真的不开放呢?
这是很有可能的。身边的很多人事都曾经像昙花一样,经过了漫长的煎熬和等待,终于也没有等到开放的一天,于是乎连“花”的资格都丧失了。人们习惯了故事中的思维,等待中必会有一个结果。而现实中多数时候是没有结果,就像昙花不开放,让你的期待化为乌有。但我不能这样引导女儿,让她过早地看到事物的真相。
“即便昙花不开放,作为昙花的努力,依然包涵在‘不开放’之中;你还是昙花,只不过把人们期待开放的时间绝对延长了而已……”
女儿听着,若有所思。
“昙花不开放”永远是一种假设,它事实上暗暗地否定了事物绝对的一面残酷的一面,将些许的希望留在了开放的一刹那间;同时也因为有了假设,多了一种暗示,我们得学会承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光芒”,一种将自己照耀,一种将自己灼伤。
女儿就像一朵昙花,我们都期待她开放;但如果有了“假如”,作为女性的她,依然会长大,甚至灿然而娇艳,这也是一种开放。在父母眼里,花儿没有不开放的时候。(写于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