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青春期

16年前 [02-15 21:29 周日]

 我问女儿:美丽的青春期、躁动的青春期、叛逆的青春期,觉得哪一个形容词更好呢?她想了一下,回答说:美丽的青春期。因为躁动、叛逆都是美丽的,就像《蒙娜丽莎》是美丽的,抽象画(我知道她主要指的是某些西方现代绘画面貌)也是美丽的一样。尽管她表达得不太清楚,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并受到了启发,觉得艺术与这个话题之间确实有某种相似之处。

《蒙娜丽莎》说得上是古典艺术的典范,尽管五百年来无数人在它面前驻足,它带给人的却并不总是至高的审美享受,尤其是对于19世纪的艺术家——艺术史上的后来者来说,在前辈登峰造极的成就面前,他们感到了更多的焦虑和压抑。因为无论他们多么努力,画得有多好,都不可能超越前人。如果不另辟蹊径,他们将永远都走不出前人的阴影,永远都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所以,杜尚要为蒙娜丽莎添上两撇胡子,目的就是要解构权威,为自己的创作争取一片别样的天地。翻开西方现代艺术史,几乎每一个站得住脚的艺术流派都是在与传统的斗争中左冲右突,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他们以反叛者、革命者的形象出现,将古典艺术均衡、比例、节制等准则冲击得支离破碎,但他们却不是在胡闹。他们之所以必须如此,是因为随着赞助制度的改变,艺术曾经所服务利益集团的解体,新的时代对艺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传统艺术几百年传承所积累的势力,使得新艺术不采取激进、叛逆、决绝的方式便不足以挣脱掉它的影响。在摧毁一切的过程中获得破坏与否定的快感,也在重新确立边界的时候,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园。人们也终于懂得,躁动和叛逆,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美。

 而青春期的美丽同样也带着躁动和叛逆的特质。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无论是哪种家庭类型,12岁之前的孩子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在权威之下成长的,所以当青春期到来,孩子真正开始确立自我、探索自我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便是与父母的背离和对权威的否定,人在形成他自己的时候,就是要不断通过否定的力量去成长。这种叛逆还常常表现为与父母关系越紧密却越强烈的矛盾,正因为对父母依赖、依恋的心理很重,叛逆不强烈则不足以摆脱其影响而走向独立;另一方面,孩子12年里所接受的东西主要是通过单向灌输和行为训练的方式获得,由于没有真正的体验和自我反思,这些东西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并不会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所以他在建构自己的时候,会将这些东西重新审视并加以整合,他会有意去犯一些错,尝试一些危险,探索自我的边界,这个过程与被动地吸收相比,是一定会伴随着躁动和冲突的。

 躁动也好,叛逆也好,都是成长的需要,是这个时期别样的美。正如艺术上的突破需要不断地否定传统,我们欣赏着现代艺术,感谢艺术家的革新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界。同样,孩子通过青春期一番折腾,否定,建设,他终于越来越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