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有时候比正确更重要

16年前 [03-22 14:45 周日]

人往往不是依据正确的法则去生活的。这一点只要我们愿意承认,很容易发现。“我知道在当时我应该如何如何,可是我之所以没有那样做,是有理由的……” 我们常会这样解释我们的言行,以期别人理解我们的立场和苦衷,同时也让自己心安理得。

可是作为家长,我们却时时不忘教导给孩子正确的东西;而当孩子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时,我们又很少去关心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辩护。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老是不忘教育的重任,我们在赋予自己不因循原则、随情应境的变通以合法性的同时,却剥夺了孩子同样的权利。我们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生来一片空白,他知识的积累,是非观、价值观的建立都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孩子面前,家长总是一个是非判断者、真理代言人、行为校正员、道德专家的形象。何况还有一个“法乎上,得其中”的损耗,更让人感觉高标准、严要求的必要性了。可是这样的教育却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我们在不断地灌输所谓正向价值,孩子却并没有按照标准、理想的方向发展。

有一个妈妈反映,女儿个性很强,什么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听不进家人的劝说。(她忘了我们大人也是如此,我们在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的时候,同样理直气壮,并希望他人认同。)尽管感到难以说服孩子放弃她心中的想法,但她担心家长如果表示了理解,会不会助长孩子的歪理。

她举了个的事例:女儿最近语文成绩有所下滑,批评她时她说,都是因为现在这个语老师,她对待教师子女的同学非常偏心,同桌是个教师子女,传本子时候发现少了,老师就发动全班同学找,而她的本子少了以老师却说:“你的本子少了关我啥事,自己找”;还有,同桌作业错4题老师给优减,而她错3题只有良……女儿表达她的情绪:这老师太势利眼了,我讨厌她,一上语文课我就烦;这世界太不公平了,妈妈,要是你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好了。

其实类似的感觉我们成人经历得还少吗?我们为人处事除了理智还有情感和个人好恶,我们会爱屋及乌,同样也会厌屋及乌;我们多少都会带上势利的眼光与人交往,因为我们不可能剥去一个人所有的社会因素而与一个所谓“纯粹”的人打交道;这个世界不公平的现象太多了,多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地步……可是我们面对孩子时,却宁愿选择掩耳盗铃。

首先,得维护老师的尊严,这是天经地义的。“老师毕竟是老师,无论如何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你怎么能这样说你老师呢?”其次,不喜欢老师也不能影响到自己功课的学习呀。“学习可是关系到你以后前途的事情,不喜欢老师就不喜欢语文课了,这是愚蠢的行为,害的是你自己。”另外,成绩下降得自己负责,可不能让她养成找借口的习惯。“我看你近段时间的学习有所松懈,你要找自己的原因。”还有,不能让她有“这世界不公平”的看法(压制她的真实感受),“这事只是你的心理作用,老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你努力学习,成绩上去了,就不信老师不喜欢你。”(家长很得意,条条道路通罗马,利用一切可能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

结果会怎样呢?孩子听到家长的这番说教会是什么感受?

女孩语文成绩的下降可能确实有一部分老师的原因,她对老师的做法有看法,不喜欢,可是在师生这种不平等关系中,她又无法去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她也知道如果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待遇。所以无意识中女孩就采取了损害自己的方式,因为她手中没有别的资源。其实孩子真的是蛮可怜的。

而家长呢,她心中首先是正确做法的焦虑,明知无效还是忍不住一说再说。她不明白,孩子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大道理,她需要理解和支持,发泄和疏通,家长如果接纳她的情绪,她平静下来之后反而能够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总担心接纳会给孩子造成错误的信息,其实我们太小看了孩子的心理能力。

用正确压制孩子而不讲求效果是容易的(这也是家长对说教念兹在兹的一个原因),而接纳之后的循循善诱却需要智慧。如果家长总是用那些自己都做不到、都不信的东西教育孩子,其实质就是自己动手关上了孩子朝向你的心门。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可以先认同孩子的感受。嗯,是有点不公平呢,但这种情况想起来也在情理之中,比方说你的好朋友,妈妈就会对她好一些,肯定和对一般同学不一样,这是人之常情呀;另外,那个教工的女儿的待遇,妈妈也并不觉得它就一定是件好事,她不可能一辈子都受特殊照应,顺利惯了,反而对她以后没有好处。以后走向社会,我们不可能指望得到太多照顾,所以现在受点委屈反而可以培养我们在不利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引导她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让她明白,哦,原来一件不好的事情,却可以成为自己成长的养料。

有效就是把道理说到一个人的心里去,所以有效必须共情。不仅仅是试图理解他,更是设身处地地成为他,去体验他的感受,探寻符合人性的做法。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中活着,而现实中人们的行为要考虑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如何选择,简单的二元对立并不够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不是怎样,而是这样,才是最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