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陪读”形成的合力效应,被很多家长所看好。那么,它真的能变成“助推性火箭炮”吗?
在对陪读的看法中,专家、教育工作者反对者居多。家长中赞成、观望者居多,有些家长认为陪读能监督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得益颇多。部分家长表示,如果需要,自己也会陪读。也有家长认为,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虽然会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参与权利受到限制,但至少可使孩子在读书的年龄六根清净、一心读书。还有少数家长认为,陪读应该根据经济条件决定,如果公办名校配备公寓宿舍,陪读现象会减少。
王老师(中学教师):陪读不能一概而论
为人父母者,为了孩子几乎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但我们应对陪读进行合理分析和引导。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利弊参半,不能一概而论。从现在的社会环境来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诱惑,大多数学生自控能力差,初、高中生最容易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形成诸如上网成瘾、早恋、结成团伙逃学等现象,这都是孩子学习成长路上的拦路虎,父母陪读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但反过来说,陪读一方面使家长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又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差、遇事没主张,如果父母监管过严还会让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缺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对初、高中生的陪读现象,应充分理解,适度为之。而对大学生的陪读,值得斟酌。大学生多数已进入成年人行列,是独自生活的大好时期。一些有性格缺陷的中学生,原本可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后天的纠正。如果大学时期,家长还给孩子当陪读,必然占用孩子与同学交流的时间,使他们在精神上长久地依赖父母。
应该说,过度照顾、专事学习的陪读模式,已经受到现实的严重挑战。“花大把的钱,圆教育的梦”,这种单边发展的陪读模式,会给那些娇惯、不懂事的孩子的成长道路设置荆棘。把陪读的害处降至最低,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先生(教育工作者):陪读,要看孩子自己的状态
我觉得陪读现象主要是高中学生家长居多,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有早、晚自习,一些家长因为不想让孩子住校,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而家距离学校又较远,每天回家太浪费时间,所以才想出了在学校旁边租房子住的方法。
我有一个邻居,他家的孩子正念高中,为能方便照顾,便把现在居住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后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这一来,孩子倒是方便了,可因为单位离租房处太远,就苦了这父母了。还好,他们家孩子倒很懂事,看到父母为了他这么折腾,学习也就更上心了。
其实像邻居这样的陪读,我觉得对孩子有好有坏。好处就是可以让孩子过得舒服一些,坏处就是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的机会。另外,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年龄还小,缺乏自制力,打小没离开过父母,不放心让孩子住校,怕影响学习。其实要不要陪读,要看孩子自己的状态。大可不必父母事事躬亲,该放手时就放手,有时让他们独立去面对生活也是好事,莫把孩子惯成温室里的花朵。
林先生(事业单位职员):陪读,需要心理艺术
家长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才,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地照顾溺爱和介入引导,只会导致孩子的过分依赖,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因为,每个孩子的人生终究是要他自己走的,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的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意愿来栽培孩子的幸福。”
家长以满腔热忱之心,辛辛苦苦去陪读,是否真的能够让孩子获得好成绩呢?在孩子的发展和自己的生活上如何才能找到平衡点?家长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陪读?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心理艺术:
一忌形式单调。在陪读过程中,家长应多开动脑筋,设计一些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尽量避免与学校教学方式重复,以免让孩子感到枯燥。
二忌越俎代庖。家长陪读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技巧,使其朝独立学习的方向发展。“陪读”,应以“科学有效”和“无为而治”为尺度。孩子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家长只能起辅助作用。但有些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往往把对孩子在生活方面的“包办代替”搬到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上来,甚至于完全代替孩子阅读和思考。陪读过程中这种越俎代庖的现象,无疑会助长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三忌充当监工。陪读是督促而非监管。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了错,比如精力不集中、作业没做对等等,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和蔼地加以提醒或批评,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走上健康科学的成长之路。切忌简单粗暴地斥责、发泄,批评训斥,只能让孩子产生厌烦和焦虑,既厌烦学习,也厌烦家长,如此一来便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陪读家长应该理性对待陪读过程中的曲折,陪读的目的是给孩子学习、生活上带去方便,而不是施加压力,如果陪读变成压力,起到负效果还不如不陪。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