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不陪读的家长
问题的来由:
孩子的话:“学习时,妈妈老是坐在身边,感到老不自在。”
专家的话:“‘陪读’虽然出于家长的“好心”和“爱心”,但由于其违反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得到的只能是孩子情绪上的反感和厌倦,学习动机和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降低。”
家长的话:“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我不在,他就不好好学习,‘陪读’是万不得已啊!”
问题的解答:
变“陪读”为启发、引导和鼓励,创造一个使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逐步地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
* 要用对孩子的信任(相信)来启发孩子的自觉,并逐渐“松绑”。
* 要引导孩子自己制定计划,鼓励微小的进步。
* 奖励孩子的自觉行为,奖惩分明,就事论事。
*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自己动脑筋,家长作一些适当的启发。
* 要善于将孩子的自觉行为转化为孩子的学习动机。
* 家长要注意自身行为的榜样,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气氛。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我那儿子学习一点也不自觉,老是要我盯着他学习,我一走他就溜号,真拿他没办法。”“在我下班还没有到家前他是不会做功课的,不是打游戏机就是踢球,这孩子一点也不理解大人的心思,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为了帮他复习考出一个好成绩,我就是调休请假也情愿,这次我因为忙没有工夫管他,测验就不及格。唉!这孩子不争气。”类似这样的抱怨还真不少。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即陪着孩子学习。晚上,关了电视,坐在孩子书桌旁,看着他写字做题,陪到深夜,仿佛自己陪着他同时把力量和希望传给了他。这多半是从孩子上小学时就养成的习惯了。孩子读小学时,学校常会有家庭作业要家长签字,或帮助孩子背书,检查作业。久而久之,成了习以为常的事。
家长们的抱怨,反映出一个无奈的事实,那就是孩子对“陪读”并不领情。为什么家长们全身心地付出得不到满意的回报呢?这还得从“陪读”这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说起。
陪读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
1、近距离(或贴身)监督式。孩子做功课,家长坐在屋里或坐在孩子身旁,孩子稍有走神就提醒、唠叨甚至呵斥。
2、远距离监督式。孩子在屋里学习,家长在外屋时不时地进屋“侦察”一下,然后教育一番。
3、有问必答式。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家长随叫随到,问什么回答什么,一五一十地把答案告诉孩子。
为了不让孩子贪玩,在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坐在一旁“监督”,或时而“暗察”,孩子将怎么想?他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孩子原来对学习并不反感,他们也或多或少会意识到自己学生的角色,因而有一定的学习愿望。如果每次做作业时家长总在身边,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即家长在身边慢慢地成了他学习的条件,一旦家长不在他就坚持不了学习,这就无意中人为地养成了孩子对家长“陪读”的习惯性依赖。而且原来对学习有一定兴趣的孩子,也会因为“陪读”而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认识发生改变,会错认为做功课、学习是为了得到家长的满意,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这样即便原来有一定学习自觉性的孩子渐渐地也变得被动起来。何况,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独立性需要,当孩子知道自己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督促或“暗察”,孩子会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会感到很不自在。这不仅会使学习分心,还会使孩子产生对“监督”的反感情绪,进而转化为对学习的反感。至于孩子一走神家长就大声呵斥,则会弄得孩子学习心绪不得安宁,无法专心地学习,就是做完功课,也没往脑子里去,还会造成一知半解、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
可见,“陪读”虽然出于家长的“好心”和“爱心”,但由于“陪读”违反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得到的只能是孩子情绪上的反感和厌倦,学习动机和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降低。因此,为孩子“陪读”的家长们,必须改变教育方式,才能变“事与愿违”为“如愿以尝”。
家长好比是船的舵手,把稳方向,指明道路;孩子好比是水手,细节问题让他独立完成,不必事无巨细、一概插上一手。留一点自由空间给孩子,同时也留给自己自由支配业余时间的权力。陪读使孩子觉得是大人要我读,而不是我自己要读。被动的甚至被迫的学习没有激发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一旦外界压力消失或减轻,孩子会完全放弃学习,把他认为损失的玩乐补回来。所以,做一个纵观全局把握大方向的家长比作一个“盯防专家”要有用处得多,也省力得多。家长们首先要明白,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正确的做法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变“陪读”为启发、引导和鼓励,创造一个使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逐步地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具体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 要用对孩子的信任(相信)来启发孩子的自觉,并逐渐“松绑”。在孩子学习开始以前,同他谈一谈,可以问孩子“你做功课要不要妈妈(爸爸)在旁边陪着你?”、“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陪你做功课吗?”、“如果你不要妈妈陪你做功课,你会认真吗?”、“你怎样使自己在不要妈妈陪你的时候,保证做好功课呢?”;还可以真诚地向孩子表示,“妈妈相信你能管好自己,就不陪你了”、“如果没有妈妈陪你,你也能认真做好功课,妈妈会很高兴的”等等,以鼓励孩子不依赖陪读,而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可以由原来的在身边陪读转为屋里做事,由在屋里做事转为在屋外做事,逐渐摆脱陪读。
2、 要引导孩子自己制定计划,鼓励微小的进步。如果孩子的功课比较多,可以与孩子商量一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可以休息一下。小学生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中学生在45分钟到一小时为宜。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先让孩子自己规定时间,开始时家长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如果孩子做到了,要给予表扬,做不到也要鼓励孩子做到,切忌不耐烦而责怪孩子。当孩子基本做到以后,就要逐渐放开,鼓励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直至养成习惯。
3、 奖励孩子的自觉行为,奖惩分明,就事论事。孩子在养成自觉学习行为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反复,为了强化自觉的学习行为,可以用各种奖励手段,如按计划做完功课后可以满足他做喜欢做的事和玩耍的要求,如果能坚持一周,可以给以一点物质奖励;也可以用累计的自觉行为的数量标准来奖励,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有了一次(或一天)自觉行为,就给他一个代偿物(如五角星、红旗等)的奖励,当孩子得到的奖励代偿物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应及时兑换成一种实际的奖励。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惩罚手段要预先与孩子讲明。开始时要慎重,不能罚得过重;用生气,一段时间不理睬孩子也是一种惩罚;如果孩子确实是主观上不努力,就要果断地给予惩罚,如果是客观上孩子没有能力做到,则要进行及时的鼓励。但无论如何,惩罚时不要说孩子不爱学习,不要指向孩子的人格,要说明惩罚的只是他的不自觉的行为。
4、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自己动脑筋,家长作一些适当的启发。孩子的学习总会遇到困难,当孩子提出帮助的要求时,先要引导孩子复习一下相关的知识和例题,鼓励孩子再想一想。要尽量了解孩子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如:认真审题,指导孩子分析和理解题意,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尽量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5、 要善于将孩子的自觉行为转化为学习动机。当孩子出现学习的自觉行为时(或事后),要用语言暗示的方法,肯定他的正确动机。如:“我知道你现在爱学习了”,“我觉得你懂事了,能自己安排学习了”,“看来学习上的困难是难不倒你的,你是有毅力的孩子”。要是孩子经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应及时夸奖他“你学习上的进步是因为你的学习比过去自觉了,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久而久之,你的正向暗示就会内化成孩子的学习动机。
6、 家长要注意自身行为的榜样,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气氛。当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绝不能在孩子学习时自己却在看电视、搓麻将。孩子做功课时如果家长也在看书学习,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家长的学习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