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巴纳姆效应
片段:一家长看见自己2岁多的孩子在吃饭前拿筷子、搬凳子忙得不亦乐乎,就高兴地夸奖“宝宝真能干”,并把这件事常挂在嘴上,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在别人面前炫耀。以后孩子干点活就向妈妈报告,要得到妈妈的表扬。有段时间,妈妈出差孩子由爸爸照顾了,爸爸对孩子板凳子、拿筷子的举动无动于衷,没有给予表扬,孩子推倒了摆好的凳子并跑到一边伤心地哭泣起来。2-3岁是孩子模仿成人动作的关键期,他们模仿母亲洗衣、学做饭、叠衣服是为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体验与大人一样的生活,可妈妈多余和过分的表扬,破坏了孩子内在个性的发展。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片段中母亲的做法就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最容易出现此种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 <http://wiki.mbalib.com/wiki/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做家长的过度的表扬或批评上都会让孩子产生巴纳姆效应,而失去自我。
2009.3.4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