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成长(转载晓草老师)

15年前 [03-11 21:48 周三]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我想借今天的学习时间,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问题。
主要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难教?难在哪儿?如何教育?怎样做合格的父母?三个大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调查显示,82%的小学生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交往的占10%。22.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人际沟通方面需要改进。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孤僻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里做长辈的对其他孩子的拒绝。调查结果,34%的家长不鼓励孩子带小朋友到家里来,也不让孩子到同学家去。
有53%的孩子存在偶尔不听家长话的倾向,还有13%孩子经常自说自话。62%的小学生承认作业遇到困难就问人,34%的学生坚持自己思考解决,仅有4%的直接去找参考资料。富有意味的是,通过调查发现,遇到不开心的事,15%的小学生不愿告诉父母,45%的有时说、有时瞒。至于不愿跟家长说的原因则是:怕挨骂的占15%,怕听唠叨的占16%,22%认为大人不理解、讲了白讲。
二,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难教?难在哪儿?如何教育?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家长与孩子的成长不同步,即:孩子不断成长,家长原地踏步。
尽管古人有“师不必贤于弟子”之说,但是,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就如同黑夜中行进之人,难免会迷路。
不了解孩子,就无法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了解孩子,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目标,不了解孩子,就无法真正靠近孩子。没有沟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徒劳的教育。要想走进孩子心里,必须了解孩子的世界,学会俯下身子向孩子学习,放平心态跟孩子交流。
原因之二:给孩子的爱过分饱和
正如花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养料一样,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父母的真诚关爱。如今的孩子,并非缺少关爱,而是时间被爱包围着,他们被爱“烧”坏了,被“爱”麻木了,被“爱”淹没了。他们掉进蜜缸里太久了,味觉已经迟钝,尝不出爱的甜蜜了。有的甚至公开拒绝来自父母的“爱”。
原因之三:教育缺少理性,随意性过大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少长远规划,“走一点看一步”的心理比较明显,他们对孩子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的认识,教育孩子时随意性较大,也可以说,家长高兴时,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如果家长不开心,孩子做什么都不行。
原因之四,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虚伪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较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这也给家长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怎样做合格的父母?
1,要做称职父母,必须学会学习。

有人曾经对90名超常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过较全面的调查。受父母教育影响的居大多数,这说明家长的教育,对孩子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
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忆母亲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里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有人曾说过,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就是把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了,还剩下的东西。这句话很经典,很值得我们玩味。做人是最大的教育!
有一位老农民,没有进过学校,斗大的字不识半个,然而,他把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其中一个还取得了博士学位。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我没有什么经验,连老师布置的、在孩子的作业本上检查、签字的任务也不能完成。但是,我会每天问孩子一个问题:今天上课你举手提问、发言了吗?”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的母亲,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您是怎么培养您的儿子的?这位母亲说,我每天都会过问孩子的学习——但不问学习内容,而总是问:“你今天有没有提一个好问题?”
一个优秀的孩子身后,一定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有智慧的父母,和谐的家庭。家长的教育心态,教育素养,教育方法,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2,要学会运用教育智慧。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提升的艺术。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应该给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满足家长“提高自我”的强烈愿望。这个工作需要国家的重视,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当然了,家长通过自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就是有名的四颗糖的故事,显示出博大的教育胸怀和教育智慧。
还有一个成功的例子:
一个5年级的孩子,写作业老是坐不住,焦急的妈妈请了一位心理学硕士来指导。硕士让妈妈先观察。孩子写作业时,妈妈就悄悄地坐在暗处看着,发现一个小时里,孩子站起来7次,一会儿翻翻床上,一会儿拉拉冰箱……接下来妈妈开始引导。她跟孩子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认真学习,一定很有前途。但我刚才看了你写作业,一小时就站起来7次。这样吧,妈妈觉得你如果做一小时作业只站起来3次那就不错了。如果你不超过3次,以后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你看。但如果你超过3次了,就不能看了。“母子协议讲定后,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孩子有3天做到了,大摇大摆地去看动画片;没做到的那两天,妈妈说什么也不给他看电视。就这样,一个月后,孩子做作业基本上不站起来了。
3,懂得教育艺术。

皇上不急太监急,这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孩子的作业没完成,这本该是孩子最着急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家长先着急起来了。他们担心的不是孩子的习惯不好,今后该怎么办,而是担心孩子写作业太晚了,影响身体成长,担心作业没完成,第二天孩子会被老师批评。有的家长甘愿牺牲自己,陪着孩子“熬夜”,有的家长则干脆替孩子代笔,让孩子“多睡一会儿”。
于是乎,孩子的作业成了家长的作业,孩子的“责任”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嫁到了家长头上。长此下去,我们的孩子还会有责任感吗?我们的孩子还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对父母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吗?
据媒体报道,一位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涛涛)放学回家,看到爸爸趴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但涛涛竟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抱起足球就要出去踢球,就在他将要出门时,爸爸用微弱的声音叫住他说:“涛涛,你给我倒杯水吧。”涛涛说:”你自己不会倒呀?”爸爸又说:“你快去把你妈妈叫回来”。涛涛刚才回来时,看到妈妈就在菜园里除草,只有两分钟的路程,但涛涛急着出去踢球,就边往出跑边说:“你自己不会叫呀。”随后抱着球就冲出了家门。
天黑了,涛涛抱着球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爸爸已经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医生说,要是早半个小时送到医院也许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一个如日中天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了;一个家庭倒下了一座山。
4,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的埋怨:孩子太懒了,啥事都懒得做,房间里乱得跟猪窝一样,拌倒了油瓶都不会拾。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生活环境,你就会发现:并非孩子太懒,并非孩子啥事都不愿意干,而是家长太勤快了,把孩子给惯懒了。
在好多家庭里,做妈妈的最看不惯孩子丢三落四,胡乱摆放东西,他们会习惯性地替孩子整理好房间。当他们实在看不过眼,想要求孩子“做好自己的小事”时,孩子也习惯了被妈妈伺候的日子,不愿意动手了。就这样,一个勤快妈妈,培养出了一个懒孩子。聪明的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变得懒惰一些,给孩子表现或锻炼的机会。
5,教育不能缺少理性。

有时候,教育是无痕的,润物无声的教育,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种无声的教育,让小和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6,时常鼓励孩子。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后来被人诠释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相信我们当中的许多家长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家里经常受到负面评价,在学校里再找不到成功的机会,那么,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很笨,很差,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太笨了”“长着猪脑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醒我们: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管理者,都应该切记: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妻子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
卡耐基本来就打算不接受这个继母,在他心中,一直觉得继母这个名词会给他带来霉运。但继母的举动却出乎卡耐基的意料,她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哪,他怎么会是全镇最坏的男孩呢?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继母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卡耐基,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啊,即使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就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还有一位父亲的故事也值得人们借鉴。
这位父亲用存了很久的钱,买了一部新车,他非常爱惜这部车,每天都精心地清洗它。他5岁的儿子,总是跟着父亲一起清洗,父亲也为有这么一个体贴的儿子而备感欣慰。
有一天,父亲忘了清洗这部新车,儿子知道父亲很累了,便想背着父亲一个人把车洗完。但他怎么也找不到抹布。他想到了母亲平时刷锅用的钢丝刷子,于是走进了厨房。但当他刷完以后,发现车子上面出现了很多花纹,他忙去找来父亲,边哭着边向父亲道歉,父亲看见自己的新车被儿子刷成这样,心痛得不得了,但他也很爱他的儿子。于是他气得走进了房间,跪在地上祷告:“上帝啊,我该怎么做?那是我新买的车,我该怎么惩罚我的儿子呢?”
一会儿,父亲走出房间,把正坐在地上哭泣的儿子拥到怀里:“傻孩子,谢谢你帮爸爸洗车,爸爸爱车,但更爱你。”
7,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被老师公认的“差生”在期中考试时,语文只得了59分。当时这个孩子十分着急,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怎么办呢?他找到语文老师:“老师,请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 求您啦!”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不过你可要想好,加的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分数可不是随便借的,这次借一,下次还十,再下次甚至还百,不然就不借。”这个孩子迟疑了一下,终于鼓足勇气答应下来。老师热情地握住了他的小手。
期末考试,这个孩子语文实际分数是81分,老师的判分是71+10分,在10分的后面有一个括弧,里边写着:精神嘉奖分。
这个孩子得了全班独一无二的精神嘉奖分,还特别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这个孩子拼命地学习,第二年期中考试语文实际分数98分,老师的判分是98+ 100分。这次得了全班最高的精神嘉奖分,该生学习劲头更足了。第二年期末考试,他的语文考了100分,老师的判分是100+100。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粗野刁蛮、满嘴脏话的不良习气。她要是撒起泼来,甚至会躺倒在地上打滚,谁的话都不听。小女孩家的对门住了一 位退休的女教授。
一天,女教授出人意料地送给小女孩一条漂亮的连衣裙。当时小女孩刚从楼下的草皮上摘花回来,她看到素雅的连衣裙,两只眼睛就离不开它。连衣裙像一件奇妙的魔衣,泛着迷人的光芒,可爱极了。
女教授笑着问小女孩:“喜欢这裙子吗?”小女孩点点头。女教授又说:“把它送给你,你要吗?”小女孩使 劲点点头。
“送你可以,但你必须答应我不能把它弄脏、弄破,好好爱惜它,不然我就把裙子收回来。”
小女孩穿上这条裙子,果然十分美丽。为了爱护好这条裙子,她不再耍混撒泼、上窜下跳,更不躺在地上打滚了。她怕美丽的裙子变破变脏,女教授把裙子收回去。小女孩慢慢变得斯文、干净、可爱起来。

8,营建好的亲子关系。

“问题孩子”出自“问题教育”,“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这是经过多年家庭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有了好的亲子关系,任何教育问题都可以轻松解决。
美国职业演讲人马文-马歇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种下的花没有我们预期的长得那么好时,我们不会责怪花,而是探寻花为什么没有长好的原因。可是,当我们的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却总是责怪他们,而且夹带着批评和唠叨。”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很多家长都犯过类似的错误。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2岁娃下药,竟想毒死自己的母亲。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心猛一下抽紧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有如此恶毒的想法。小孩提出“毒死我妈有五个理由”:“一是,从小我妈就对我不好,不给我买好吃的,即使买,也是很少,连衣服也是过年才买一次,她不舍得花钱;二是,我妈管我太严了,连看电视都控制着,一出门就把电视锁上,不让我出去玩;三是,只要我做事不如她意时,就骂我,打我,还有在外面出事后,回来就教训我,经常对我进行惩罚,一旦不听话,就不让我吃饭,有次我都快饿死了,她也没心疼我;四是,我妈为了控制我出去,经常用铁链子把我锁在床头,我一个人在家很难受;最不能容忍的是第五个理由,我妈说了很多次,说我不成器,养老不靠我,准备和我爸离婚把钱拿走,然后让我和爸爸一起生活。如果我妈将钱拿走,我和爸咋办?还有一次说要把我送给别人,我听了很难过,所以我想毒死她。”看完全文,除了透骨的寒心外,我更多的是在思索:怎样的“管”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呢?
中国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也是世上最爱“管”孩子的父母。他们认为管教孩子是自已的天职,大到理想、职业选择、婚姻,小到个人爱好、穿着、发式、吃喝拉撒睡,甚至孩子交啥样的朋友,与谁玩耍,都得依家长的意愿行事,听从家长的安排。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我听妈妈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对孩子的不满,她们嘴里念叨的,全是孩子的毛病,自己的苦恼,希望我给给她们解救孩子的秘方。有位家长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这本来是件高兴事,她的朋友前去祝贺,可她一脸的不高兴:好什么好,又没考上北大清华……”在这位母亲的眼里,孩子完全是母亲愿望的实施者。只要考不上北大清华,即使进入孩子再喜欢的大学,母亲心里也不会开心。给这样的母亲做子女,真的不容易。
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教课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无法触及到太多的内容,如果我们的讲座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使大家有所感想,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我们期望的成功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幸福阳光吧。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