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自信)6

14年前 [05-05 23:03 周三]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自信)6
[ 2010-4-9 22:25:00 | By: 习惯养成中心 ]
 

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盖叫天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梦想,你就真的能够步入坦途,而别人也会更需要你。——戴尔

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高尔基

 

基恩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他常常对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公园里,几个白人小孩正玩得高兴。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小车进了公园。白人孩子一窝蜂地跑了上去,每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蹲着一个黑人小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和他们一起玩,因为其他人是白人,而他是黑人。他没有信心与白人小孩一起玩。

白人小孩高兴地到别的地方去玩了。当他们的身影消失后,黑人小孩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

“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

“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黑人小孩鼓起勇气说:

“我要一个黑色的。”

满脸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着小男孩,然后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黑人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黑色的气球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升起,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脑勺,说:

“记住,气球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那个黑人小孩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心,非常容易被颓废和绝望所困扰,甚至会因此而毁掉自己的一生。

自信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所说的那样:“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她并不气馁。她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自信!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由此可见,自信已经成为人们成就伟业的先导。具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关于自信,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邓亚萍时问道:“你怎么会每次都获得冠军呢?”邓亚萍举起一个大拇指,说:“我,自信!”可见,自信的力量非常大。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随处可见。一次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岁至12岁孩子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40%的人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有的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呢?

建议一: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估。孩子由于年幼,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一般先来自于成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他们的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妈妈从超级市场买了许多食品回来。珍妮在厨房里看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食品袋中拿出来,珍妮便伸手去抓盒子,她很想帮妈妈把鸡蛋放到盒子里去。

“别动!珍妮!”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妈妈来放,等你长大了再来帮忙好吗?”

珍妮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不会打碎的,让我来帮你!”

妈妈一边放食品,一边大声叫道:“小孩子不要乱动!”

珍妮只好缩回了手,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整理那些鸡蛋。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下面这一位妈妈就做得非常好。

文文已经三岁了,三岁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强,经常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一天,文文想自己倒牛奶来喝,妈妈想帮助文文。文文说:“妈妈走开,我自己来。”

文文的妈妈想到应该让孩子自己独立做事了,就鼓励道:“文文长大了,会自己做事,真能干!”于是,文文捧起牛奶盒子,努力想把牛奶倒进杯子里。

沉重的盒子让文文的小手抖了一下,正好碰到了杯子,杯子是没打翻,但是却有一部分牛奶被洒在了桌上。

妈妈没有责骂文文,反而称赞道:“啊,文文真能干,竟然把牛奶倒进了杯子,现在,让我们把洒出来的牛奶用海绵吸干净好吗?”

文文高兴地说:“好!”于是母女二人认真地擦起桌子来。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父母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请父母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建议二:告诉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在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7岁的小杰米已对作画完全丧失了兴趣,认定自己不是作画的“料”。原来这源自3年前幼儿园老师对其所画一幅习作的随意评价,没料到这个随口而出的否定却在孩子心中生了根,使其对自己的作画能力产生了怀疑,最后作出了放弃的决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几百幅画,而且其中有5幅还得过奖!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赞扬要真诚,千万不要故意夸大其词,或者言不由衷,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假意,不领情父母的赞扬。比如,孩子在画画时,父母不要总说:“啊,你画的真好,真像个大画家!”可以从多角度说:“你画的这棵树真美,连树叶也很逼真。”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真诚的。

父母也可以通过闲谈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些其他人怎样从缺乏自信变成充满信心,让孩子从他人的事例中学习一些经验,这比直接说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物理学家玻尔小时候非常喜欢拆卸家里的东西。有一次,他三两下就把家里一辆有点问题的自行车给拆了。当他想把自行车装上的时候,却怎么也装不回去了。玻尔非常着急,家里人也很着急,这时,父亲对儿子说:“爸爸知道你能装回去的,不要着急,想一想你是怎么拆下来的,然后你就能够装回去了。”

在爸爸的鼓励下,玻尔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了拆卸的过程,又仔细地把各个零件研究了一番。果然,最后把自行车重新装了回去,而且修好了原有的小毛病。

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玻尔都会充满自信,从不丧失信心,所以,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建议三: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比如,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钢笔字、毛笔字都行,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则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这时,父母还可以教孩子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如“我一定能行的。”“我书法能学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学好!”“我真是一个写作文高手呀!”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因此,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帮助的人群,这些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建议四: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巩固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树立起自信。

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孩子,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有一个10岁的女孩,非常喜欢弹钢琴,弹的曲子非常优美,而且,她还每天坚持练习好几个小时。另一个孩子的妈妈见此情景,对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问女孩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这么自觉弹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欢弹钢琴。”女孩的妈妈淡淡地笑了,说:“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是我懂得欣赏我的孩子,每当她练琴的时候,不论好坏,我总是对她说‘孩子,你今天弹得更好了,比昨天进步了’。我是她最忠实的听众,孩子非常喜欢弹琴给我听。”

由此可见,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随时地、恰当地鼓励,才能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信。

建议五:允许孩子犯错误。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错误非常在意,事实上,犯错误对孩子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孩子如果不犯错误,他就永远不可能成长。

对于父母来说,怎样对待孩子的过失或者错误呢?几乎每一位教育专家都认为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美国宾夕法尼亚心理学家莱顿说:“讲述你自己曾经犯过的过失,承认过失,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你会犯这个过失,告诉他们,你下次将会怎样用不同的方法去避免重犯。”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恩说:“告诉孩子们,大胆尝试或出现过失都不要紧,一个人第一次做某件事无不期望做得完美无缺。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家塞奇斯对家长们说:“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把孩子最近的成果与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较,而不是与别人相比较。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几乎从所有的过失中得到益处。”

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再次尝试,让孩子的自信心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保护。比如孩子因为不会刷碗而打破了碗,父母千万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告诉他怎样刷才能刷干净而不摔破,紧跟着鼓励他:“这回刷得真干净!”“你真行!刷得越来越干净了!”“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

当然,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千万不要对孩子怀有不认可的态度。有一位家长说:“我试着对孩子说鼓励性的话,可是孩子却说我在欺骗他,根本不是在鼓励他。”这就是因为这位家长平时经常否定孩子,在鼓励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自然能够感觉到家长的不诚心。这样的鼓励其实是无效的。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大发雷霆。

u/gxmgxm/archives/2007/200731622421.html高文东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