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杰出中学生应具备的14种能力_2、课堂听课能力

14年前 [12-19 17:03 周六]
中学时代是人生打基础的时代。九层高台,起于垒土。中学生将来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有所建树,就看中学阶段打下的基础如何。而这基础,正是从六年共计八千六百四十节课中“垒”起来的。

  因此,课堂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最可宝贵的了。有人说:“中学生不把上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来抓,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话可谓再恰当不过了。

  本章侧重从听课的着力点、听课的基本要素等方面谈谈听课能力的训练。

  听课的着力点在哪里

  听课是为了学到知识。但是,是不是知识听懂了,就算课听好了呢?应该说,听懂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是优秀的中学生不应当只满足于这一点,而应当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不仅向老师学习具体的知识,还要学老师的科学思维,摸清老师讲课的思路。

  思路,是思考问题的具体线索。摸清老师讲课的思路,是要把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搞清楚。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周密的科学思考的,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1979年全国理科高考第一名的应自强同学就是一位善于理清老师讲课思路的学生。他在中学时,物理课超前学习许多,学习成绩优异。经过考查,学校认为他完全可以不用跟班上物理课。

  但是,应自强依旧坚持上物理课,在课堂上仍旧全神贯注地听讲。有人说,已经懂了的课程再去听,如同嚼蜡,一点味道也没有。他却说:“虽然老师要讲的知识内容大部分我早已掌握了,但是,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我还没有学到手。我听物理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老师的思维方法作比较,找出我的差距,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讨论一下学会理清思路的方法。

  公式:(a+b)2=a2+2ab+b2,老师为了证明总的面积(a+b)2的大小,把大正方形变成了两个小正方形和两个矩形(见图),分别计算四个图形的面积,再把四个面积加起来,成为一个大正方形。这里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分析综合法。

  分析综合法是最常用的思维方法。老师在讲完全平方式用了这个方法,我们应当在听课时既接受完全平方式这个知识,又接受分析综合法的科学思维,并把这种思维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况中。

  此外,中学老师讲课时,还常常用到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比较法、抽象概括法等思维方法;常常用到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律。这些思维方法和规律都有专门的书来论述,同学们可以到图书馆借有关的书籍自学。要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要求听课的时候会“追”老师。

  湖南省湘潭一中高中一年级学生郭震,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少年班学习了四年,又提前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他的体会是:听课要学会追老师,让自己的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

  郭震同学听课总是全神贯注,他的思维就像一架“电子跟踪器”,一刻也不离开老师的讲话或板书。老师讲到哪里,他就想到哪里。遇到听不懂的地方,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他说:“珠子穿成串才好看,学知识也是这样。课堂上,老师讲课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一环不注意,没听懂,就影响下一环,那么课后花双倍的时间也难以补上。所以,在课堂上思想要高度集中,让自己的思路跟着老师的话转。如果上课时不好好听课,而把加倍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课后复习、做作业上,使学习处于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那是直路不走走弯路,自找苦吃。”

  正因为郭震善于听课,他的学习效率就很高。他提前两年从高中毕业跨进了大学校门,又提前一年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这真是效率出时间,会听课、听好课,为郭震节省了三年的时间。

  听课的基本要素

  听课有两个关键的要素,一定要把握。

  (1)注意力集中

  上课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要通过听讲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注意力是意志力的具体表现。意志力的锻炼和注意力的培养有极密切的关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加强自控能力,善始善终地把一件事做完,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甚至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闹中求静的本领,主动抵制引起分心的干扰都是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的好办法。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张保国同学,入学时只有12岁。盛夏酷暑,他把房门紧闭,趴在桌上学习,满身是汗。别人问他为什么关着门,他说:“开着门,常有人到门口来张望,分散注意力;开门通风,会把书吹得乱翻,影响思想集中。”12岁的孩子,就有这样强的意志,令人称奇。这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求知欲旺盛

  求知欲旺盛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提问题。

  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谈话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最重要的是创造力,是要能带头,而不是人家带头你跟在后面走,这里关键是要学得活,面要宽,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

  “一定要培养好奇心,要敢于提问题,开头可以是先回答别人的问题,然后就是自己问自己答了。考得好是一个帮助,但那也只是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不能老回答别人的问题呀。所以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敢问。”

  “你们在一些观念上有没有提出过疑问?比如对于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这种年纪还不问这种问题,将来是不会问这种问题的。老师你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呢?这种年纪还没有这种态度,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年纪大的人往往习惯于运算,遇到问题拿起笔就算,而年轻人就不一样,敢于提问。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中作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他们敢于怀疑,敢问。年老的人,运算越熟,他的‘程序’可能编得越好,就是做不出一流的工作,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提问题,更不会去回答这些问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听课注意力集中是为了向老师学,学问渊博才能有所建树;敢于提问,勇于探索是为了在已有的知识上向前走,有才识才能有所突破。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做到出于蓝而胜于蓝。

  听课要学会抓西瓜

  俗话说得好: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说要善于抓住大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听课也是如此。

  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更要注意抓大问题、抓关键问题。

  有不少老师反映:有的同学有钻研精神,但是不肯接受老师的指导,对一些小的问题老是去抠,一钻就是一周,这样只能成为一般人材。还有的同学思想方法很怪,简单的问题他能想得很复杂,这样在科学上是没有前途的。

  干政同学开始上少年班的时候,刚过13岁。他听说大学上课,一节课要讲好几十页课文有的课连教材都没有,老师上课一抄一大黑板;所以,记好课堂笔记最重要。干政决定以记好笔记来听好课。

  这一来,小干可忙开了。老师在讲台上讲,他在底下记;老师在黑板上写,他在底下抄。记呵,抄呵;抄呵,记呵……老师的每一句话他都觉得不能丢,费的力气可真不少,课堂笔记简直成了老师讲课的记录了。

  但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由于集中精力记笔记,大脑只是简单的机械的反映,来不及思索,老师讲了些什么,印象不深;老师讲的重点是什么,也抓不住;自己的思路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难免丢三落四,脑子里乱糟糟的。课堂上效果不好,课后花的时间就更多了。干政意识到不分轻重主次地听课是不行的。于是,他改变听课方法:上课头脑始终保持清醒和“一级战备”的状态,积极思考,听得懂的,听过去就行了。笔记只记那些重点内容和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记那些与自己预习时的理解有矛盾的内容,这样有选择地记不仅不乱,而且记得很快,不影响现场听课的思路。下课以后,立即把不懂的内容向老师提出,以求当天解答,不留“后遗症”。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注意,一定是用自己的话--整理成详细提纲式的笔记。这样做,不仅温习、巩固了当天的课程,还为今后的复习提供了方便,因为看到笔记中某一条纲要,马上就可以回忆起当时整理笔记时对这一条的理解,复习起来既快又全面。

  日积月累,干政的学习效率迅速提高。干政把自己的听课经验总结为“追老师”、“抓西瓜”、“当堂懂”。有的同学说:课堂上听不懂,关系不大,反正有书,课后看书不就得了;

  或者说:反正有老师,自习课时再问老师就是了。谁有了这些思想,他听起课来就会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困难就不想继续听下去。这样势必浪费了课上时间,加重了课下的复习担子。

  正确的态度是:上课时要专心听,勤思考,力争当堂懂,基本完成理解任务。

  但是,在课堂上也确实会遇到当堂懂不了的时候。俗话说,听课的思路卡壳了;用文雅一点的字眼,理解发生障碍了。造成卡壳的原因很多,只要找到原因,理解即可畅通,思路也就迎刃而开了。不过,千万不能在课堂上当即寻找卡壳的原因,那样势必会影响听下面的课。

  这个时候就要要求自己果断地继续听下去。如果卡壳的内容是公式、定理、定律,接下去就要应用它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先承认老师给出的结论(公式或定理)并继续听下去,而不要停下来去反复理解不懂的部分。这种全盘接受未懂得的知识,是课堂上的一种策略。然后到课下来再慢慢弄懂它。采用这种策略,虽然这一部分没有“当堂懂”,但是,它保证了紧接其后各部分内容的“当堂懂”。

来源:http://www.zuowen.com/200911/4aef8f854b077.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