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谈性色变
根据权威的社会调查,中学生从父母那里得到性教育的比例很低,女生是5%左右,男生是1~2%。有的中年父母们承认: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其实在谈论性的问题上是有心理障碍的,小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对异性感兴趣,会被认为是坏孩子,一个成年人如果公开谈论性,会被认为思想意识不健康。”但是,家长们恰恰忽略了一点,每个人的生活中其实都没有离开过性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性。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家庭中“谈性色变”的现象呢?是不是有些成人很虚伪?
近年来,有大量心理咨询的个案说明,青春期性问题常常是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父母和青少年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异性交往问题,在友情、恋情、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观念上难于达到共识。家长容易神经过敏,总是习惯于首先对孩子的言行打上“道德败坏”烙印,致使两代人无法平等地沟通,甚至引起不少孩子打、杀父母的家庭暴力案件。
例如,某市一名初三男生,因为父母反对其与女生交往,不时发生亲子冲突;在“10.1”放长假的日子里,该男生用榔头将父母打死。
再如,一名高中女生,因为父母多次辱骂和赶走了她的男朋友,并把已经怀孕的她锁在家里;她就动手打伤了母亲,并离家出走与男友同居。
又如,一名高一男生,在家里与一女孩尝试性行为时被母亲撞见;因遭到父母斥责打骂,该男生与父母成了“死对头”。父亲埋怨母亲对孩子管教不严,离家不归,该男生就经常打骂母亲,并将母亲赶出家门,不让她回家,他自己也走上逃学辍学的不归之路。
另一例也很典型,某市一位曾被称为“少年作家”的高二男生是学生会主席,一向学习成绩优异,头上有许多美丽“光环”。但他因为过早与女友同居麻烦不断,多次写信向心理医生求助:他在高一时就秘密与一女生同居,炫耀自己挣稿费,可以独立生活,致使该女生怀孕、人工流产并辍学。但他又重蹈覆辙,不听心理医生劝告,与第二名女生同居,并说那女生是自愿的,自己在“体验前卫生活”。
他非常想摆脱这种偷偷摸摸的尴尬处境,但又总是下不了决心。他还说自己已经写出一部12万字的小说,描述中学生早恋,且希望心理医生帮助他发表作品……真是荒唐至极。而他说身为农民的父母一直蒙在鼓里,艰辛劳动供他生活学习费用,并坚信儿子是不必父母操心的、是永远的“好学生”,是读“博士的材料”等等。
在性教育方面,确实有些善于学习的家长们已开始承担起责任,能够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讨论性观念与知识,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能够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但还是有不少家长在孩子跨入青春期时,心理准备不足,家长的角色严重错位,在人格方面也存在某些缺陷,例如:
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性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知儿女者莫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才可能较有针对性地、及早、及时地解答孩子的性问题。而在近年的家教培训中,三句话不离“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性教育问题难于纳入家长学校的内容。只有当孩子性问题影响学习时,家长才“临时抱佛脚”,向专家讨教应对招数,但往往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所以,家长学校的培训中应该尽早纳入性教育内容,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
关于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权利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及该法规多项相关条文,都是适宜于青少年性教育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不少教育工作者,仍遵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传统观念,重道德说教而轻行为指导。
社会现实却告诉我们,如今的孩子已经在幼小时就被动或主动地接受、见证了各种与性有关的信息,其耳闻目睹的种种社会与家庭的现实,都充斥着五光十色的“非礼”。
例如,《华商报》曾报道:《色情发廊包围小学校 门前50米有7家洗头房》,“小学生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这样的发廊,洗头房里面有色情服务;穿着暴露的女郎在街头招揽生意时,根本不顾来往的老师和学生。接送学生的家长对此气愤不已,纷纷质疑:学校周围
根据保护校园周边环境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周围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些中小学校面对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表现冷淡,对性教育的态度暧昧不明。例如,某初中男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
记者问:“但是有
据笔者了解,对于是否要对青少年讲解“避孕知识”,是否要在青春期性教育中提到“性交”,是否让学生了解“性变态”的知识等等,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至今仍旧存在争论的问题。争论和议论是好事,但是社会现实发人深思。笔者曾遇到高中学生询问:什么是性骚扰?什么是性暴力?他们承认并不掌握相关知识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又如,曾有两位女士来心理咨询,她们幼年时父亲就有“露阴癖”行为,母亲因而受刺激,患上精神病且早逝。但姐妹俩对父亲的行为一直困惑并保密,认为是难于启齿的家庭丑事;致使她们对男性产生偏见,到30多岁还是独身,痛苦不堪。直到她们看到几篇有关性变态的科普文章,才来进行心理咨询,并送父亲去医院治疗。因为在她们的青少年时代没有人能够给予她们相关的知识,而严重影响到她们的人格健康和生活质量。
类似的实例举不胜举。所以,成人没有权利剥夺青少年对性教育的渴求,而应该以适应他们年龄特点的、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据媒体报道,前几年,重庆等省市计生医院开始设立了“青少年紧急避孕援助中心”,援助对象就是未婚少女。如果少女发生无防护性交事件,一周内均可到这里进行紧急避孕,援助中心将免费提供避孕的药品和器具。少女若出现意外怀孕,援助中心将免费为少女实施终止妊娠的手术。援助中心向社会开通两部咨询电话,以提供咨询和帮助。
性成熟提前使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增加和少女怀孕现象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年约有1400万青春期少女生育,其中多数是非意愿性妊娠,每天有55万次流产,每年有440万少女堕胎。重庆市计划生育科研所所长刘鸿说,少女怀孕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性健康教育又相对缺乏,因此,成立援助中心是一件好事。
他说,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教育与引导,出现意外怀孕,也应该给她们关心和帮助。该中心的设立,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笔者曾接受媒体采访。我认为“援助中心”的工作是最后一道防线,是不得已的补救措施,对于保护青春期少女是非常有意义的,各省市也应该积极开展类似工作。但大量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做在前面,并努力迅速普及,不仅是对青少年,还有他们的老师、家长都应接受性教育的培训,这样才是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也是主动的,真正可防患于未然的科学性教育。
青少年科学性教育刻不容缓
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如今的青少年性教育刻不容缓,应尽快推动学校和家庭行动起来。
青少年性教育不
必须真正改变: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保守观念与“惯性”,彻底纠正不正常的局面,尽快改变“家庭谈性色变,学校上纲上线,社会乱成一片”的现状。如今,性教育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文化与环境的多样化,必然会诱发青少年在性的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北京某IT公司在社区启动了“接种网络疫苗,护卫孩子心灵”的公益活动。目前50份“网络疫苗”已送至社区青少年手中。据介绍,网络疫苗——不良信息防范系统软件(家庭版)是安装在家用电脑上的系统软件,具备网络内容的屏蔽、过滤等5项功能。
但我们担忧的是,这只是杯水车薪,全国的中小学生有2亿多人,这样的软件何时能够普及到家庭?而在公共网络上是否也应该有类似的屏蔽、过滤功能?
有权威机构的社会调查显示,城市11到17岁青少年:77.37%的男青少年在自己首次遗精时没有向任何人请教,33.58%的女青少年明确表示对自己的月经初潮感到惊恐。
专家指出,当前社会上对青春期性教育存在三种误区:
一是刻意回避;二是认为性可无师自通,采取放牛吃草的方式对待;三是盯在“性”而非“教育”上,遮遮掩掩。
据调查,青少年的性知识,大约45%从同伴处获得;25%左右来自
有心理专家说,学生们在性方面的困惑主要可归于三点:一是异性交往中方式、方法的困惑,二是出了麻烦时的解决之道,三是观念思想上的碰撞、矛盾。
以上问题,绝非用旧有教育方式可轻易解决的。同时,不能指望成人对青少年性教育大包大揽,也不能等待大批教育工作者的迅速觉醒和观念转变。因为,新世纪使青少年性教育不能再延续“黑箱状态”,而必须成为具有“透明度”的、多样性的,积极主动的社会化教育。
3.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提高自身素质,尊重未成年人在性教育方面的求知、知情的权利,矫正对青少年性问题的反应过激和片面认识,防止道德偏见和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4.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是伴随心理个性的成熟而形成的。正如对于不会开汽车的人大讲交通规则是无济于事的;要允许青少年有一个接受相关知识技能和演练理解的过程,学习有关“性”问题的社会规则,对于未来的恋爱、婚姻做好充分准备。
5.从青少年性教育的教材来说,也应尽量采用适应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形式,尽量利用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打造现代性教育的科学“信息风暴”。
例如,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口袋书、卡通漫画;光盘,电子游戏;电视节目,电影;利用反映快捷的报刊、广播、热线电话,结合性心理咨询;在计算机网络上开辟青少年性教育的网站和聊天室等。
一方面,以科学、健康、新颖的性教育来占领文化阵地,占领市场,有效地抵御各种淫秽读物、有害电子产品和黄色网站对青少年的诱惑与侵袭;另一方面,满足青少年对性教育的合理心理需要,必须彻底改变仅仅采用正统文字教科书的老面孔。
使青少年积极参与到性教育活动中来,也应加强国内外性教育科学的学术交流,及时传授性科学发展的最新信息与成果,进行新世纪的讲求实效的现代青少年性教育。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