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阶段性报告之一
【摘 要】以周弘先生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案例,提出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用学会赏识四个字加以集中概括,并且对学会赏识理念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学会赏识是促进生命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学会赏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学会赏识是大教育的理念。
【关 键 词】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 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杨瑞清,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南京 211800)
【指导教师】朱小蔓,教授
一、学会赏识是促进生命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
了解周弘的人,无不为他那伟大的父爱所震撼。正是这份感人至深的爱,趋使着周弘父女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使周弘先生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父亲,成长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留美博士。原本倍受命运嘲弄的父女,反而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中国教师、家长最爱孩子,也往往最不会爱孩子。了解周弘先生在教育实践上的五次觉醒,可以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第一次觉醒:学会赏识,找回父爱
女儿双耳全聋,使周弘一度心灰意冷。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的父亲大岛茂的形象,激活了周弘对女儿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功利心,不再抱怨老天不公平,不再为女儿的不幸而终日忧伤,不再觉得没面子,而是直指生命,爱生命本身,为女儿自豪。
有了这种情感层面上的觉醒,周弘的教育智慧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面对三岁半还一个字不会讲,似乎命中注定只能上聋哑学校的女儿,爱的直觉使周弘发现了女儿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发现了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在开启智慧、完善人格上的神奇魅力。他走出了就耳聋治耳聋、就口语教口语的误区,开辟了一条发挥女儿视觉优势、及早学习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系统作支撑带动口头语言系统形成的新路子。周弘称之为“母语玩字法”。用这种方法,三岁半还一个字不会讲的婷婷,六岁时已认识了2000多汉字,进入自由阅读状态,获得了快乐和自信。
第二次觉醒:学会赏识,发现宝藏
带领女儿学习书面语言的过程,为周弘补偿了正常儿童的父母带领孩子学习口语的过程。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周弘发现,孩子学习语言的潜力太大了,学习语言的过程太快乐了,孩子总是在欢乐而入迷中学,父母总是在激动和享受中教。从教(或者学)说话的成功率之大、效率之高、精神之愉悦的角度上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家长都可算得上是教育家。
周弘还发现,教孩子学走路的情形和说话一样,也是百分之百成功、百分之百高效、百分之百快乐啊!
周弘认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是可以给人们在教育上带来无穷启示和无穷力量的两大宝藏,在教育上出了任何问题,只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上去,往往能够迎刃而解。
从此,周弘对教育有了一种彻悟之感,在方法层面上觉醒了,他手握着“学说话”、“学走路”两大教育宝藏,把学习变成玩,让学习比玩更有吸引力,对教育好女儿信心百倍,赏识导致两个“超越”——
女儿超越了“正常”。双耳全聋的孩子远远超过了一般健全孩子的发展水平:8岁时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10岁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6岁上了大学,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现在正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周弘超越了“超常”。人称婷婷“神童”、“超常”。周弘则清醒地知道女儿只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或超过婷婷的总体发展水平。他认为,不是“超常”的孩子超出了正常的发展,而是“正常”的孩子因为种种的压抑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周弘满怀深情地呼唤:家长曾是教育家,捡回您遗忘的宝藏!哑女也能成“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
第三次觉醒:学会赏识,改变态度
女儿的发展给周弘带来了生命的喜悦,带来了爱心的升华。他开始关注更多聋孩子的命运,关注更多健全孩子的成长问题。在向前来取经的家长的热情介绍中,在家长、教师报告会上的激情演讲中,周弘对自己感悟到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最初的概括——教育孩子的奥秘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永远坚信孩子行!
一个“行”字,使周弘在态度层面上觉醒了。他领悟到,教孩子说话、走路的心态、方法,好就好在一个“行”字上。因为绝对相信孩子“行”,所以家长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甚至欣赏、享受这种差异,欣赏、享受这种失败。在这种心态中,孩子个个都轻松快乐地学会了说话、走路。而孩子一旦长大了、上学了,望子成龙的家长开始了攀比,不承认差异、不允许失败,怀疑孩子不行,有的家长甚至信奉一个“打”字,或者一个“罚”字,或者一个“奖”字,从而走入了教育的误区。
在“行”的教育理念里,典型的教育语言是:太好了、你真捧、你能行。典型的教育动作是:竖大拇指、鼓掌、拍拍肩膀、握握手。赏识教育的形象标志便是拟人化的大拇指,大拇指里的孩子心灵舒展,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无数家长接受了“行”的理念,回归到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中,捡回了宝藏,在教育上觉醒了。他们相信,自己也许不能成为天才,但一定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无数孩子重新得到了“行”的滋润,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在成长上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一个人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第四次觉醒:学会赏识,导致成功
一个“行”字,为什么在促进教育成功上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周弘和他的志愿者们进一步寻找着、体验着,终于抓住了一个关键、通俗、富有魅力的词——赏识,把自己教育女儿的感悟,把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境界,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集中概括为四个字 ——“学会赏识”,从而在理论层面上开始觉醒。
学会赏识,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精神生命需要数学、需要历史,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被赏识、被看得起。赏识是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可缺少。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学会赏识,击中了现行教育的突出弊端——抱怨!抱怨教育的特点是,为了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为了孩子快,老说孩子慢;为了孩子守纪,老说孩子顽皮······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负面情绪成恶性循环,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赏识教育恰恰相反,希望孩子朝哪方面发展,就在哪方面抓住孩子的优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至此,周弘对教育规律的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特色化的高度,从“爱孩子”提升到“懂孩子”,实现了新的、最重要的一次飞跃。从此,赏识教育像长了翅膀,迅速传播开去,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次觉醒:学会赏识,走向和谐
教育探索是无止境的。周弘在研究推广赏识教育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新的问题,告诫大家要防止走入两个误区。
其一是方法上的误区,即把赏识简单地等同于表扬。周弘强调,要让“赏识”一词担当传承合乎规律的教育理念的重任,必须要赋予它新的内涵。通过一滴海水,可以探知大海的水性;通过“赏识”这一视角,也可以探知教育的全部奥秘,关键在于去构建、去规定、去系统化。如果一定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描述赏识教育的“赏识”,那么,“赏识”不是表扬,而是“看得起”。
其二是目标上的误区,即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诸如100分、第一名、上名牌大学等等。周弘认为,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成功,应该是全面的成功,成功的目标不能定得太低。真正的、全面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周弘强调,赏识教育与成功有缘,如果这种成功容易使人沾染功利色彩的话,那么请记住: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
至此,周弘的教育理念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实现了哲学层面上的觉醒。他把这种感悟通俗地概括为一个字——“通”。他说,通是沟通、是共鸣、是舒展、是和谐、是幸福、是快乐,是融会贯通、是触类旁通;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
赏识导致成功,其本质是赏识导致和谐。没有和谐,说明没有真正的赏识;没有和谐,难以保证真正的成功。成功了,不一定和谐,和谐了,不可能不成功。
感受周弘在教育上五次觉醒的心路历程,我们不难理解,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让孩子“追蝴蝶”的那么一种教育境界。她直指生命,强调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成长过程的最佳状态是快乐。
给赏识教育下定义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可以给她做这样的描述:
赏识教育是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捡回教育宝藏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日日赞叹生命、孩子天天快乐成长的教育……
二、学会赏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模式——赏识教育的学术定位
赏识教育是认识素质教育的一个视角,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主旋律。在素质教育的百花园里,有成功教育、情境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教育、创造教育等不同模式。不同模式之间,本质上是相通的。如同从不同的方向进山探宝,都可以探出共同的宝藏;又如同百花园里的各种花卉,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遵循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共同的生长规律。赏识教育模式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新的概括,要保持开放性,要虚心向各种模式学习。模式不能相互排斥,没有高低之分,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建构。
有人认为,现在这模式、那模式,太多太滥了。实际上中国那么大,教育模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的台湾、澳门,常常是几个家庭认同一种模式。模式越多,探索教育规律的人越多,中国的教育发展就越有希望。百花园追求的正是品种繁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赏识教育应该有信心成为素质教育百花园里的一种模式,并且力争成为根更深、叶更茂、花更鲜艳、果更丰硕的品种。
每一种模式的名称既有优势,又有先天不足。赏识教育的优势在于:周婷婷的品牌效应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周弘的家长角色能够促使广大的教师、家长觉醒;赏识教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加快教育文化理念的传播;赏识教育击中“抱怨教育”的要害,的确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但是,“赏识”一词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容易误导人们把赏识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表扬教育、奖励教育,和批评教育、惩罚教育、挫折教育对立起来。这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我们真有点后悔当初炮制了“赏识教育”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现在是欲罢不能了,因为赏识教育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我们有责任把它建构完善。关键不在于叫什么教育,而在于如何去建构。要走进赏识,还要走出赏识;要举起赏识,还要打碎赏识。赏识教育要勇敢地成为不回避模式又超越模式的模式。
教育模式的提法要慎重,最好用一些中性的词,比如“孔子教育”、“杜威教育”、“行知教育”、“周弘教育”,或者干脆就叫“ ABC教育”、“克拉斯教育”。
(二)哲理——学会赏识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不会爱,就是害。学会爱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解决“被爱”的问题,要让受教育者切切实实感受到爱,从而获得生命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第二要解决“施爱”的问题,不仅接受爱,而且表达爱,这样才能使爱的能量保持平衡;第三还要解决“自爱”的问题,只有真正自爱了,才有能力接受爱,表达爱。
“学会赏识”4个字,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学会赏识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赏识教育从学会赏识开始,到学会赏识结束。
从培养手段上看,赏识教育强调:
1、教育者赏识受教育者;
2、引导受教育者赏识他人;
3、启发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赏识。
从培养目的上看,赏识教育认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当做到:
1、积极感受和策应外来的赏识与不赏识;
2、学会赏识他人;
3、学会赏识自己。
学会赏识,理应包括学会不赏识和学会面对不赏识。
赏识是有原则的。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赏识教育,是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赏识教育。多大程度地学会了赏识,也就多大程度地学会了“免疫”;学会了赏识,就应当是学会了鉴别,学会了批判,学会了改变,学会了创造;学会赏识的孩子,更能承受挫折,更能坦然地面对困难和失败。
(三)原理——赏识教育20个字的理论要点
我们用“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20个字来解析学会赏识理念的理论要素。
1、走近生命
“走近生命”这个“近”是靠近的“近”,不是进入的“进”。我们有一个想法,生命是孩子自己的,教师不要随便闯进去打搅他,你可以靠近,你可以了解他。“走近生命”就是强调要克服我们现在的教育目中有分,目中无人的倾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能仅仅是分数意义上“成绩”,也不能仅仅是功利意义上“成功”,而应当是幸福意义上的“成长”。班级里第一名只有一个;清华、北大一年只能招收那么一点大学生;一个人出名就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出名;一个人很有钱就意味着更多的人钱不多;一个人很有权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没有权,一个省只有一个省长,一个市也只有一个市长。如果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这样的层面上,那么教育多半注定要失败,人生多半注定要失败!教育要把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幸福快乐,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当官,都能出名,都能富甲一方。但是我们活在世上走这么一趟,一定要品尝到快乐的滋味,一定要体验到幸福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就要让孩子一生幸福,一生快乐,童年就让他快乐,教育过程就让他快乐。我们过去过于强调“投悬梁,锥刺骨”,过于强调吃苦,结果苦吃多了变成了痛苦,“要刻苦而不要痛苦”。这就是我们“走近生命”所想表达的意思,它是关于教育目标的一个思考、一种选择。
2、发现潜能
当我们真正走近生命以后,就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潜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人的潜能不仅表现在智能上面,其道德潜能也是不可限量的。人的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我们一定要强化这种认识。
3、唤起自信
如此巨大的潜能怎么能够把它开发出来呢?关键是要“唤起自信”。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地是在打击自信。班上考第一名的只有一个人,老师更多的是关注考前几名的学生,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总有灰溜溜的,他们就无数次地宣判不行,无数次地被甩到后面,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损失。我们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精英,但是同时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带着失败的心理走向社会的学生。社会将会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表现。你让多数人带着阴暗的心理走向社会,成功的人也会觉得不那么安全,不那么美妙。
4、善待差异
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我们取消了按分数排名次的做法,我们还取消了百分制,采用了等级制,可是总感觉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认为根本的问题是要“善待差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我们要善待。作为一个学校我们要有多重评价机制,要给学生更多的衡量的尺度。我们不能用语文数学这一把尺度来衡量学生,我们还要用讲道德,用跳绳,用踢足球,用写字,用画画等各种尺度来衡量学生,甚至还要专门为某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特定的尺度。总之,一定要通过我们的特殊评价让每一个孩子找到成功感,找到自豪感,让每一个孩子昂起头来做人,这样的教育才能够让他们充满信心。
5、引导自选
为每一个孩子找到成功感,找到自豪感,为他们创设特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我们成年人外加给孩子的。真正的善待差异,是“引导自选”,是引导孩子对于学习内容、进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哪怕是苦的,也会乐此不疲。所以学会赏识一定是最终落实在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上,老师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作者:杨瑞清 来源:衡阳十六中网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