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收获成功,父母更是期盼子女成为龙凤,不少孩子也具备实力,就是说种子本身没有问题,由于环境(土壤)的反作用使得孩子的梦想,父母的期盼不能得到兑现。
曾经的优秀
中学生孙华十分懂事,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邻居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时常拿他做榜样。不过,父亲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稍有偏差,父亲就会打他。孙华在校学习优异,作为班长他很有感召力,老师要求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要以他为榜样。可以说,孙华在班里就是一面旗帜,代表着正义和优秀,与其说是老师培养了他,不如说他给班级,给老师带来了荣誉和帮助。总之,这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
指导师点评:
孩子的懂事有“打骂”的成分,并不完全是孩子心智成熟的表现,也就是说,孩子这样做了,但有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只是在按别人的方式要求自己,只是在迎合自己的父亲,父子之间没有正常的沟通,这为孩子的人生轨迹走偏埋下伏笔。在严格的管教之下,孩子很优秀,同时获得了很多荣誉,同学们以他为榜样,孩子要做得更好。在别人眼中自己是完美的,孙华认为自己就是完美的,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瑕疵。孩子的荣誉心在大家的追捧下无法落地,无法真实地面对。
老师的批评 :
在一次班会上,老师拿来几张科学家的画像,意在教育同学们要像科学家一样为科学献身,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可孙华却小声地说了一声:“这位科学家怎么长得和恐怖分子本·拉登一个摸样呢?”虽然他的声音很小,可还是被老师听到了,老师当时就火了,班级里的气氛也因他的这一句话破坏了。老师说:“你是班长,还是小混混?”,要求他当面道歉,向全班同学承认自己的错误。孙华从没受过这样的“礼遇”,他选择了沉默。老师课下找他谈心,实则仍是批评,继续要求他在班级承认错误,孙华不接受。老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撤销了他的班长职务。
指导师点评:
问题终于爆发了,与其说这是一场教学问题冲突,不如说是师生之间的一场心理冲突。老师认为孙华不该说出这样的话,他是一班之长,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这面旗帜如果倒了,其他同学会怎样,这不是给老师添乱吗?也许其他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老师能接受,最起码不会生那么大的气,孙华不行,他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孙华呢?他会怎么想呢?也许孙华认为自己本没有错,他想为自己辩解,我只是说他们长相类似,并没有扼杀科学家的丰功伟绩吗!老师又何必小题大做呢?可他无处为自己辩解,他的辩解是苍白无力的,只会给自己遭来更大的麻烦,于是他选择了沉默——无声的抗争。不过自己只是一名学生,无法与教师的权威抗衡,老师撤了他的班长职务,不少老师都会这样做。
父亲的打骂
父亲早就知道孙华因为一句“玩笑”被老师撤销班长职务的事情,他没有多想,甚至认为这样更好,孩子可以更能集中精力学习了。可抽考成绩下来之后,孙华的成绩排在了10名以后,这样的成绩从来没有过。父亲照例用拖把打了孩子,孩子不仅感到身上痛,更是感到心痛,他以为没人能理解自己。第二天,孙华正常离开家,却没有去上学。
指导师点评:
父亲是爱孩子的,期盼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但父亲的教育方式却是孩子不能接受的,孩子优秀也好,出问题也罢,都是父亲一路打过来的,也许父亲信奉自己的管教方式,因为对孩子的成长确实起过作用(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也许父亲从来没考虑过其它的方式。也许父亲以为这是“祖传”的,不需要考虑,父亲不能理解孩子,父亲的教养方式没有跟上孩子成长得脚步。
社会的“温暖”
一位曾经的优秀生在老师的批评和父亲的打骂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孩子以为家和学校都不是自己呆的地方了,孩子出走之后,遇上自己的一位同学——孙斌。孙斌因“品质”不好被学校开除,早就出来混社会了。孙斌帮孙华分析了一下,说他不能回去了,回去“更难看”,会遭受父亲更严重的打骂。孙华开始跟着孙斌混社会,起先并不适应,后来慢慢感觉到了社会的自由和“温暖”——不用早起晚睡拼成绩,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渐渐学会了吸烟和偷东西。后来,他们被贩毒分子盯上,先是让他们跟着吸毒,后来跟着贩毒,孩子走上犯罪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当警察问这位问题少年为什么走向了犯罪道路时,孙华说:学校里没有了我的尊严,家里没有了对我的爱,只有社会给予我“温暖”。
指导师点评:
孙华最后说出了自己的心理感受,可惜是对警察说的。在这之前,从没有一位成年人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可他们口口声声都说自己是爱孩子的。大人们只看孩子的成绩,只要求孩子外在的“优秀”,孩子的心灵无人关注,孩子的心理遇到问题时就会失衡甚至走上歧途,最终让孩子的成长中途夭折。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