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爱,是成长的法则》,文章中的二则故事希望让我们今晚都能有所启发和收获…
前段时间,我曾在博客内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了什么要孩子?》的文章,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要孩子呢?这个问题能引发出我们一系列的思考:孩子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的思考一下吗?
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在我们的爱中健康成长,也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于是乎,孩子刚出生,他们就满怀信心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婴儿游泳班,音乐,早期智力开发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乎,孩子刚呀呀学语,唐诗,英语ABC,数字123,轮番上阵……
于是乎,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识字,阅读,珠心算,钢琴,绘画,舞蹈,接踵而至……
小学,中学,大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孩子们迈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步子匆匆前进,容不得有半点喘息……
当孩子说出了几句流利的英语,弹奏出了几个像样的音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会因此而开心,兴奋,激动,并会经常以过来人的权威和身份鼓励孩子:“你要努力,好好学习,学习好了以后你会有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否则,你工作都找不到,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
当孩子表现不好,考试糟糕,我们会经常一脸严肃,用命令和训斥的方式对孩子讲:“我们花这么多钱,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你做这么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要听我们的话,给我们争口气啊!”甚至有时,为了加强激励效果,往往伴随着一顿拳打脚踢……
我们以为自己在全心全意的爱孩子,可孩子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爱,他们被我们的爱束缚的没了自由,没有独立的人格,甚至觉得是被压迫。为什么会弄成这样?仔细想想,我们是真的爱孩子,在关心孩子吗?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这样做?我们把孩子当成了什么?
原来我们付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我们总想把自己以前没有做到的事情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得以实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爱自己,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可孩子呢,对于我们的这种爱,他们感觉到的却是被干涉、被束缚,被管制。他们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于是他们委屈,他们反抗,这时,我们做父母的会很伤心:“我这么爱你,为了你我付出了所有,你却这样来伤害我......
其实我们是在用爱的筹码伤害孩子,他们才是受伤害最深的人。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哪怕现在孩子是最差的,我们也要充分的理解、相信他,让他成为最快乐的自己。
分享第一则故事: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真实的故事。我们为这位母亲锲而不舍的育儿精神所感动,为这位资质平平的儿子的点滴进步所感动。这是一位平凡但又不简单的母亲,用自己的真爱引领儿子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要想做到这一点,当然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要记住,孩子成长需要鼓励,需要欣赏,需要不加任何条件的真爱。真正的爱是接受和喜悦。心存真正的爱,我们就会不断学习,改善我们的性情,美化我们的言行,提高我们的学识,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心存真正的爱,我们就会学着变得更加善良仁慈,更加机智和包容。于是,我们也就和孩子一起成长了!
分享第二则故事:
传说上帝给了人一个任务,叫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已经在尽力地爬行了,但每次总是只能挪动那么一点点。人拉它、吓唬它、责备它,甚至踢它,蜗牛仍然不紧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极端疲惫、懊恼之余,开始向上帝抱怨,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这是为什么?”人朝着天上喊,天上一片安静。咦?人忽然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鸟鸣,看到晶莹的露珠在树叶和草茎上闪烁。
人便困惑了。路边原来有这样美丽的花园,为什么我以前没有看到?莫非是蜗牛在带着人散步?
假如人是父母,而蜗牛是上帝派来带给我们从容、幸福的孩子,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父母是不是那个经常试图拽着蜗牛快点到达目的地的人呢?为什么不按照蜗牛自然的节奏去散步呢?当我们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和孩子一样获得蜗牛的世界,遇见广阔连绵的美丽风景。
这则故事我也曾发在我的博客内,当时有一位朋友给我留言:这则短文写得很有意思,可是是在说明什么意思呢?把孩子比作蜗牛,这是为什么呢?不太明白,希望赐教!
先暂时不回答这个问题,来看看我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们邻居家,有个小妹妹,今年才读2年级,可是她没有哪个晚上是闲着的。周一学英语,周二学书法,周三练钢琴,周四学数学,周五总算不用学兴趣班,但是她妈妈要在家辅导她做功课,双休日去学校上课。这是个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吗?中文都没学好就学英文,字都不认得几个就学书法,父母到底都在想些什么?为孩子好,那就应该这样吗?
我们看到,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本应属于他们的一些东西,而父母则是充当起了“超级训才师”的角色。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人才,却从来没有想到,那一个个天才、人才的心里是什么感受?
在我们这样一个考试型教育的国家里,分数在有的父母心里甚至比感情更重要!孩子上学取得了好成绩,品学兼优,那是本该如此;孩子没取得好成绩,是做父母的失职,没有养育好,没有教育好,更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
为了孩子,父母煞费苦心,来看看一些想在中华家庭教育网咨询热线中寻求帮助的家长们留下的一些问题吧!
我的女儿三岁了,我应该教给她些什么呢?唐诗,绘画,还是识字?
我孩子5岁,做事拖拉,穿衣吃饭磨磨蹭蹭,让人着急,我该怎么办?
我家女儿今年读一年级,做作业很多字不认识,注意力不能集中,考试成绩差怎么办?
我的孩子二年级了,不爱主动学习,总贪玩,怎么办?……
以上种种问题,都不难看出咨询的家长迫切、焦急的心情,是啊,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乖巧,优秀出众呢!可是,当孩子出现了差强人意的表现时,您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吗?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呢?与您的教养方式有多大的关系呢?您爱您的孩子吗?如果您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您爱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您的爱又是如何给予孩子的呢?
看看下面的列举,有您所担心的而代替孩子做的事情吗?
● 孩子自己吃饭会弄脏衣服,狼藉遍地;
● 孩子自己穿衣服动作慢,需要等很长时间;
● 孩子自己挑出来的衣服颜色不搭配,不符合父母的审美观点;
● 孩子自己叠被子不整齐,破坏了室内精心设计的美感;
● 孩子刷碗太慢,洗不干净,有可能还会打破碗;
● 教孩子做饭,太耽误时间,会影响正常开饭时间,而且清理厨房会增加难度;
● 让孩子自己买东西,会买回来不实用的东西,会浪费钱……等等
我们在家庭中很少看到一岁多的孩子自己独自吃饭,反而经常看到一个成人端着饭碗,孩子看着电视,或是玩耍着,成人在后面追着跑着的喂孩子,一顿饭下来往往要折腾一个小时。
当孩子用笨拙的动作往自己的身上套衣服,穿鞋子,扣钮扣,系鞋带的时候,又有几个父母会用欣赏的眼光,耐心的用十几分钟去等待孩子并不出色的结果呢?
想想看,一岁半多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动手吃饭的。因为这个年龄是儿童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年龄,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尝试自己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的快乐,但孩子有这个机会吗?即使孩子抗争,他也不可能完全拥有这些权利。因为成人会感到太乱、太脏、太麻烦,太费时间了,还要上班,还要有大堆的事情要做。孩子想要学习的东西被父母无情的剥夺了,手发展的能力没有了,对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还要在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催促下,在父母精心的规划下去学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琴棋书画,英语舞蹈。
孩子自身的发展减少了,取代他的是别人的意志、主张、行为,这样,孩子的注意力终于被引到了外面,偏离了自我,偏离了生命发展的轨道,孩子开始过于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神态和暗示,行为出现了偏差,孩子在失去了个性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创造力。
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自立;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尊重;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精神。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应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发展,把生存的自由给他们,把选择的自由给他们,把劳动的自由给他们,不当他们的主人,不要求他们回报,让他们看到真正的公平真正的公正,让他们看到没有任何个人色彩的家庭真民主,得到父母没有条件的爱,不会因为学习不好,顽皮,不听话,任性而被辱骂唾弃。
而关于家长最关心的学习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掌握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孩子背唐诗、宋词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孩子会背几十首、上百首,但是长大以后基本都忘了。这对他的智力又有多大的开发?幼儿时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知识,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让孩子放开手脚去自由发展自己的心智、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的结晶”,因此,父母必须以“爱”和孩子相处,这爱包含了――
▲充分了解婴幼儿发展的特征与法则。
▲耐性等待生命之初的身心发展到协调的缓慢过程。
▲接纳孩子本来的生命特质,不强求、不比较。
▲信任孩子的能力,尊重其发展的个别速度,不嫌弃、不拔苗助长。
当您充分理解了这份爱的内容,您也就理解了将孩子比作蜗牛的寓意。当您懂得了这些,您就不会总抱怨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小短文: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商场购物,可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逛商场,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商场物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呢?当她蹲下来和孩子处在同一个视觉水平线上时,她才猛然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成人的腿!妈妈明白原因的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具有独特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家长要多看一些有关孩子心理、生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抓住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父母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贴近孩子的需求。
付出真爱,耐心等待,不仅是等待孩子更成熟、更懂事,相应地,也是等待父母自己更加成长。许多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及态度,需要重新再予思考。父母尤其需要更大的勇气来改变,和孩子一起来成长,共谱亲情的乐章。
相信,与孩子携手共进的旅途上我们会发现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美妙风景,体会到孩子成长带给我们的感动。
祝福我们所有的人,祝福我们所有的孩子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