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贾建华: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做合格的好家长(转帖)

15年前 [06-09 22:09 周二]

/贾建华

大家先看一组案例镜头:生活中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发人深省

镜头1、辽宁某市一楼区发生了一起女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这名少女叫朱辉,年仅18岁,是该市一所中学的学生。

小朱辉聪明伶俐,从小在班里学习名列前茅,父母对她疼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并对她寄予很高期望,希望她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小朱辉也曾立志考清华、北大,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她从来都是认真学习,不甘示弱,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尤其是考上高中后学习更加努力,常常是10点以后才上床,而早晨5点钟便起床。临近升高三了,朱辉感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什么原因,她经常感到头疼,睡不好觉,老师课堂上讲的也记不住,学习成绩因此明显下降。朱辉想,这回完了,考不上大学了!她躺在床上总是心理嘀咕: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不起老师的精心培养,也觉得没脸去见同学┄┄想来想去,她认为无路可走,只有用死来解脱自己。于是便在3月的一天,她放学经过一片楼区时,爬上5层楼,从窗口跳了下去。

18岁花季少女的自杀,除了给她的父母带来难以抚平的重创外,也给社会留下了沉重的思索。近年来,类似朱辉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时发生。如有的独生子女因受父母责骂而离家出走;有的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好而服毒自杀;还有的孩子,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而走上下坡路,与社会流氓混在一起┄┄

镜头2、北京一位女中学生,因考试不好,心理极为恐惧,无奈中跳楼自杀,早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镜头3、南京一位大学生,父母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一心让这惟一的孩子出国深造,从小学到大学,天天看着儿子学,逼着儿子学,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忍无可忍,就在过22岁生日那天,用皮带勒死了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镜头4、发生在昨天我们当地一名考生,高考第一科下场后家长问孩子考的如何?孩子说不理想,结果大骂孩子,造成孩子离家出去,放弃高考至今还不知道找到没有……

 

我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家长煞费苦心,不辞辛苦,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独生子女离家出走、自杀、杀害父母的事件。许多人担忧,家长们困惑,家庭教育成了一本“难念的经”。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像上述这样极端的例子虽属少数,但存在类似隐患的家庭却为数不少。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家庭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上,存在着种种误区。

 

主要表现为四大误区: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

1、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期望值很高。

 

许多父母投入大量的钱,花费大量的时间陪孩子学习、上课,学钢琴,学绘画,早出晚归,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然而,由于许多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必要知识,不懂得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结果往往收获不大。

有误区就是说没按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要是违背规律的话,就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那么我们家庭教育当中如果能够按家庭教育规律去做的话就不会出现上述类似的问题,凡是出现不成功的问题,肯定是出现了违背规律的现象。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家长是高中毕业的一个女同志,四十多岁,她的孩子刚上高一,她说我这个儿子现在上高一,好多问题他问我,我解答不了,你看怎么办?我说为什么都要你来解答呢?她说,我这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有问题找妈妈。我说,你怎么给他指导的?她说,在孩子小的时候,知道这么一句话,叫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一想,我要给孩子当老师,那我就得教她功课,所以从上小学一年级,他有什么功课不会了,他一叫我,我就告诉他怎么做,他上初中的时候,我就辅导不了,那怎么办呢?我就到教材门市部买了全套的初中教材教参,一有工夫我就在家里头备课,什么课都备,就为了晚上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找妈妈,当好这个老师,这个孩子有问题了,不会做什么了,就叫妈妈,这个妈妈就给他讲怎么办,就这样过了9年,这孩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有问题找妈妈,这妈妈真辛苦!

看上去她白头发一大堆,很苍老,肯定是为孩子累的,现在孩子考上一个三类的高中,孩子有问题还找妈妈,当孩子再问她问题的时候,这妈妈真是解答不了,她不可能把高中的课都学会,当问到第三遍的时候,妈妈就跟这儿子说,儿子妈妈告诉你,现在妈妈实在不行了,那么这儿子就跟妈妈说,妈妈,你不行了,我也完蛋了。看到这个事例后,我都替家长非常地惋惜,非常地遗憾,她这9年,辛辛苦苦当这第一任老师,实际上她没当好。

 一个家长他没学过家庭教育知识,她怎么可能当这个第一任老师,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是这句话不对,是这句话怎么理解,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应该是做人的老师,人格的老师,能力的老师,健康的老师而不是教他具体知识的老师。

还有的家长就是老爱横着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你瞧人家谁谁如何,你怎么就不成?各位,我跟你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人的愿意你经常给他树立榜样,你琢磨这道理吧。比如女士回家跟你先生说,今天开家长会,我碰见小王的先生了,你瞧人家,一表人才,你瞧你,人家个比你高,听说挣钱也比较多,还会疼人,在外边也不胡闹,你看看,你先生准跟你急,绝对不会跟你表态顺从你,何况小孩子,尽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这不好那儿不好。那孩子自然也不舒服,哪里还有进步的动力?这种无原则的比较结果孩子会找到一种报复方式:一个男孩没考好,家长追问:“为什么没考好?”

  男孩说:“你不是经常说我笨吗。”

  我再问你一句“你说你笨不笨?”

  “我说我笨。”

  家长冷笑道:“你自己都说你笨,那还有什么说的?不是我说你笨呀,你给我记住!”

  这位家长的话有多少合理成分不知道,单讲孩子自己认为自己“笨”这就是负面引导的结果。家长雪上加霜,连挖苦带讽刺,让孩子好好记住自己“笨”。这是把孩子推下深渊还是推上悬崖?孩子在遭到失败的时候最容易否认自己,怀疑自己,此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帮助孩子,绝不能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行。

 

2、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

家庭教育中长辈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明显。不一致的表现父母教育不一致,在我的咨询群里遇到过这样的家长,两口子一块来问我:贾老师,你说我们俩谁对,我说这样好,她非要说那样好!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了;父母与祖辈教育不一致,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教育不一致,祖辈之间教育不一致,我们也遇到了姥姥跟姥爷就打起来了,爷爷、奶奶为这个也吵起来了,为什么不一致呢?大家琢磨一下,原因是个人经历素养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有每人的教育背景,个性,素养不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一致,教育方式方法不一致,就起矛盾了,好多家长为了这孩子闹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了。

就说刚才那两口子为这个孩子的事儿都分居了,

(看我们的对话)我:为什么分居?

妈妈:情感还可以,就是教育孩子老不一致。

我:你后来怎么办的?

妈妈:在某个地方又租一间房,我们娘俩住那儿,我来管这孩子。我:多长时间了?见起色了吗?

妈妈:三个月了,也不见起色。

我:你最好先搬回去吧。你们怎么不一致?

妈妈:(老公)老给她捣乱,有时候孩子犯错了我让孩子罚跪,他不同意。

我:什么时候了,还罚跪!

妈妈:那我们小时候就是跪大的,我正让孩子罚跪呢,他回来了,看到后拍着孩子头说,罚跪不舒服吧,你先站起来放放风,我给你放哨,你妈一出来,我给你使暗号,你再跪下,我正好从厨房出来了,看到了你说能不打吗。

我:都什么年头了,你还罚跪?

妈妈:我们家没男孩,我们姐仨都是跪大的。

……………下面是我和爸爸的对话………………

我:你爱人这么做后,你怎么办的?

爸爸:我和她理论,不要让孩子罚跪。

我:好!你说的不错。

爸爸:您甭表扬我,我后来又犯错误了。

我:你犯什么错误?

爸爸:那天晚上,我把孩子接出来,请他上小饭馆吃一顿,我想慰问孩子一下,果然也是犯错误了,回去我们俩又捣乱了。

我:那用得着慰问吗?纠正了就得了。

你看多有意思。家庭教育个案性特强,这里的问题是应该怎么办?是关键。要弄清楚怎么办,家长留心观察孩子的反馈表现,你家长不一致,你看孩子什么心理,一种就是孩子莫衷一是,不知道怎么好了,爸爸说这个,妈妈说那个,爷爷说那个,不知道怎么办?有的暗自高兴,有的你不是当着孩子吵起来了吗,他说,你们吵你们的,没我事了,他高兴了。还有的孩子,很自然就倒向于有利于自己意见那边,哪头炕热往哪头跑,你想想,所以我们想当着孩子面不要吵。

策略:长辈要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一起来学,应该有定期不定期的家庭会议,讨论孩子的教育发展问题,孩子应该参加,要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家长耐心的倾听一下孩子发表的意见,千万不要变成我们教育他,让他光听,你听听他什么想法。最忌讳的是在孩子面前家长互相指责,有不同意见怎么办,求同存异,下次再讨论,或者背后沟通,你不要一次就说通了,这是不可能的,父亲、母亲之间,跟长辈之间,跟孩子都要强调这个,要求同存异,以后再讨论。

第二、家庭教育内容的误区,表现为家庭教育中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智育,轻德育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一些家庭教育已陷入片面追求智育的误区,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狭隘的理解为督促孩子读书做作业等,家庭教育只抓智力教育。表现其一是有些家庭关注子女焦点只是考分,只要考分高就对其奖励;相反分数较低就辱骂,甚至棍棒相加。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分多奖励合同”,引导孩子为钱而学,以至出现学生令人担忧的不良情况。至于子女在家庭、学校里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劳动意识如何却很少关心。加重子女超负荷学习使子女变成了“学习的机器”,现在社会“学奴”甚至不惜花钱“请家教”(有别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上毫不吝啬。中央电视台对北京、广州、成都、郑州、沈阳等九省市的1500个家庭和十大商厦调查显示:家庭用于外语、奥数、等各种培优班学习方面的开支占孩子总开支94%,而用于体育锻炼等方面开支仅为4.4%。调查表明,60%以上的独生子女在学习中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不能感到快乐。显然对孩子整个的人格、品格的成长注意得不够。

2、重知识,轻能力,现在我们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孩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所以轻能力,将来就不会适应社会。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认为只有进重点中学、上大学,才能成材。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甚至孩子“考多少分”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有些家长甚至从孩子一两岁起,就有计划地实施“早期教育”,教孩子认字、背唐诗,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失去了童年的欢乐。许多孩子童年没过完,童心已不见。由于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在家什么事都不干,因而缺少基本的生存能力。许多孩子到了高中还不会叠被子,不会削苹果,女生六年级了,不会梳头。甚至有的孩子上了大学,因许多生活方面的事情不能自理,而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提出退学回家。还有的大学生不懂得体贴父母,认为父母为他们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连封家书都懒得写。

3、重文凭,轻素质,觉得文凭重要,大家想一想现在文凭重要不重要,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我觉得是学历加能力的社会,没能力不行,现在大学毕业生竞争很激烈,去年(2003年入学)大学毕业生是212万,到年底没找到工作还有30%,60万左右,今年大学毕业生是280万,到年底你想又增加了六十几万,肯定有更多的一下找不着工作。那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适应这社会,跟能力非常有关。

4、重成才,轻成人,光想着成了专业人才如何如何,但是成人这块没有考虑。要成才必要先成人。在采访60多名高考状元时,王极盛教授曾向孩子们提出“父母最关心你们什么?”孩子们几乎众口一词:“父母教育我们做正直的人。”大连文科状元黄晓庆说,我在学习上失误父母从不责备,但在做人上出现错误,父母却决不含糊,管教极严。这些状元家长认为:“人做好,其他就好办。”“学习好只是一时的,而人做好却是终生的。”他们不但对子女做人教育严格要求,而且大都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浙江文科状元陈春仙说:“父母的人格力量感染了我。我的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母亲没念过书,父母全都是农民,他们的勤劳善良教育了我。我想,我不能改变他们的过去,但我能用我的知识改变父母的将来。所以,我就憋着一股劲发奋学习。“甘肃文科状元张丽采一直佩服她的父亲。她父亲是一个大厂的人事干部,从不收受别人的馈赠。他还教育女儿也要做正直的人、无私的人。他总是对女儿说:”做人要有志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

1、家长溺爱孩子

讲一个小的故事,有一个小学的孩子两口子带他去买东西,逛商店,春节期间,那么孩子想买的一个东西,说要这个玩具,这个钱比较多,这父母说不买,咱们今天没带那么多钱,还买别的,结果这个孩子就坐在地下,搓着脚又哭又闹,甚至还要躺下,很多人就围上来,七嘴八舌说你看大春节的,这么一个东西不给孩子买,让他闹哭什么呢?这两口子一听别人一说吧,就不好意思,掏钱买了,这孩子抱着这个东西高高兴兴走了,你说,是对,是错,这就是情感冲击理智。下回再有这种情况,这孩子还会这样,有三回下来,这孩子就能找到怎么战胜爸爸妈妈的法宝。现在好多孩子出现一个不良的习惯,出现不良的要求,随便跟家长撒赖,常常是从小家长打败仗,一次、两次、三次以后,他摸着你的脾气了,你再找专家,专家一问你,肯定是这么回事。

  另外有两口子也是这种情况,带着孩子去到商店,这孩子看了一个东西要买,家长说不买,今天咱们没有决定要买这个,要买别的东西,这个孩子也坐地下了,围上了很多人,也是七嘴八舌,但是这两口子就没像那两口子似的,这个妈妈跟父亲就研究了一下,由妈妈出面,就对这孩子说,儿子,你就在这儿坐着,我跟你爸爸回家了,扭头就走,那么这孩子也不哭了,也不闹了,爬起来就追,两口子就快走,这孩子就快追,快追上的时候,两口子又走快点,一直走到家里,进胡同到家了,到家以后把电视打开,沏上茶,两口子在那儿说话,不理他,大概二十多分钟,这妈妈说话了,说儿子你呀,坐下,跟你商量点事儿,以后爸爸、妈妈还带你出去逛街,但是有一条,就是有时候没准备钱,或者说你要买的东西,告诉你,我们这回不买什么原因,你看怎么办,这小孩当场表态,只要爸爸、妈妈说不买,就不买了,一次解决问题。故事很简单,同样发生在三口之家,你从这里思考一下,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

现在中小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毫不夸张的说,当今中国家教已将传统的“护犊”观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情感与理性的天平早已失衡,其表现是生活过分关心,一味娇宠溺爱,吃、穿、住、行百般伺候,放纵消费。据报导一个中学80%由于学生家长给孩子买高档消费品,带上百元的食品、饮料去春游,一些家长为孩子“效劳”,乐于“当牛做马”,甚至连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项目也给“承包”了,有些父母不是合理地指导孩子正当消费,而是孩子要多少钱,给多少钱,造成了孩子大手大脚,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相反,行为上过分监护和干涉,多种清规戒律封闭了他(她)的应有的自由空间。一方面过度情感投入带着溺爱娇宠把自己的子女退上了“依星捧月”,“惟我独尊”的优越地位,极易诱发他们产生自私、任性、逆反、冷漠、脆弱等不健康心理,独立自主能力不泽。古人云:“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有些未成年犯罪,实发始于家长的娇惯与溺爱。

爱孩子是人之天性,但爱必须得法、恰到好处。然而现在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皇帝”、  “小太阳”、小公主”。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成了他们奴仆,一切围着“太阳’’转。随着孩子进入中学,许多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干,可许多家长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溺爱包办导致许多中学生缺乏劳动观念,不愿参加公益劳动,生活中事事依赖父母,不懂得关心照顾别人。

一位家长向老师诉说了他的苦恼。他的儿子开始(幼时)可爱,尔后(7—15岁)可恼,现在是可恨!从小到上中学,他对儿子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什么都满足孩子,什么都依着孩子,孩子终于由厌学厌老师发展到厌家厌父母,以至于在外面打打闹闹、偷偷摸摸,最后被判了劳教。夫妻俩悔恨不已。

现在,社会上不少家长感喟“我怎么付出得越多却收获得越少”。他们宁可刻薄自己,也要让孩子每天能吃上鱼肉禽蛋、水果点心,让孩子穿得体体面面。结果怎样?这些生活上受到父母无微不至关怀爱护的孩子根本不敬重父母。一名女中学生曾公开说:“我的父母是我最忠实的保姆,但却不配做我最崇拜最敬重的人!”一位中学生家长诉苦道:她哪怕病得躺倒了还得撑着下床做好饭,给上晚自习的儿子送去。可她病得几天不吃不喝,儿子连问都没问她一声!这事怨谁呢?

溺爱,包办代替,究竟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孩子的无情与懒惰,也带来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2、棍棒教育——严厉惩罚型教育。

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缺乏感情。甚至挖苦、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其结果要么造成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要么孩子也变得像父母一样粗暴残忍,谎话连篇。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仍在左右着不少家长。孩子考试成绩差、违反家规校纪、任性不听话,都可能遭到训斥、谩骂甚或痛打。据一所学校对初二年级一个班的调查,因考试成绩不好在家挨过打的学生占75%以上。

棍棒高压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粗暴、封建专横的教育手段是家长不懂教育的表现。高压政策会带来负效应,例如有些孩子在家被父母打,在外面打别人,以强凌弱。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导致逆反心理,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棍棒、高压、斥责、谩骂教育下的孩子,要么成为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惊弓之鸟;要么成为乖张暴戾、欺凌弱小的害群之马。“好心”获得的只能是难堪酸涩的回报。

一位身为处级干部的家长平时公务缠身,无时间教育孩子,孩子平时迟到旷课,打电子游戏、进网吧上网,上学时背上书包到教室转一圈,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放学后背上书包回家,家长一点儿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日复一日,孩子旷课累计超过了一定节数,学校要进行处分,叫来了家长,家长大吃一惊。回到家对孩子使用“家法”,打得孩子低了头,认了罪;表面上看这场风波平息了,孩子也不敢旷课了。可孩子的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到校后的几周内,连续参与五起打架事件。孩子害怕学校处分,更害怕家长的斥责、毒打,偷偷离家出走……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动辄训斥、嘲讽、鞭笞,不仅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一方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可迁就,对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坚决抵制;另一方面要严中有情,注意场合,讲究方法。

第四、家庭教育环境的误区

1、——不良的家庭关系、不健康的家庭文化环境和不良的家长用语环境

在讲座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一个小男孩非常有意思,初一的,我说你家长教育不教育你,他拉长声说,“教育,当然教育”显然他就有点反感,“你母亲怎么教育你?”我问,他跟我说,“甭提了,我特可怜我母亲”,我说:“你父亲呢?”他说:“我恨他”我说:“你给我说说,为什么可怜你母亲?为什么恨你父亲?”他说“我妈每天上班很累,回家以后做饭家务事也都是她做,就在这么忙的情况下,每天得腾出三、四十分钟数落我,批评我,说的那话还没什么水平,还没我说的水平高呢。你说我妈多可怜。这都都快到21世纪了,还那么老套。我爸爸是不民主,居高临下,他怎么说,我就得怎么做,我要反驳他,他就想揍,我还得逃跑,你说我父亲可恨不可恨?”最可笑的是:我爸爸妈妈为了管教我还经常吵架。我就追问:“那你怎么办”他说了三个字,“强忍着”我听了以后,我很受冲击了,这孩子也真不容易,一个天天唠叨,一个竟犯横,这孩子还能强忍着。当然我不敢想象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成长,不能“强忍着”的时候,能不能作出上述案例的举动。

 

 看几段家教名言。首先一句名言是宋庆龄的,她说过这么一句话,“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你一举手,一投足,说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有的要影响他一辈子,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的言行就要非常地谨慎,我们经常说要谨言慎行。鲁迅有一句家教名言:“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就是孩子的世界主要指孩子的心灵世界,心里世界,孩子的生活世界,跟成人不一样,截然不同,有的到了高中也是如此,倘不先行理解,如果你不先理解孩子,一味蛮做,一味蛮做就是一味蛮干,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教育孩子,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那肯定就非常妨碍孩子的发展,这是鲁迅的一段话,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理解孩子,这方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这家庭教育,它是充满情感的理性行为,如果情感冲淡理智,必然发生违背规律的非教育行为,或者说是反教育行为,不可能受到良好地教育效果。刚才我举的那两个例子,一个是从孩子小时候就给当第一任老师,还有父亲、母亲一个天天唠叨,一个竟跟孩子横,实际上都是都是非教育行为,都是反教育行为,结果收到的效果当然不好。那么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在家庭当中可以说非常普遍,家长急了以后什么都可能说,骂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个实际上就是不理智的。没有考虑孩子的接受性,这实际上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就是想让孩子应该怎么样就得要怎么样,自己有一个爱慕虚荣的需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在同事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正当需要。

  

2、家长家庭教育中随意性太大,计划性太差

好多家长教育孩子,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顺口就批评了,顺口就要求了,而且平常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什么计划行为。在这儿我先讲一个故事,北京市的。有一个家长他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就学了很多有关养育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然后孩子出生以后,他就按照这去做,然后他不断地做记录,写这孩子的成长日记,不断地纠正自己那些不科学的东西,按照科学的教育理念去培养这孩子。但是孩子上学后这位家长不敢坚持自己的做法了。 老师说了,孩子最近数学不好,马上就来了“你数学给我加点劲行不行,完全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也是缺乏理智。

3、可以依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及优缺点(一个孩子一个样)制定家庭教育计划。比如说,我们现在上初中的孩子家长,就要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初期,年龄的特点很明显,容易受别人的心理暗示。你看全国统计,离家出走,离校出走最多的是初中的,其中最多的是初一后半学期和初二的,为什么呀,因为有人分析了,这个年龄特点叫第二次心里断乳期,这就是这个年龄特点。

案例:有几个孩子离家出走,身上没钱了,流浪街头,派出所发现后就把他们送回来了,送回来后家长去接回家。后来孩子所在学校就讨论孩子为什么走,是处分不处分,很多人说告诫孩子不要走了,家长着急,学校着急等等,非常有意思居然有人写信,打电话给这几个人说,下回再走的时候,告诉我一声,跟你们一块儿走。后来知道了孩子为什么爱出走,他们说:学校生活压力大,我们听到流行歌曲里这样唱的,“这里的生活很无奈,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何不潇洒走一回,”你像我们这年龄,你让我走,我还得考虑我去不去呢,你给我买飞机票,我还考虑我去不去呢,这个年龄就不行,他容易受这种心理暗示,因为他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很容易的,所以你除了考虑自己孩子特点,你还得考虑同龄孩子的特点,这就得学习,读点这方面书籍,了解高中、初中的孩子、小学孩子有什么心理,你就会明白很多。

4、表扬激励为主,批评为辅,不批评是不行的,但是为主的应该是表扬激励。

在调查中发现,在小学问“最近两天家长表扬了你没有”十个全举手,“批评没有”一两个;到三四年级的时候,七八个,八九个,批评没有,就增加了三四个;到初中,“表扬孩子了没有”就一两个举手的,多数都没有举手的,“批评没有”全举手。实际上就出现了一个什么误区,随着孩子年龄升高,表扬越来越少,甚至没有,批评越来越多,直至狂轰乱炸。所以我说表扬激励为主,批评为辅。身教重于言教,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们家长要做到“积极向上”,因为他影响孩子精神面貌;第二个是“勤奋刻苦”,就是家长是不是能做到勤奋刻苦,第三句话,“求知善思”,如果家长不求知,不善思,那么这孩子他就不求知,不善思,你老是要求他如何,他就想你怎么不如何如何,你要求他读书,他就想,你怎么不读;第四“文明友善”,我们行为文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孩子也会跟你学会。还有“民主乐观”,家里头要讲民主,讲乐观。

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心理氛围、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过于奢华不利于孩子成长。现实家庭教育中成人化要求多,忽视孩子特点。家长的好多要求,连自己都做不到,但要求孩子做到。一些年轻父母,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不少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的一面,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这一切,能都怨孩子吗?

许多家长都承认,现在社会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闲自在,心理便很感不平:“凭什么让我念书,他们在一边看电视、玩麻将?”

  结束语: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谜团,让真爱伴随孩子与家长共同进步

故事、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然后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乞讨,母亲又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砖放在屋前,还是放在屋后?”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再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 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啊。”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一句朴实的话语,可以激发我们一生的热情;一次平凡的讲座,有可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让我们携手前进,相互之间付出真爱。当爱像雪花那样纯洁而美丽时,爱就变得晶莹剔透了,当爱像火苗一样,温暖我们心灵时也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就是这种纯洁美丽的爱,使我们变得高尚,就是这种温馨和睦的爱,使我们得到重生。
    爱,就像是阳光。它给予我们温暖,给予我们灿烂的光芒。它照亮我们前进的路,为我们驱走黑暗。爱,使我们变得勇敢,因为我们可以不必惧怕黑暗的到来。爱,使我们感到快乐,因为我们在阳光下感到了满足。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牵手!为了孩子成功,我们努力!

谢谢大家!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