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中的情感因素及其他
小学生正是良好习惯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再加积淀于大脑里的学习经验贫乏,参照少,学习中困难较多,因此家长抽时间辅导他们学习是很必要的。但是,纵观盛行的家长辅导,因不得法,事与愿违的苦恼也很多,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情感投入太多。有的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从摆凳子,拿书包,削笔头开始,一直到收拾文具,整理书包完毕,成了孩子的“公仆”。事实上,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学习不仅学知识,也要学做人。学做人就得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这也是孩子能否学会学习的基本功。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中情感因素参与过多,浸泡在优越感中的孩子依附感更强,独立性差,行为易受暗示。迁移到学习中会使思维的敏锐性降低,极大的影响和束缚孩子的智力发展。
第二,主体意识淡化。有的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孩子有问,大人必答;无论问题难易,都爱把它嚼碎后“喂”给孩子。双方并没有在学习兴趣和意志努力上协调一致。这种重教轻导的做法,使孩子的思维活动不同步,主体地位淡薄,容易使孩子产生惰性,解决问题时信心不足,难果断,少韧力,意志发育不健全。
家长辅导孩子读书学习,实际上也就是兼具着教师的角色。怎样才能担当这一角色呢?
首先,家长应尽可能地熟悉辅导的教材,领会教师布置家庭学习内容的意图。如果有条件,应和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和掌握教师讲课特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和实验班的家长,这一点更为重要。现行教材,新科技新知识的成分增多,同一个问题,可能出现习惯解法和创新解法差异较大的情况。要是教师讲一套家长又讲一套,会造成学生知识表象不清晰,增大学习难度。
其次,讲究“跳一跳摘果子”的辅导艺术。当孩子碰到问题时,家长不能只简单的告诉答案,而应善启善导,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引导孩子而不牵着孩子走;策励孩子而不是推着孩子走;启发孩子而不代替孩子作出结论——《学记》语)。只有把孩子思维的主动性调动起来,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寻求问题答案,孩子才能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变苦学为乐学,不断产生学习的新动力。
第三,家长与孩子间的亲情血缘关系,呈现在教与学之中,使角色认定较为困难。要辅导孩子,首先家长应进入教师角色,把对孩子爱抚融化到理智的教诲之中,击不宠爱也不专制。角色到位,这是双方发生心理共鸣,取得学习效果的基础。
昌吉市第八小学二(4)班
石权忻的妈妈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