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破茧而出:现代家庭教育之角色转换

14年前 [09-22 00:51 周三]
破茧而出:现代家庭教育之角色转换

                          火花

    大家好,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2010年全国的高考作文题。2010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角色转换之间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关于现代家庭教育的作文题吗?

  试题的引言为: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试题要求:以“角色转换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当时我就想,这个题目如果让我们年轻的家庭教育讲师和指导师来写,一定会有很多东西可写。掩面一想,我自己似乎又抓住不要点。那些孩子会抓住什么来写呢?我想像着那些孩子在考场上个个如脱缰的野马,奋笔疾书、驰骋在思绪的原野上。我为什么突然思绪凝结抓不住要点呢?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在家庭教育里,家庭成员的某些角色是可以转换的;因为,我一直秉持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的古训;因为,我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因为,我忽视了现在是“网络时代”。

    突然想到顾晓鸣先生提出的十大教育理念之一“向孩子学习”。回头想想,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文化反哺”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比比皆是。网络时代,随着多元文化的思维碰撞,我们的孩子,尤其是青少年正在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途径正在逐步的拓宽。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必将带来家庭教育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方法。家长和孩子的角色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有人认为,父母的地位,正在从权威向非权威过渡。从盘古开天地,家庭出现之后,父母、长辈一直拥有家庭的掌控权。父母将他们的知识、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而且是一代代的递延。孩子在家庭里永远是被动的接受家长的精心呵护和教育。这种文化传递模式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听来有点危言耸听。那就是什么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一概念来自二十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女人类学家,她在其《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的学习;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她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在今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的生活压力普遍增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几乎离不开计算机的时代,使得我们的孩子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亲子两代人几乎是同时在起跑、在冲刺、在拼搏,我们需要诚恳地虚心地向孩子学习。这也必将使得我们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从权威向非权威过渡和转换。如此一来,“文化反哺”现象就应运而生,也就使“文化反哺”有了社会学意义,即父母开始向孩子学习,父母由过去的教育者成为了受教育者。

    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我常常因为要重装电脑的系统而打长途电话,咨询儿子。我发现,在和儿子沟通的过程中,儿子非常耐心,非常细致,一直到我把系统完全按他的指令装好,他才放下电话。我吃惊的是,儿子出乎意料地耐心。儿子越耐心,我越不安。因为在他小的时候,只要遇到作业上的难题,我的耐心就很差,总是忍不住的吵吵,有时还吼他,撕掉他的作业本,惩罚他重写,他总是含着眼泪按我的要求去做,孩子在我的折磨下,竟然生活到初中完毕,一直到高中住校,才算结束那十几年的生活。想到这些,我不仅汗颜而且心里很愧疚,我不断的反思,我在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错误行为。

    那段时间为考职称,我狂补英语,但受母语的影响太深,那些语法规则总让我头疼,我无法记住那些规则。如介词的位置、短语的结构、规则和不规则的动词等等,总之,我英语很臭。只要儿子回来,我就抓紧请教。儿子总是耐心的举例讲解,还夸我“了不起,英语读得特流畅,虽然发音不准。”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网络时代,父母的地位由权威走向非权威。孩子现在是大了,也做了父亲。经常电话询问我该如何教养孩子的问题。这就该谈到第二个问题了,那就是:网络时代,亲子的影响从单向走向互动影响。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亲子间的互动关系是单向的,孩子对父母只有顺应、同化和模仿。在传统的家庭里,父母是“至尊”的,代表了家庭的规范、权威和秩序,孩子没有话语权,只有服从和接受。网络时代,亲子间的影响从单向开始走向互动,亲子关系正在成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共同体。

    比方说,我的孩子对于如何教养他自己的孩子,总是在电话里咨询我。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他非常认同,而且觉得新鲜、实用、有效。我告诉他,他也要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我说:“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者、监护人和孩子的玩伴。一定要学会取得孩子的信任,即给他安全感,还要给他独立的空间。”告诉他,现在最主要的是任务是训练孩子的适应性,包括进食、睡眠、排便和学习发音。我和孩子之间,包括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沟通,达到了畅通无阻,无话不谈的地步,父代子代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双向影响。

    这样一来,又引出了第三个话题,那就是:网络时代,亲子的沟通从灌输走向交流。

    应该说从灌输到走向交流是现代化家庭教育的主流形式。我们发现孩子在传统的交流模式下,完全处于被动和依赖的境地。对一个家长来讲,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过、艺术沟通、合理沟通、我们的讲师有很好的教材、案例和论文发表。关键是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怎样进行有效的角色转换。比方说,如果孩子还在读小学,当遇到涉及到家庭要作出某个重大决定时,父母是否愿意将孩子作为一个有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共创家园的成员之一来对待?是否会主动的去听取他们的意见?或者是是否养成了孩子遇事愿意和父母商量的习惯?如果要养成习惯,就要在家庭里建立合理的亲子对话机制。对话其实正是我们角色转变的实际行动之一。不对话,就意味着控制、权威和父母居高临下,地位的不平等。不唯如此,如果孩子上小学,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总爱回家对妈妈滔滔不绝讲,希望妈妈做个评判者。可到了初中、高中以后,孩子和妈妈的交流明显的减少。这也很正常,因为孩子大了,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和独立解决问题了。这并不妨碍亲子间的沟通,我们要相信,真正的民主家庭,孩子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还是会来征求父母的意见的。

    网络时代。孩子们在技术上也许很快就超越了家长。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家长,面对网络和网络带来的种种文化冲击就迁就孩子。“监护人”这个角色在孩子未成年时,意味着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我们在网络技术、电脑技术较之孩子落伍一点,而自觉失去对孩子如何面对网络的监管。

    和孩子保持交流,是因为网络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正确引导孩子利用网络,提高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我们做父母的要提醒孩子合理的筛选信息,去粗取精,剔除糟粕,绿色上网;如果父母建立了对孩子选择信息的监督机制和快速反映能力,就会使孩子在网络时代如鱼得水,而不至于淹没。事实证明,很多孩子良莠不分,饥不择食,容易被网络信息诱惑,教育孩子合理的筛选信息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义务。

    和孩子保持交流,是因为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处理好“人”“机”关系。“人”和“机”的关系,也包含了“人际“之间的关系。很多孩子不适应现实社会的真实生活,只在虚拟的世界里活着、泡着、沉浸着,最后迷失了自己。当然,孩子对电脑技术的感悟、理解和操作技能,也使他们成为了新技术的佼佼者。我们欣喜的发现中国正在世界上崛起,领跑新科技。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充分利用电脑,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网络伦理和道德的教育,不至于使孩子被网络控制、被机器控制。

    上述,我们谈到的是“文化反哺”现象。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另一种“后喻文化”,即我们向年少的儿童学习什么。很多孩子刚刚步入小学,或者已经是初中,也许他们自己本身的网络技术还很稚嫩,思想尚不成熟,或者说80后,90后的父母本身就是网络高手,那么,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向孩子学习什么呢?

    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可资讨论。

    一是转变角色,学习孩子的纯真。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现象力。有人说:“儿童都是艺术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内心没有桎梏和以前的知识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的艺术创造都是发自心理深处的“异想天开”,这“异想天开”就是纯真,不带一点功利色彩,只是自己的真实表达。比方说,你和孩子看见纷纷的大雪,你问一个孩子,雪花哪里去了?孩子的回答可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说,雪花飞到我看不见的地方去了、雪花到梦想的地方去了、雪花到地上来找他的朋友了、雪花被风刮跑了、雪花喜欢呆在树上、雪花在等太阳等等。他们不会象成人一样,有个定势思维,雪花已经化成了水。成人的想法是以前的成人教的,在那里已经设定了理性的程序,毫无诗意可言。而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被“教化”,他们的想法都是创造,都是原生态的东西。孩子的纯真还在于他们的真实,不带一星半点儿的虚假,《皇帝的新装》之所以成为不朽之作,就是因为孩子以纯真的明亮的眼睛,揭示了成人可笑的谎言。在今天的社会,让一个人保持童真似乎是天方夜谭。发达的社会,物欲横流,文化多元,人们追名逐利,不惜尔虞我诈,往往失去了自我,人已经被“异化”。追求童真是神话,但在多元文化里,我们需要象孩子一样,永远保持一份内心的纯净和心绪的宁静。

    二是转变角色,学习孩子对人的信赖。我们发现,孩子对父母对成人对伙伴的依赖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孩子喜欢你就是喜欢你,信赖你可以把什么都告诉你,哪怕是一个小游戏他赢了,他也会把他狡黠的“小把戏”毫不保留地透漏给你。作为一个成人,就没有那样坦诚了,对人总是防范、疑心和猜忌。我们今天面对如此沉重的生活压力,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其大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对自己的信任,对他人的信任。我做过很多的心理咨询,比如亲子关系有冲突的家庭,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缺乏信任,缺乏等待的耐心所致。由于缺乏信任,不相信孩子会成长,或者说不相信孩子会“出乎意料”,于是,就对孩子实施严厉管教,高压控制,或者干脆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转变角色,学习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其实,每一个孩子如果不接受新鲜事物,他是很难成长的,正因为孩子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他才成长和进步。现在很多父母的家庭生活观念都受孩子的影响。如很多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惧怕父母离婚,不再阻挠父母再婚。虽然这不是值得肯定的新鲜事物,但是至少说明今天的孩子比过去要开明多了。孩子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影响着父母。我总是奇怪,我永远不认识大路上跑的那些车的牌子、价格、性能、汽车排量及性价比,我的孩子读大学时就可以说出一套套的,甚至那些汽车公司的奇闻异事;我总是认不清MBA篮球队的那些高达的美国黑人,我儿子似乎和他们见过面,乔丹、科比、詹姆斯,韦德,如数家珍;我刚刚学过一首周杰伦的新歌,在那里唱,学生都说我老土,现在大家都唱六哲、王力宏和蔡依林,我觉得我永远赶不上那些孩子的节奏;不要说什么名牌衣服、鞋子,就是手机也总比那些孩子的老式。现在的孩子,尤其是上海的高中生,他们几乎都知道去哪个国家读书最好,花多少钱,是否可以打工,是否可以拿到绿卡等等。孩子们充满了活力,如初升的朝阳。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新鲜事物,没有孩子的新鲜感和活力,不要说你我他是老式机器,这个社会也会走向没落。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总是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知道的,我们有我们的瓶颈和不足,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交流是现代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功课。向孩子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父母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转换角色,虚心向孩子学习呢?

    一是父母的观念陈旧。或者压根就没有想过要转换角色。在这部分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什么也不懂。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如果向孩子“请教”就显得没文化,会失面子,父母的威信和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一般而言,父母文化层次越高,就越容易和孩子沟通交流,越喜欢以鼓励的方式实现“文化反哺”。反之,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越喜欢控制孩子,越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二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家庭里,父母之间冲突不断、亲子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文化,父代和子代之间,互不信任,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受伤害的最终还是孩子。我们认为,形成角色转换的家庭一定是亲子关系和谐,民主气氛浓厚的家庭。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家庭中要有亲和力,只有亲和力的家长,孩子才会听其话,信其道,顺其意。

    三是受父母工作压力和经验的影响。如果父母工作压力和生活大,无暇去思考、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只是凭感觉办事,不明白家庭教育需要科学知识,势必会影响角色转换。让家长达到和孩子“亦师亦友”、“亦父亦子”的境界,是需要我们家长改变认知,提升能力的。父母被工作搞得身心疲惫,自然无心思认真去琢磨艺术的和孩子去沟通,更遑论角色转换?加之,原生家庭带来的教育经验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家长欲有好的改变,去掉原生态家庭带来的痼疾,必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省自己的认知。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畅谈“后喻文化”时谈到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动荡但却鲜有变迁之际。但仅仅10年之后,当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之时,在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很快同样出现了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变得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并且,由于中国社会是在长期的封闭、停滞以后,进入开放,面对一个如此现代化的外部世界的。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年长一代从‘至尊’到‘落伍’的过程几乎是瞬时性的,这也使得在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的‘颠覆’比任何国家都来得突然。所以我始终认为,尽管向孩子学习,或反向社会化,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现象,但80年代以后的中国,肯定是这场代际革命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国度。”

    今天,国家在提倡,社会在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有人说,终身教育是从摇篮都坟墓。

    有人说,终身学习是因为:在变化无穷的时代,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将永远休息。

    我们讲破茧而出,就是希望我们的家长在网络时代,从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走出来,不固步自封,作茧自缚,而是敞开胸怀,大胆的转换角色,向孩子学习,为家庭的幸福,孩子的幸福和自己人生的幸福而改变自己!

     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角色转换之间,现在我们来读一篇,网络上的“角色转换之间”的满分作文。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作者。

 

    【附录】 201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角色转换之间》  作者 :佚名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我们接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发言:

    1、如何理解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如何理解“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谢谢大家!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