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一)

15年前 [11-22 22:38 周日]
【转】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一)
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十一五”指导计划》等文件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教育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促进孩子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现从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出发,编制《上海市0—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

一、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任务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监护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孩子成长发展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孩子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和家长的道德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对培养下一代、促进家庭幸福和睦、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庭教育既要为孩子营造健康幸福的人生,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同时也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家长应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孩子的文明素养和公民意识。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目标是:扩大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广大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服务意识、指导和研究能力,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都有新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任务是:以人的发展为本,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规律,满足家长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家长更新教子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交流和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家长教养孩子的能力,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意识与合力。

二、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

    实施家庭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家长关注以下原则:

1.遵循科学,正确引导

    正确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尊重孩子接受意趣,顺应孩子的天性,关注经验获得的机会和发展潜力,让他们能在丰富的、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2.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发展的速度不同、特点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因此,应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重视孩子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关注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3.满足需求,理性施爱

    重视孩子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孩子,赋予亲情,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使他们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同时在满足孩子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应理性施爱,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既不要一味溺爱、放纵孩子,也不过分地限制、压制孩子。只有将感情与理智相结合地施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否则会适得其反。

4.正面教育,赏识有度

    对孩子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不排斥必要的批评和适度的训诫。赏识要有度,把握教育的最佳期。批评时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

5.榜样示范,平等交流

    事事处处树立榜样,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真诚地与孩子平等交流,实行双向互动。了解孩子, 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从而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6.三位一体,和谐教育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构建全面、健康、和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教育合力,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家庭教育旨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孩子成人、成才和成功。家庭教育指导要在明确各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各阶段有机衔接、螺旋上升和全面系统的指导内容体系。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大纲”内容按年龄段分为五个部分共62个指导内容专题,即0-3岁12个专题、3-6岁12个专题、小学阶段15个专题、初中阶段12个专题、高中阶段11个专题。为便于家庭教育指导人员更好地了解各年龄段的孩子并掌握家教指导策略,在每个年龄段的指导专题前,均对该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作了描述。“大纲”力求主动地、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开展指导活动,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儿童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和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和质量,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庭氛围。

Ⅰ.0-3岁婴幼儿

(一)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从出生到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发育。到36个月时,平均身高男孩为97.26公分,女孩为96.28公分;平均体重男孩为14.73公斤,女孩为14.22公斤。(2)动作发展。动作发展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由抬头、坐、爬、站,到走、跑、跳等,人类的基本动作都已掌握。(3)语言发展。婴幼儿期是重要的关键期,如1-3岁是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2-3岁是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到3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4)人际交往。表现出一定的交往倾向,有与人沟通交往的愿望,喜欢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周围世界。0-1岁主要是建立亲子关系。父母在照料婴幼儿的过程中,充分的体肤接触、感情表示、行为表现和语言刺激,会对婴幼儿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1岁以后,随着动作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始表现出追求玩伴的愿望,于是出现一对一的玩伴关系。

(二)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0-3岁婴幼儿刚来到人世间,生理、心理机能刚刚开始发育,但又发展得非常迅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究。因此,须指导家长在提供适宜刺激以满足孩子好奇、探究心理的同时,把婴幼儿的健康、安全及动作、语言发展放在首位,为孩子提供卫生、安全、舒适、充满亲情的日常护理环境和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婴幼儿在丰富、适宜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是科学养育、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婴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三)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内容要点

    专题1 母乳喂养更有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母乳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物,有利于婴儿身心健康与亲情培养。要加强宣传,提倡自然分娩;指导年轻母亲加强乳房保健;指导乳母科学饮食,增加母乳的营养;指导母亲在产后尽早给婴儿哺乳;指导母亲学会排空乳房促进乳汁分泌;指导母亲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指导母亲适时断奶,哺乳时间不低于4个月;不具备母乳喂养条件的,应学会科学合理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和调配膳食,并应购买有质量保证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适合不同月龄婴幼儿饮用的奶粉。

   专题2 多让婴幼儿接触水、阳光和空气】

    开展三浴锻炼,满足婴幼儿接触外界的感官体验需求。足够的户外阳光浴和空气浴使婴幼儿身体更健康、强壮,还能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和良好情感的形成。

    家长须摒弃传统的育儿观念和陋习,保持居室空气新鲜;保证孩子每天1—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利用空气和日光锻炼身体;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早开展三浴锻炼,但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选择安全、合适的场地进行,掌握适宜的时间和温度,并及时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情况,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专题3 及时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婴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良好的睡眠、饮食、排便及卫生习惯的养成。

婴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能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婴幼儿的大脑和身体发育;良好的饮食习惯,能保证婴幼儿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良好的排便习惯,对于婴幼儿正常的饮食、睡眠等都很有好处;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增进婴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要积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创设有利于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环境,如创设安静温馨的睡眠、进食环境,利用日常生活各环节进行随机教育,采用鼓励表扬的正强化教育措施等。

    专题4 积极支持婴幼儿的爬行活动

    爬行对婴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都非常重要。家长需了解爬行能促进婴幼儿全身肌肉与大脑的协调发展,能锻炼婴幼儿的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助于其方位感和距离感的建立,同时能满足婴幼儿用自己的手脚去接触、探索世界的内在需求。

家长可运用各种方式逗引、支持婴幼儿爬行;为婴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卫生的爬行环境;从婴幼儿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宜的爬行时间和距离;给婴幼儿穿着适宜爬行的服装;爬行后及时帮助婴幼儿洗手、整理服饰、喝水、补充食物并给予精神鼓励。

    专题5 促进婴幼儿动作灵活和协调性的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顺序是先粗大动作,再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是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多让婴幼儿看、听、摸、尝、闻,可以训练婴幼儿的感官能力,使他由对周围事物形象、感觉上的认识逐渐发展到了解熟悉外面的世界。走、跑、跳并不是单一的肌肉活动,而是视觉、平衡觉等整合的过程,能使动作协调、灵活,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智力的发展。

家长要为婴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创设有趣的情境,提高婴幼儿活动的兴趣;开展亲子体育活动,发展动作技能;让婴幼儿有充分的动作练习,不仅进行爬、翻滚、走、跑、跳、攀、转圈等大动作练习,还应进行抓取物品、扔东西、拍球等精细动作的练习。

    专题6 支持婴幼儿“涂鸦”、拆卸行为

   “涂鸦”、拆卸行为是婴儿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途径,能促进2—3岁婴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婴幼儿智能开发的重要形式;玩具伴随婴幼儿成长,能促进其感官、认知等各方面的发育;玩具的安全、实用、适宜比玩具的价格更重要;涂鸦是帮助婴幼儿与外界融为一体的载体。
要引导家长为婴幼儿提供拆卸、涂鸦的活动空间,给婴幼儿提供足够的拆卸、涂鸦的安全工具材料,引导并陪伴婴幼儿的拆卸、涂鸦行为,与婴幼儿一起玩一玩,画一画,拆一拆,讲一讲,理解婴幼儿的创造天性,用心欣赏婴幼儿的看似不合逻辑的涂鸦作品。

    专题7 多与婴幼儿进行语言交流

    0—3岁正是婴幼儿牙牙学语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生活中,家长与婴幼儿语言交 流时间少,不重视和婴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也不知如何正确地和婴幼儿交流。

要充分认识0—3岁的婴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有与成人语言交流的需要;良好心理、物质环境的创设是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条件;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必须在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发展。

家长要为婴幼儿提供正确的口语示范,积极回应婴幼儿的言语需求,为婴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模仿提供充裕的环境条件,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运用多种方法(如游戏法)积极逗引、鼓励婴幼儿开口说话。

    专题8 进行适合婴幼儿的“早期阅读”

    2-3岁的婴幼儿已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早期阅读能给予婴幼儿脑部良性的刺激,使大脑更好地发育。亲子阅读能使父母与婴幼儿的情感得到沟通,增进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婴幼儿人格的良好发展也非常有益。

    家长需为婴幼儿提供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材料,如选择图画色彩丰富的书籍,选择故事简单有趣的阅读内容,选择婴幼儿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每天在固定时间段与婴幼儿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可选择睡前或餐后等家长方便且婴幼儿注意力不易分散的时间;亲子阅读中要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指导方式,如阅读游戏法或者引导婴幼儿看图书画面复述法等。

    专题9 正确应对婴幼儿的“第一反抗期”
    婴幼儿在两岁前后,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表现为调皮、任性、爱走极端,故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家长往往不了解“第一反抗期”的特点,对婴幼儿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手段,常采用专制性的教育态度,或娇惯和迁就。

   “第一反抗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父母需做好相应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学会说“不”,是婴幼儿成长的标志。
    家长首先要理解婴幼儿,尊重婴幼儿,不轻易干涉,以平等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其次,相信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第三,采取讲道理、转移注意、冷处理等方法终止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第四,把握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

    专题10 鼓励婴幼儿的社会交往

    0—3岁的婴幼儿大多在家中玩,尤其是城市里的婴幼儿,缺少与外界的交往。婴幼儿也有交往的需求,交往是个体不可缺少的社会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多与婴幼儿交往,教授其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鼓励婴幼儿邀请同伴到家做客,带婴幼儿走出家门,与各种对象进行交往;帮助婴幼儿学习处理交往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尊重婴幼儿的交往个性,逐步引导,而不是给予太多的强制性干预。

    专题11 加强对祖辈家长教养孩子的指导

    祖辈家长在婴幼儿的教养中具有时间宽裕、有耐心、能宽容等优势,但也存在教养观念和方法上的不足。既要看到祖辈家长也是带养的力量,又要注意不能靠祖辈家长完全替代父母的教养责任。父母要充分认识父亲、母亲在教养婴幼儿中各自的重要作用,学会正确处理其他事务与教养婴幼儿的关系。

要关注祖辈家长教养婴幼儿的情况,加强对祖辈家长教养婴幼儿的专题指导,帮助其掌握现代先进的教养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引导其把教养婴幼儿的主要责任还给父母,学会协助父母,与父母的教养保持协调一致。

    专题12 重视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

    婴幼儿常见病主要有高烧、小儿肺炎、营养性和缺铁性贫血、腹泻、佝偻病等。对待婴幼儿的常见病,一要十分重视,因为小病不治易成大病;二要重在预防,以预防为主,治病为辅;三要加强病后护理,加速健康的恢复,尽量减少疾病的危害。

    要引导家长按时为婴幼儿预防接种;向家长普及婴幼儿常见病的知识,让家长掌握预防的方法,了解发病征兆,重视科学应对与及时诊治;向家长普及病后护理常识,学会保持居室空气新鲜,让婴幼儿多晒太阳;学会科学合理地给婴幼儿补充营养和调配膳食;学会安抚、调节婴幼儿的情绪;带领婴儿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等。

 

Ⅱ.3-6岁幼儿

(一)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身体发育。身高、体重、营养、神经、动作技能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2)语言发展。词汇量迅速增长,逐渐明确词义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并可自由地与他人交谈。(3)思维发展。逐步克服直觉行动思维,并初步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4)社会交往。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玩伴关系不稳定,经常变化。(5)个性发展。这个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此阶段开始形成自己最初的个性倾向并会在一生中都保留其痕迹,因而这一时期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3-6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根据这一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幼儿园对家长所作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继续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帮助幼儿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适当的智力开发;使幼儿初步学会与他人交往;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为进入小学学习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三)3-6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内容要点

    专题1 帮助幼儿度过入园适应期

    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入园初期多数幼儿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焦虑、害怕、厌恶甚至反抗等情绪,严重影响到该阶段幼儿的正常生活。
家长需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期有意识地减少幼儿对家人的依恋,让幼儿多融入同龄人的活动;入园后,要随时关注幼儿在家中的情绪、胃口、睡眠等情况;当幼儿出现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时,不采用骂、压、恐吓等方法,需通过不断的情感交流来稳定幼儿的情绪;要经常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适应情况,寻找原因并共同商讨和采用恰当对策。

    专题2 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体质发展

    加强幼儿的心肺功能、腿部力量是增强该年龄段幼儿体质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方便易行的家庭体育活动,是十分有效的增强幼儿体质的手段。

家长应确保幼儿每天有1-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让幼儿多在阳光下玩耍、多呼吸新鲜空气;节假日带幼儿外出活动,在自然环境中锻炼幼儿的体质;可利用民间的传统游戏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全家一起参与;定期(如半年)对幼儿的体质发展情况进行检查。

    专题3 重视幼儿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用眼卫生、口腔卫生、饮食卫生、个人整洁等多方面的要求。

0-6岁幼儿的视力逐年增加,到六七岁时,视觉系统基本发育完全。3岁时的视力达到0.5—0.6,6岁时正常视力已达1.0。所以,幼儿时期的视力保健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幼儿龋齿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造成日后恒牙排列不齐,有些幼儿因此长期用正常的一侧咀嚼,从而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影响了其日后的正常生活。幼儿的视力和牙齿保健与他们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家长在家中要避免让幼儿连续长时间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要引导其多做户外运动;要保证阅读活动场所有足够的照明;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不过近、过远或躺着看书;定期检查幼儿视力并及早做好不良视力的矫正;教育幼儿适当控制甜食,特别是不在临睡前吃糖;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并学会正确刷牙方法,养成个人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专题4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幼儿的劳动习惯包括自我服务、适当家务劳动和参加公益性劳动,它的养成从形成自理能力开始。

不能形成自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工作和才能的发挥。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初步形成,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做法和要求。

    家长要放手让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初期出现一些反复,但还要坚持下去;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做法;可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游戏、奖励等多种方法,鼓励幼儿去尝试和完成。

    专题5 依据幼儿年龄特征进行智力开发

    儿童早期智能开发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环节,幼儿早期智力开发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应根据幼儿多元智能理论,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家庭中丰富的智力教育资源。

    引导家长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应从其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让幼儿乐于接受,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索,注重幼儿情感态度、方法、习惯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引导家长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和特长,采取针对性教育,发掘他们的优势潜能;多带幼儿参加各种活动,激发兴趣,扩大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专题6 保护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常常提出许多成人觉得很幼稚的问题,并刨根问底。有些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对孩子的提问感到厌烦,这将导致孩子不敢或不愿再提问。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因好奇而破坏家中的玩具或物件行为报以训斥打骂的态度。
    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动力,是想象力的基石,是认识世界的驱动器。家长珍爱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幼儿想象力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家长应鼓励和启发孩子提问,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知道答案,应如实告诉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应理性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并为孩子提供科学探索的机会。

    专题7 积极为幼儿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帮助入园儿童消除其焦虑、担忧、孤单等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热情友好、文明谦让等好品质、好习惯,帮助幼儿打好交往的基础;指导家长平时注意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心;指导家长鼓励孩子多到社区和儿童游乐场所活动,积极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指导家长留意幼儿在生活中的交往行为、交往水平,适时适当地对其交往技能技巧、态度、行为进行指点帮助。

    专题8 亲子游戏是建立幼儿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

    亲子游戏不仅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而且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奠定基础,而其种类、形式、活动空间、时间、参与人员等具有多样性,可由家长根据幼儿和家庭的实际加以选择和创造。

家长需充分开发游戏资源,利用各种日常用品和活动作为游戏材料和资源,巧用民间游戏,积极开展家庭亲子游戏,做孩子快乐的玩伴;设计和开展亲子游戏时要考虑游戏的娱乐性、教育性,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帮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鼓励全家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注意亲子交流,鼓励孩子不断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适当加以引导,促进幼儿个性和情感的良好发展。

    专题9 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竞争和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要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指导家长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如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指导家长鼓励孩子充分展示自己,增强其面对挫折的自信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指导家长以肯定、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并给予其必要的帮助;家长应给孩子树立面对挫折时的良好榜样并积极暗示孩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利用图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传播媒介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经历挫折;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专题10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因而亟需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安全措施保护幼儿。家长在有效监护的同时,应适时适当地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家长须掌握诸如食物中毒、烫伤、溺水等突发事件的急救措施;提高监护意识,尽可能消除环境中一切伤害性因素,如剪刀、刀具等锐利物品要妥善保管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随时对幼儿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对幼儿各种活动的包办代替,增加幼儿接受锻炼的机会,掌握多种生存技能。

    专题11 注意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

    幼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幼儿所需营养成分和标准较成人高。幼儿对食物的喜好、饮食行为、饮食经验等,与家长的素质、观念、行为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家长对幼儿营养知识的掌握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而要改变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也需有一个过程,贵在坚持。

家长需改变对幼儿饮食放任自流、过分溺爱的做法;引导孩子少受垃圾食品广告的影响;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饮食氛围;可以针对幼儿的个人特点,寻找科学合理而又能为幼儿接受的膳食方案;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不断吸取幼儿营养的新理念、新知识。

    专题12 做好离园与入学的衔接

    幼儿对入小学读书充满期望,但又并不清楚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改变和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因而怀有既兴奋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各方面准备也不充分。进小学对幼儿是个挑战,需要做好生理、心理、学习、社会性适应等多方面的准备。幼儿能否适应这一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认识和做法,以及家庭与幼儿园是否能配合一致。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并不等于提前“小学化”。

    引导家长在幼儿入学前可有意识带他们到小学参观了解,较早和小学老师接触;经常和幼儿亲切交谈,介绍入学读书的快乐、要求和应该注意的事情;有意识地要求幼儿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延长专注于完成某一项活动的时间;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

 

Ⅲ.6-11岁小学生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整个儿童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它的年龄跨度大约从6、7岁至11、12岁。初入学的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着幼儿后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临近小学毕业则已接近青春期。在此期间,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各个生理系统都在迅速地发展。具体表现为:(1)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小学末期进入了第二个发育高峰期,而且骨骼、肌肉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2)10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期。(3)脑重量迅速增加,12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皮层的发育也逐步完善。这些都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
    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意性逐渐成熟。观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以及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能力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强。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情感发展的丰富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具体表现为:(1)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其转折点大约为10岁,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和深刻。低年级的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3)小学生的坚持性虽然在发展,但水平仍较低,往往表现出一种冲动性和不稳定性。(4)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现一种高—低—高的态势。(5)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成人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重点

    小学生进入新的学校生活中,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学习活动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性质、注意力和记忆力等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学校生活也使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培养起关心、诚信等基础品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闲暇生活,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6-11岁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内容要点

    专题1 帮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

    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孩子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小学阶段的教育更是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帮助,是家长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入学初期,除提供必要学习用品和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外,家长要经常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学习表现,经常与孩子亲切交谈,了解孩子对入学的想法和要求,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当孩子遇到实际困难时,不要简单批评指责,而应耐心分析,帮助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主动与教师取得联系,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措施;不能太看重提前教育的短期效应,应更注重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专题2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的学习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家庭的硬件建设虽可能会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制约,但家庭的软件建设更为重要。通过民主的亲子关系来构建安全、温馨的家庭心理氛围,家长通过自身的追求上进和不断学习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是学习的软环境,能对孩子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家长要把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作为自己关心和支持孩子学习的重要内容。

    家长可根据自身条件为孩子创设必需的学习物质条件,如书桌、书柜、藏书、报刊等。如不能给孩子独立的房间,最好能给孩子一个学习用的固定的书桌,当孩子对学习地点的定向得到巩固,一坐下,学习情绪就应开始形成,学习的愿望就会自然产生。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书桌和窗户角度要摆正,光线从左边照来,桌子不能与窗户平行,直接投入眼帘的自然光使孩子感到晃眼。光线昏暗的时候要开灯,尽可能使用护眼灯,使孩子的眼睛看不到光源和耀眼的光线。当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长应注意不和孩子说话,不干扰孩子,不大声喧哗。

    专题3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而言是受益终生的。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起把学习当作重要而严肃的事情来对待的态度,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要随意中断孩子的学习,否则会使孩子认为学习其实并不重要。其次,要帮助孩子养成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在学习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避免孩子以找学习用品等为由中断学习。指导家长鼓励孩子多提问,协助他们解决疑难;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每次提出一、二项要求;孩子做到后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习惯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家长应该身体力行,让孩子沐浴在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之中。

    专题4 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家长须指导孩子认识到方法比答案更重要,当孩子在学习中存在薄弱环节,家长要建立一种意识,教孩子遇到问题不要急于问别人,不要依赖家长给出答案,而要让孩子先思考、探索和实验,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自我检查有助于孩子发现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成因。为孩子准备一本“纠错本”,帮助孩子认清薄弱环节,加强训练,提升学业水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孩子提升学业能力的有益补充。阅读能力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训练,家长最初可精选书籍,并和孩子共同阅读,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逐渐发展为孩子自己喜欢看书,最终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专题5 努力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与活动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找到孩子真正内在的兴趣,孩子才会将 “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儿童生性好动、好奇,有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有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父母应该循着孩子的兴趣爱好着意培养。求知欲是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发展因素。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指导,重点之一是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启发孩子乐于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必须注意防止孩子出现学习求知欲望随年级升高而减退的现象。

    小学生能较长时间从事某一项感兴趣的活动。当学习、掌握一些本领和技能时,得到赞扬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兴趣。此时,家长要适度引导,将其兴趣转移到其他学习、任务和活动中,既使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专题6 继续关心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对小学生非常重要,尤其要培养孩子按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习惯。孩子晚上不肯睡,早晨不愿醒,将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要让孩子参与劳动,因为在劳动中,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能够培养责任意识。

    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例如指导孩子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洗碗、整理书架、收拾房间等。坚持下去,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从劳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要培养劳动的兴趣与习惯,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此外,家长的示范很重要,家长要精心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劳动小技能。

    专题7 让孩子学会关心

   “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其他优良品质的生长点和基础,它的形成能使人更好地学会负责、学会尊重、学会认识。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关心。

    家长在给予爱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并学着关心身边的人、事、环境和社会,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麻烦;看到他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地询问并想办法帮助;当孩子以友善、仁慈的态度对待周围的物、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使其良好的行为得以保持;家长有时不妨做个“弱者”,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学会关心;鼓励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关心别人。

    专题8 亲子共守诚信

    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孩子的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品质应该从小培养。家长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家长是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孩子,是诚信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家长要重视在孩子面前的率先垂范作用,不帮孩子圆谎,不代替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一些课外任务,自觉抵制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适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事件中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比如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不请他人代做、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到、借别人的东西要按时归还、做游戏要讲规则等,既促使孩子兑现承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诚信的习惯。另外,当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不要一味批评指责,首先要肯定孩子诚实的态度,使孩子体会到诚信带来的快乐,再引导孩子改正错误,逐步让孩子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自觉改正错误。

    专题9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从而对社会负责。

    家长要认识到每一件小事都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开始,要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事后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安排孩子适当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比如帮邻居送信、陪爷爷奶奶说话等;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专题10 在社会实践中扩大眼界、增长阅历

    家长在闲暇时间要多让孩子走出家门,去观察、实践和体验。尽可能带孩子外出游玩、参观,指导孩子多参加一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实际可行的亲子实践活动。

家长可以积极开展环保实践活动。陪孩子接触自然、亲近自然,通过寓教于乐的实地体验活动,让孩子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自然;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界的生命,可以与孩子一起养花或饲养小动物,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生命,感受自然的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环保行为去引导孩子保护环境,比如多用手帕、节约用纸、不乱扔垃圾、不乱扔废旧电池和爱护树木等。

    专题11 家长要做孩子快乐的玩伴

    玩耍是小学生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最佳方式,也是孩子首要的学习方式,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父母是孩子最喜爱的玩伴。
    家长要改变玩耍不及学习重要的观念,要重视玩耍的作用,鼓励孩子玩耍,激发孩子玩耍的兴趣;给孩子一个安全清洁的玩耍环境或场所,保证孩子每天的玩耍时间和适当的活动量;保持孩子“社交玩耍”和单独玩耍的平衡,欢迎孩子的伙伴和孩子一起玩耍,鼓励孩子去寻找玩伴;陪孩子一起玩,做孩子的玩伴;帮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调节玩的内容,引导孩子健康地玩,有益地玩;有条件的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也可在玩的过程中,教会孩子简单的玩具制作技能及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专题12 积极预防常见疾病

    近视、肥胖等是小学生最常见的疾病,要切实做好预防工作。要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教育孩子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指导家长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指导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定期检查视力;指导家长督促孩子坚持每天开展体育锻炼,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定期做好健康监测。

    专题13 积极开展家庭体育锻炼

    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孩子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克服困难、遵守规则的个性品质。体育锻炼也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家长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开展体育锻炼。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要一味追求运动的强度。安排的体育锻炼项目要由简到繁,不要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指导孩子锻炼身体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懂得体育卫生,要有保护孩子的意识。

    专题14 关注孩子青春前期的变化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重大转折期。处于青春前期的孩子,生理开始发育,性意识刚刚萌动,意识到两性差异,开始关注异性。家长应正确看待由性发育带给孩子的困扰,及时疏导,避免孩子正常的性发育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性成熟平均年龄已提前到12岁左右。性激素的分泌,不仅影响着生理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心理、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引导家长要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及时了解孩子的困扰;掌握一定的性生理卫生知识,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让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别文化,能够正确对待身体上的变化;鼓励孩子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远离性伤害;改变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结构,给孩子合理的饮食,一定程度可以避免孩子过早性成熟。

    专题15 加强生命教育、关注生命安全
    生命教育是提高孩子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需要,是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有关生命方面问题的需要。要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其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指导家长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指导家长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命自救技能和方法。

    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主要有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灾害时的自救等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让小学生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等。家长要告诉孩子平时尽量避免走偏僻的小路,天黑后回家一定要结伴而行。如果遇到可疑的尾随者,不要慌张,尽量朝有灯光的地方走,或进入店铺、居民小区,求得门卫或售货员的保护。自尊自爱很重要,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接受他人礼品和邀请,不要养成追求虚荣、贪图小利的习惯,否则就可能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利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