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6月29日函授大学讲座

15年前 [06-29 20:16 周一]

对家庭教育专家观点的正确理解

主讲:吕凤琴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我们中间,从咿呀学步,到幼儿园到上小学,孩子的每一天长大,无不倾注着家长的全部心血,和期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降低孩子问题的发生率,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家长会为了孩子主动学习,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学习有关专家的观点和方法。可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往往无功而返,往往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每个家长拿出一张A4的纸,听我的口令来做。结果是什么呢?我的口令是对着每个人的,但我们的结果却很不一样。这个道理说明了什么?我们每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与自己的教育经验、对问题的切入点、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法息息相关。每个家长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与教育专家的初衷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的教育观念太多了,什么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挫折教育,科学教育,蒙氏教育法,吃苦教育法,等等不一而终,那么家长们在哪些专家的观念里容易造成偏差呢?据我观察许多家长在各方面都有问题。其中:按需哺乳,敏感期的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早期教育。惩罚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吃苦教育,严格教育。宽松教育等偏差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挑出几个来分析一下。

 

按需哺乳:在孩子刚出生时,许多年轻的家长了解了许多关于母乳喂养的知识,其中有个观点是“按需哺乳”专家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勤吸吮,勤刺激,从而保证母乳分泌的更加充分。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这个观点是对的,但同时也是单一的,他们不是教育专家,没有从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上考虑。因而我们误解为,不管孩子多大,都要按需哺乳。还有就是孩子一哭就是饿了,就要吃奶。一哭就需要喂奶,这样就造成了障眼法,掩盖了家长观察孩子的必须,也就是家长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反而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反而让孩子建立了哭与吃奶的条件反射。坏习惯由此而成。当妈妈的奶已成熟了之后,也就是满月之后,就要按时哺乳了,就要给孩子建立生物钟了,给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了。不能再听专家的所谓按需哺乳了。

听音乐:专家认为听音乐能引导出α脑波——这种脑波的平衡作用相当明显,在音乐中或在音乐的习惯中,它能使平常较常用的主管语言、分析、推理的左脑得到休息,而使掌管情绪与创造力、想像力的右脑得到更多机会的刺激,而这对于一个智力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正是造成他们日后区别的重要启蒙。

  人的大脑有四种波长,当神经细胞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像电波一样的波动,因为人们的意识和状态不同,波动的频率也不同。根据不同的频率,脑波可以分为α波、 β波、θ波、γ脑波等。频率在8-12赫兹间的α波,出现在人们情绪稳定、愉快、舒适的休息或冥想的时候。α波具有强化吸收,整理和记忆信息的机能,所以在课堂上,如果孩子大脑调整到α波状态,他的注意力就会非常地集中,记忆力也处在最佳状态,对老师所讲的每一个问题都能理解、并且记住,思维也会非常敏捷,反应非常地迅速,并且经常有灵感出现。音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研究表明:左右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连接与沟通是比较薄弱的,只有当脑内吗啡肽分泌时,两者之间的联系才比较密切,因此,增加脑内吗啡肽的分泌便是提高右大脑半球使用频率,使右大脑半球更加地活泼,进而促使左右大脑两半球共同发挥功能的一种主要途径。(注:人体内共有100余种荷尔蒙,其中大约20种是可以带给人快感的,这类荷尔蒙通称为脑内吗啡肽 那么,又怎样来增加脑内吗啡肽的分泌呢?我们认为,最简单、最实用、最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欣赏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来促使脑内吗啡肽加速分泌。这是因为,人类艺术创造的主要来源在于右大脑半球,音乐也直接作用于右大脑半球,当人们欣赏音乐数分钟之后,能使大脑中大量的β脑波降低到α脑波,而α脑波则只有在右大脑半球占优势时才出现,它能使脑内吗啡肽大量分泌。(注:人的大脑中有四种脑波:α脑波、β脑波、γ脑波,θ其中最多的是β脑波。)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音乐能够开发右脑。音乐开发右脑的实现途径之一可以概括为:人们通过从事欣赏与创造音乐的活动,脑内产生出大量的α脑波(或者说能使脑内大量的β脑波变成α脑波),正是这些α脑波能使脑内吗啡肽大量并加速分泌,而脑内吗啡肽的分泌能极大地提高右大脑半球的使用频率,并促使左右大脑两半球相互协作与沟通,从而实现了开发右脑的目的。

      上面我们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音乐与右脑开发的关系的,下面再简单地从教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看一看音乐教育在开发学生右脑方面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实际上主要还是一种左脑教育。在这里,我们提左脑教育,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开发、发挥左脑及其功能,以培养学生的理性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甚至全部目的,而忽视对右脑的开发,忽视对学生感性、情感方面的培养;第二,学生的学习任务实际上主要由左大脑半球承担,这使得学生的左大脑半球长期处于兴奋与超负荷的运行状态。学校教育所进行的这种左脑教育,一方面会导致左大脑半球的工作效率降低,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则有可能造成对左大脑半球的伤害,最终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思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呼吁要进行一场教育中的右脑革命

      显然,音乐教育作为右脑革命者,在这场右脑革命运动中能发挥出如下独特的作用:它使学生的右大脑半球兴奋起来,把大脑的兴奋灶暂时由左大脑半球转移到了右大脑半球,使左大脑半球得到足够的休整而不至于受到损伤;它改善了由于左右大脑两半球的平衡失调造成的右大脑半球所处的长期抑制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同时其传导与储存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高,使左右大脑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从而也提高了左大脑半球的工作学习效率。对于音乐教育的上述作用,数十年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实验结论就给予了强有力的证明:即以优美的音乐使左大脑半球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倍至25倍。

所以,给孩子听音乐没有错,但在给孩子听音乐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果没有作对,也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这些细节是音乐的音量,旋律,时间,声源与耳朵的位置。

敏感期:孩子从呱呱落地后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孩子一切从无开始,是如何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那是因为自然有赋予正在发育成长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极卓越的贡献。专家认为敏感期教育孩子可事半功倍,还告诉我们几岁到几岁是是什么敏感期。专家的目的是不要错过在敏感期的训练与刺激,希望家长注意观察孩子,投入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孩子的敏感期是一个接一个的,环环相扣的,呈螺旋状攀升上去的,有的会超前,有的会滯后,不是象鐘錶一样准的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有的家长为了直达目的,减少投入,放弃平时对孩子应有的观察、发现和训练。专等敏感期的到来,结果却错失了很多的適宜的教育时间,那么为了避免潜能开发落空,家长就要全身心的付出,对孩子放手不放眼,用心去观察,提供孩子成长的环境,忘记敏感期到来的时间。帮助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反复的学习与训练。對待孩子的敏感期,我们虽然要承认和面对,不能因不懂而造成错怪和委屈孩子,例如:语言敏感期时,孩子会反复的说同一句话,这时如果家长嫌烦,怪罪孩子反复讲同一句话,就不对了,会挫伤孩子学说话的积极性。也不能造成与孩子的对立,例如:孩子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时,孩子看到任何一个细小的东西都会用手捡起来看,有时候还会把捡起来的东西放嘴里。这时候如果家长嫌脏,不让还阻止,就是和孩子观察世界的探索欲望相对立了。但也不能过于纵容孩子,使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与引导,而造成性格上的偏差。例如:孩子的完美关键期。空间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

     赏识教育:基本原理:嬰幼兒在赏识中获得成长动力与安全感。儿童获得心理认同感。成年人获得价值感。    赏识教育专家认为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把家长的爱融入其中,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与理解。把对孩子的关爱化作具体有效的言行,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父母的爱,充分地唤起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有主动发展的意向,从而能快乐的成长。这样的方式更利于孩子接受批评,与此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宽容、理解和柔和    好多家长在接受赏识教育的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因而就认为:内因不起作用,外因再努力也是白干了。这应该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而恰恰正是这样一个真理让许多有机会成就的孩子自甘坠落,一颗新星就这样陨落了。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家长不是从自身查找问题的关键,而是仅从孩子的犯错误这件事来数落孩子。

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讲“被看得起,许多家长本能的误解为表扬加鼓励,就是赏识,还认为,赏识太多受不得批评。只会使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最终滑向溺爱的沼泽。那么家长都是怎样赏识孩子的呢?如果家长把赏识当成了指挥棒,作为让孩子听话的武器。那你的赏识教育一定会误入歧途。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例如:哎!你真棒快来吃饭。你真听话,不玩了快回家。孩子考了个优,夸奖孩子真聪明。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孩子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就说,你很大方的,把你的玩具给给小朋友玩玩吧!或者无厘头的突然对孩子说,你真棒。孩子渴望得到大人的赏识,并不单单只是渴望得到几句表扬,而是想通过大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让他有真实的认识,浮夸不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让人困惑。孩子一旦怀疑到表扬的真实性,表扬就一钱不值了。赏识并不简单地等于表扬,孩子也会自省,也有自己的判断力,你的赏识是不是恰如其分,是不是真实可信,孩子心里有数。一点小事就夸夸其谈地赞扬半天,只能让他觉得好笑,怀疑。 孩子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需要的是善意的帮助。只要你在告诉他真实情况的时候,不是只看到缺陷,只有粗暴的指责,而是同时看到他的努力,看到进步,看到希望。不只提出问题,同时还有安慰和鼓励。你针对的只是这个问题本身,而不是他整个人。总之,你不是对他这个人厌恶和失望,而是怀着信心,怀着爱意,帮助他去解决一个问题。所以,许多家长失败的原因就是一边在笼统的,泛泛的夸奖孩子,一边又阻拦与指责孩子,无情的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让孩子还是没有认同感,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做?那家长应该怎样赏识孩子呢?例如:在孩子的作业中有道难题,不会做。家长可以赏识说:你始终不放过对这道题的思考,真有钻研精神。我们不仅要赏识优点,还要赏识缺点。例如:孩子喜欢磨蹭。你今天比昨天少用了1分钟的时间,我知道你会越来越快的。我们赏识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发现。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那我们需要学会崇拜,学会自豪,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互动)提问怎样赏识?(语言、表情、动作)。孩子数学只考了40分。有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孩子跟你打招呼。孩子画的画不好,有悖常理。孩子不敢跟小朋友玩,只是远远的看着。孩子把家里的钟表拆坏了。

惩罚教育:现代教育、特别是随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引进,对于惩罚孩子持批评的态度,认为这是人格的不平等,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有的认为可以适当为之。让家长很为难。我想无论能不能用惩罚。都要一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是和孩子赌气,一争高下,而强权。例如:0—3岁的孩子采用惩罚就豪无意义。因为,他们的生活内容是以满足自己的内需为主,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不断的研究与发现,不免会给家长造成许多麻烦。但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误,更不是明知故犯,如果这是家长惩罚孩子,就给孩子以强欺弱,一大欺小的错觉。在这里需要明白的是什么是惩罚?惩罚就是打骂吗?就是发火吗?就是报复吗?我们许多的家长往往在发过火、打骂了孩子之后,感到歉疚与后悔。同时也不知道体罚后的教育效果是什么?传统意义的惩罚带给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感受:敌意、仇恨、抗议、自卑、自怜;恐惧感、冷漠感;孤独感、罪恶感、没有价值感。所以不要这样惩罚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否不需要惩罚呢? 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不可或缺。这样看来又可以实施惩罚教育。现在关键的是需要家长知道, 如果对于惩罚没有辨证的思想,科学的太度,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惩罚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不包括体罚。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

所以,对孩子的惩罚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3—6岁的幼儿应通过温和的讲述,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暴跳如雷、声言厉色的惩罚,只会让孩子以为:因为激怒了你,所以受惩罚,你可以惩罚孩子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他的失败,这很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让孩子变得怯懦和自卑。让孩子经历自己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即所谓自然惩罚法,比如孩子在吃饭时间捣乱,到时间收桌子后,他就只能接受结果:饿一顿。0—6岁,以不给别人造成麻烦为前提。以自然效果惩罚为主。还可以,取消他看喜爱的动画片的权利,晚上不跟他玩游戏,还可以请其离开当时的环境等,.以最简洁的语言指出错误,惩罚时态度一定要坚决。可以和宝贝商定奖惩规则,惩罚之后不要再给予安慰。以幼儿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如果家长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幼儿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如果教师说:“谁都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对吧。”这对幼儿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幼儿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对于有是非观念的,学生的错误,是应该有适当的惩罚的。不是一出气为目的,而是以帮助孩子为目的。让学生知道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让学生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的教育,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 培养抵抗恶的诱惑的能力。教育惩罚要分精神类和行为类两类。精神类有扣品德操行分、责令做公开检讨、警告、记过等;行为类,则如罚面壁其过,罚做体力活,罚款、如乱扔垃圾就让其扫一星期的环境卫生。不写作业就用以毒攻毒的方式听做作业一段时间等等。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惩罚是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把握很难。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就成了体罚,会伤害人。正确的教育惩罚不应是教师或家长的个人行为,而应是一种教育的法规要求,是国家保障教育工作的意志体现和学校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或者,是师生的集体意愿,比如学生民主讨论通过的寝室公约、班级公约。如果教师惩罚学生所采取的方式不是来自于集体意愿,而是听凭一时之气,惩罚很容易发生本质的变化,应当努力使惩罚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说,无一不是在尊重孩子爱孩子的前提下,产生的教育观念。许多方法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不是教家长怎样让孩子做乖乖仔。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观察孩子,帮助孩子,在专家教育观念的指引下,把握好育人的尺度,和孩子共同成长吧
思考题12岁的孩子把冰箱里的 鸡蛋全打在了地上。另一个孩子把妈妈的香摸在了墙上。3岁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等要不要惩罚?怎样惩罚?2:记住第一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