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读《请把注意力放在优点上 》体会(一(3)班:薛 原家长)

15年前 [05-12 13:14 周二]

读《请把注意力放在优点上》体会

在《不输在家庭教育》第十一卷中我比较喜欢《请把注意力放在优点上》一文。

每一个孩子到这个世界上,带给初为人父母的总是数不尽的欢笑,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我们做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与日俱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的期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就是我们总是以成人的心态和观念去教育。要求孩子总是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来与自己孩子相对比,总是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做父母的就会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是大打出手,其实,我们忘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在的孩子的需求与做父母当年的需求也不同,他们现在最注意的是对他们的尊重和鼓励,而不是对他们的扼杀与摧残。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也会犯不同的错误,这时他们的需要的不是责备和打骂,而是鼓励与表扬,对孩子,我们不能只盯住他们的错误和淘气行为,而是有目的地发现和引导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并非是要特质的,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带给他们莫大的鼓舞,让他们能感觉到我们父母是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他们的,支持着他们,他们的心情就会经常地愉悦和兴奋。对于表扬和发现长处,就如同我们在工作中因一点小事或是干了一点成绩出来,领导给予我们的表扬和表彰,每当此时,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高兴和兴奋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愿意受到表扬的心情远远的大于我们。表扬的孩子就越容易将能做的行为与肯定联系在一起,印象越深,做同类的事情的欲望就越强烈,只有我们每天都去认真的发现并明确地给予孩子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孩越来越努力,而我们做父母为孩子操的心也就越来越少,他们的成长就会越来越健康,为了我们的孩子有个光明的未来,去及时和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他们以肯定的表扬吧!愿我们的每一个孩都是生活在阳光下,成长在阳光下!

在看完《还是合格型家长吗》一文后,我便陷入了深思和自责中。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做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巨大的,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个父母所面临的巨大而艰深的任务,而做为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家长,我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大了,每天见到孩子,我都在深深地自责中,婚姻的破裂,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伤害,怎样让孩子一天天的健康成长,时刻都困扰着我,相比别人,我只有付出更多的爱,给孩子,让他每天都快乐,尊重他交朋友,尽量抽出更多时间来陪他,让他觉得他跟别的小朋友一样,有个温暖的家,可以肯定的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但是我在努力地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父亲。

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一个可爱懂事听话的儿子,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儿子从小就很独立,自己能做的事,他都是自己努力地去完成,最多是请我帮一下忙,为他讲解或是解释一下,其余的都是他自己完成。儿子从小就不跟别人攀比,这也是在我们潜移默化的作用吧,从小长到现在,每次领他上街逛超市,都给他一个额度,只能花多少钱或是买多少东西,不能超出。这也逐步地养成了他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当然,他还毕竟是个小孩,有时也会提一些额外的要求,每当这时,我也尽量地满足他,但绝不是盲目的,我会努力地跟他解释,对几样的要求我会满足他,而为什么不会满足其余的要求,看着他似懂非懂的点头和他那渴望的眼神,我的心都碎了,我也想像其他的家长那样对他有求必应,但是我不能那样去做,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一方面我也不想让他养成那种习惯,现在我们可以满足他们,等他他长大了,习惯于我们满足他们时,等有朝一日,我们不能满足他们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正确的欲望,人才是成功的。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家长,严厉型?溺爱型?粗暴型的?或许每种都有一点,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型的家长,但是不论我是什么类型的家长,我只愿自己能是一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勇于面对现实,并能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儿子的父亲,那样我就可以自豪地讲,我是一名合格称职的父亲,是的,也许我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但是我坚信,我的儿子一定能做到,因为他薛宇崴是我的儿子,做为父亲,我相信我自己的儿子,一个优秀的儿子!

 

 

                                 克拉玛依市第十小学

                                                              一(3)班:薛  原家长

薛原家长:从您的家庭作业来看,您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家长,也懂得教育方法。能够走出自我,乐观的面对一切,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我为你儿子有你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相信您在认真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后,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与您的儿子共同成长,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指导师:刘卫东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