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UC课堂里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个案指导的成功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有时甚至都达不到百分之五十。”对这句话我深有体会,而且也一直在考虑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通过对大量的失败个案的分析和总结,我有了这样一个发现,那就是绝大多数指导的失败都源于家长的两种不良心态:一是焦虑心态,二是依赖心态。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焦虑心态。
我相信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咨询中家长经常泪流满面情绪激动。嘴里一直在重复“急死了”“急死了”是什么就是焦虑。因为焦虑和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不了解,所以大部分来咨询的家长,都希望指导师能够拿出一种像灵丹妙药的东西,最好能像济公活佛那样,破蒲扇一扇不管孩子有什么毛病,统统搞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那就是在第一次咨询后时间不长,家长就会找到我们说:我都怎么怎么做了,可孩子“还是那样”一点变化都没有。“还是那样”说明什么,说明家长在咨询时就希望和您一交流,就药到病除,孩子就会不那样了,所以才发出这样的疑问。“一点变化都没有”说明什么,说明当初在咨询时他们就认为:只要你一出招,孩子就会洗心革面,就会重新做人。这就好比,你刚把米放在锅里,她就想吃饭,你明明刚喂她一口,她就要饱的感觉,这是典型的焦虑心态。
那么焦虑心态,对我们的指导工作有什么危害呢?这种焦虑心态导致的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失去信心,从而导致指导工作的无疾而终。这个时候,家长或者会由原来的主动咨询变为被动地接受监督、或者莫名其妙地消失从此再不找指导师联系、或者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你他不再希望得到你的指导。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期中考试前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小男孩的父母找到了我,在我给他们分析了相关问题后很高兴的接受了我的指导,另人高兴的是孩子在一天天发生可喜的变化,不久期中考试到了,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水平。当我再次来到他们家的时候,孩子的家长告诉我:孩子要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上学了,人家嘴上虽然没说不让你指导,但是咱心里明白,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半年后的一天,我很意外的在我们学校的楼梯上遇到了孩子的妈妈,她是来找孩子的,孩子已经三天不回家了,眼睁睁看着一个本来可以变好的孩子变成现在的样子,心里有无奈更有深深的遗憾。
就是因为家长的焦虑,让好多本该继续下去的咨询宣告失败。那么家长的焦虑来源于什么呢?笼统地讲就是因为对家庭教育知识缺乏了解。在这里呢,我想把前来咨询的家长分为三类: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来咨询的、因为亲子关系不和睦来咨询的、三是孩子有网瘾、早恋等顽症的。孩子不同的表现导致了家长不同的咨询动机。而不同的咨询动机又导致了不同的焦虑心态。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类,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前来咨询的家长,这类家长,他们眼里只有一样东西,分数。(互动)所以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指导师,他们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考试的分数。所以当他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孩子成绩的提高时,焦虑就产生了。
那么导致这类家长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互动)一、是没有正确的人才观。二、是意识不到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家长,我们首先要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在这些家长的心里有这样一个等式: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判断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现实的人生,尤其在当今社会,这个公式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不成立的。一个纺织女工的工资可能要比一名正式的教师高;一个高级蓝领月薪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一个农民靠种果树一年也能挣十几万、二十几万;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人,尽管他们学历不太高,但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和灵活的头脑,他们同样都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些事实:过去农村的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现在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回过头来喂农民企业家打工。提到大学生,去年中央台播过一个短片,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讲的是一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因为不会和他人沟通,只能在家帮妈妈串糖葫芦。还有过去挺让人羡慕的一个人群,海外留学归来人员,简称海归。过去一出国就相当镀了金,很抢手的,可是现在他们中的好多人又有了一个新称呼“海待”。什么叫海待,就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待业人员。说了这么多,我们不是向家长说上学没用、学知识没用,而是想告诉他们这样一点: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有能力和品质。
如果我们能让家长通过身边那些活生生的例子,和自己曾走过的人生,明白了这一点的话,家长的焦虑一定会得到极大地缓解的,因为毕竟家长的所有的要求和努力都是希望孩子能一生幸福。
帮家长从极度焦虑的心态中摆脱出来后,我们还需要让家长明白:孩子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家长要懂得等待、允许反复。前一段时间,我做的一个个案就很好地证明了这措施的必要性。一对夫妇因女儿成绩下滑找到了我,在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时候,我向他们重点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孩子成绩的下滑,和坐滑梯差不多,一旦孩子的成绩出现下滑,那么这个下滑的趋势是很难停住的。所以我希望孩子的父母不要对随后到来的期中考试抱期望太高,只要孩子成绩不再下滑或下滑的程度放缓就可以。接下来的两次考试,一次是原地踏步,一次是有小幅度的下滑。但是孩子的父母因为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咨询活动并没有因孩子成绩的下滑而终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基本上没有受到考试失败的影响。在家长的良性影响和带动下,这个小姑娘终于在前几天的考试中战胜了自我,成绩前进20多名。看到孩子的成绩,我很感激家长的坚持和配合,更为自己当初的做法感到庆幸。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二类家长,亲子关系紧张型。这部分家长往往是因为性格或忙于事业等原因,没有和孩子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的恶化,往往出现在孩子的青春期。(互动)这部分家长思想上存在三大误区:一、认识不到青春期叛逆是一个普遍现象。二、认识不到青春期叛逆是一个正常现象。三、认识不到正是自己性格的缺陷和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当,导致了孩子的反抗和叛逆。在这些家长的眼里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好的,唯独自己的孩子像一批野马不服管教,焦虑因此就产生了。而家长对孩子叛逆的束手无策更加重了这份焦虑。
所以针对这类家长,我们首先得要告诉他们孩子的叛逆和反抗,是青春期孩子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仅仅是别人家孩子的反抗和叛逆他看不到而已。面对那些过于焦虑的家长,我经常采用的一些方式是,让过去接受过我咨询的一些有类似经历的家长和他们通过电话或上网交流,好多的时候相似的经历会让他们的交流更加顺畅,也更有说服力。这种做法运用了这样一个原理:当一个人发现别人存在着和自己相同的问题时,他的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安定感,就像我们犯了错误时一样,两个人面对老师的恐惧会远远低于一个人站在老师面前的。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叛逆是这个年龄段的普遍现象后,他们的焦虑心态慢慢会变得释然起来。
其次、我们还要让家长意识到青春期孩子的特有心态:这个时期的孩子强烈渴望摆脱家长束缚,希望能按照自己想法独立行事。这时他们更愿意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们,小到生活料理,大到对个人前途,他们都不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而是要自己做主。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方式来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小孩。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对错,一律反抗,故意与父母唱“反调”。这不是孩子对父母不尊重,而是他们长大成人的一个过程。当家长意识到叛逆行为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正常现象后,他们的焦虑会得到进一步的缓解。
孩子的叛逆,大部分是因为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恰当,或者因为管教的过于严格,或者因为家长的唠叨或不尊重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是很关键的一环,因为这关系着指导师的早期指导能否初见成效。这一点非常关键。它不但可以有效地减轻家长的焦虑,也往往左右着家长对指导师的信心。
对于这一部分家长,我们还可以先针对某些易突破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让他们在孩子的变化中看到希望,减轻焦虑,找回信心。
记得有位孩子的妈妈,因为和儿子的关系紧张找到了我。我问她她和儿子的关系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她用了一个词叫“水火不容”。她说:在家里两个人不能说话,只要张嘴就要吵架,儿子说她是唠叨派的祖宗,还说真想把她的舌头给割下来。了解了大概情况后,我要求她回去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对涉及到儿子的事一定要保持沉默。第二天,见面的时候,这位妈妈很高兴,说昨天儿子总是偷偷地瞅她,睡觉的时候还问她今天怎么了?看来孩子还是挺亲她的。临走的时候这位妈妈说:李老师,您说吧,下一步怎么办?有了您的指导,我相信我和儿子的关系肯定能变好。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指导这类家长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让家长明白一点,那就是孩子改变的过程是漫长的,是会出现反复,家长应该有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
下面我们来谈第三种情况:孩子出现了早恋和上网成瘾等典型问题。
早恋和上网成瘾一直是中国家长谈虎色变的两大问题,不管孩子出现了上述哪个问题,带给家长的焦虑感都是极其强烈的。
对于早恋,家长们一直存在着两大误解,把早恋非正常化和成人化。他们认识不到,对异性产生兴趣是人体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生理反应,认识不到早恋的孩子一般只是对异性表现出了解的兴趣,并不等同于成年人的恋爱。
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首先我们应该告诉家长:孩子对异性产生兴趣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就连植物到一定时期都要开花结果,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不可以产生这种愿望呢?而且当我们也青春年少的时候,又有谁没有过这种朦胧的感觉呢?
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家长朋友正确认识早恋:早恋的青少年,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呀、组建家庭呀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而且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他们之间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记得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把所有的女生留在教师里,和她们聊关于早恋的事。由于我和同学们的关系很好,孩子们对我没有秘密,我问她们谁收到过男孩子的信,好多孩子都收到过,令人好笑的是其中有五个人的信,出自同一个男孩子之手。每次我和来咨询的家长谈到此事的时候,许多家长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其实更多的时候,孩子所谓的早恋只是一种模仿、一种游戏、一种尝试,好多的时候他们觉得是在恋爱,家长也认为她们在谈恋爱,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
如果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家长认识到早恋的这些特点,相信家长对早恋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的。
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首先家长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痴迷网络,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沉迷网络束手无策。对孩子上网成瘾原因的迷茫感再加上对孩子管教的挫败感,会使家长的焦虑达到一种极致。
面对家长的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告诉家长“成瘾”就说明孩子的这种状态是一种病态,既然是一种病态就应该遵循“病去如抽丝”的规律,家长不能对孩子的转变要求过高过快。
其次,我们要告诉家长的是,孩子沉迷网络是有原因的,亲情的缺失、朋友的缺失、成功感的缺失、压力过大等,家长过去的失败不是孩子无药可救,而是没有找到病根所在。当家长朋友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们就会对过去的挽救失败多了一份释然。焦虑感也就慢慢得到淡化了。
随着家长对指导师认同感的进一步加强,随之而来的依赖心态,会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另一个障碍。
这时家长朋友对指导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孩子就靠您了。”这句客套话的背后,隐藏着家长的一种极其错误的心态,那就是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找到了一个好医生,就万事大吉了,自己只要等待胜利果实就可以了。
随着指导的深入,家长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就会把他们的这两种心态表露无遗。一种家长是放松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和指导师的交流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是依靠指导师的跟踪和督促,才会贯彻一些既定方案。这种情况就好像病人不主动按时服药一样,不管医生的医术多么高明,病人自己不主动配合按时服药,病也绝对不会好的。
另一种家长是把指导师当做拐杖,离开指导师就一步都走不了。这类家长因为对指导师信任感的加强,他们会不断地频繁地找指导师咨询。这类家长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因为好多的时候,我们不能抬起胳膊要打孩子的时候,先给指导师打个电话,再决定巴掌是不是落下去。一个孩子的转变过程,就好像病人的恢复过程,需要对他进行细致地观察、周到地护理和及时的用药,往往对一些细节的不重视和用药的不及时,会造成原来努力的功亏一篑。
造成家长依赖心态的原因有二。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专业人士的事,家长要做的是孩子没事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发生了问题就送到“医院”,孩子问题解决了就再送到学校。他们意识不到家长应该是孩子教育的主导者,孩子许多问题真正的根源在家长身上。所以他们总是试图把自己置身事外,把自己当作教练在场外对孩子指手画脚,而不是把自己当作队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共同调整、共同成长。二、过去失败的教育经验,影响了家长的信心,认识不到自己对孩子巨大的影响作用,害怕自己的参与会带来教育的再次失败。三、家庭教育知识的匮乏。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他们不知道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该怎样处理。
对于有依赖心态的家长,指导师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没有人可以代替他挽救自己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对孩子进行细致地呵护和全方位的支持。我经常拿老师和家长做比较,老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她的爱和关注要分成好多份,而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家长就可以,两个或更多的家长教育一个孩子,其中的教育优势不言而喻。指导师也一样,尽管我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像父母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某一个孩子身上,这有点像医生和护士的关系。医生只能制定治疗方案,而不可能像一个护士一样参与到实际的护理和救治当中。所以家长要想使孩子真正地康复的话,自己一定要积极地置身其中,做一个合格的护士,而不是仅仅做一个隔着玻璃窗看看孩子的探视者。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通过寻找孩子和家长行为和处事态度上的共同点,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重大影响,让他们意识到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从而使家长意识到自己是孩子问题的根源、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对于那些对自己的教育能力产生怀疑的家长,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些具体的指导,让他们在孩子的细小变化中找回自信,进而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比如,对于办事拖拉的孩子,我们可以先针对吃饭或者起床等一些小的方面下手,给予家长具体的操作技巧,一段时期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一旦孩子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就会使家长感受到自己教育力量的作用,从而积极地投身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去。
面对家长的焦虑,敏锐地抓住导致家长焦虑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化解;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改变的长期性和可反复性,让家长提早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这两点是帮助指导师有效地化解家长的焦虑的有力武器。
面对家长的依赖心态,明确家长的教育责任,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置身事外的严重后果;通过有效地引导和具体地指导,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力量,并重拾教育信心。这两点可以让家长积极地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当中,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无论对于哪种心态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无论上述的哪种措施,都只是暂时地短时间地减轻了家长的焦虑和依赖心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问题,实现家教指导工作的最终胜利,鼓励家长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是我们要永远强调的话题。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