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亲子沟通随想曲:(原创)

14年前 [12-19 22:56 周六]

亲子沟通随想曲:

 

自从学习家庭教育后,我就一直在网上浏览各种各样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是每位专家学者都反复强调的观点,我也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基于这个观点,大家都给出了很多亲子沟通的建议与方式方法,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就“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真心交朋友”。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理解来谈谈这个观念。

 

以前我们对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提了很多的意见建议。而我想说,我们只要做好我们自己,吸引孩子来走近我们,我们敞开心灵的大门,让孩子走进来,我们一样能做到和孩子真诚交流,和孩子做好朋友。虽然这个感觉好像是在偷换概念,但是因为换了一种思维,我们的行为是否也会有所改变呢?

 

以前我们总在努力为孩子牺牲自己改造自己,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好自己,吸引孩子?虽然殊途同归,但是仔细想想,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心境也会改变,心境变了行为也会跟着改变。可能变得怨气不那么多了,变得不太为孩子承担更多而感觉压力了;孩子也变得几乎感觉不到来自父母付出的压力了,也变得能应用自己的意识代替父母的意识了?

那么怎么让孩子走进我们的心灵呢?我们怎么吸引孩子走进我们的心灵?我想以孩子的单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以我们刚好幸运地成为他们的第一监护人,使“孩子走进父母的心灵”成为了可能。

其实孩子对外部事件的探索比我们做得更多更好,只是我们有时候忽略了。孩子对所有没有经历的事和没见过的物充满着好奇,对家长的行为与思想进行着探索。他们争相效仿着、学习着、思考着、选择着。也许在小时候这一切都在无意识中进行,但是我们的孩子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当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孩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冲突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身教与言教严重冲突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比如说妈妈教育孩子不要说谎,但妈妈跟阿姨说今天身体不好不能陪她逛街,其实是在上网;再比如说爸爸出钱让同事写工作报告,而批评自己的孩子出钱让同学帮助做作业。试想一下在孩子的心理会起什么样的波澜呢?当孩子内心思想的这种波澜过后,大多数孩子选择了适应与妥协,孩子的这种适应能力足以让我们大人汗颜。而有一部分孩子在这样的冲击下宁愿挑战家长权威也不改变自己的立场,这种精神更是可贵。我觉得孩子的付出是巨大的。

事实上,孩子一直是依赖我们的。依赖我们的物质养育,依赖以我们的精神支持。可以说孩子一直在靠近我们,想走进我们的世界,幻想自己能成为我们。孩子之所以有时候公开挑战我们的权威,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虽然那个需求的合理性受认知与知识结构的限制,但那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没有经验也没有大人的成熟思维。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自然就跟家长急。

我们还会经常地受到孩子的威胁:如果不给我买我就,如果你们这样我就…. 因为另一方面我们大人也有需要,孩子正是抓住了我们的需要,而作为家长的我们承认过吗?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需要正在换一副面孔存在,那就是------孩子需要被管教-----孩子需要。到底是孩子需要还是我们需要,还真的不好说!

当我们觉得我们没有需要的时候,给以的一切都好像在牺牲,给以被附以神圣的责任感,变得准确而高尚。而事实真的是那样吗?

    我们再想想,当孩子不会说话时的啼哭,会说话时的要求,我们真能确切地知道孩子的需要了吗?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真的在给以吗?我们给对了吗?就我个人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是满足孩子当下的欲望还是要满足孩子将来独立生活能力的需要,我也好像很少考虑给予的是符合了我的需要还是孩子真正的需要。现在想想,我们的孩子比小白鼠可怜。小白鼠可以在假设下接受实验,而我们的孩子是在大人的本能操作下被试。有准备的家长不多,有幸的孩子很少。当然,世界是不会因为这个而停止不动的。

我们再观察一下,当孩子靠近我们明确提出需求的时候,比如:妈妈我要干什么,妈妈我想怎么样的时候。我们总有太多的理由有意无意地远离孩子,比如,“妈妈很忙要赚钱;这个妈妈也不懂不要来问我;不要来烦我呆一边去;你不看看妈妈正忙着吗?”这些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开”。可当孩子读懂了这句话,乖乖走开的时候,我们却又在抱怨了:“你怎么不听话;你怎么可以,我怎么现在无法理解孩子了”,等等。正是我们的拒绝让孩子学会了拒绝,正是我们的自私自大,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大。可是,我们还不信!

说到这儿我想到了一则寓言--------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天堂里人们用长勺子互相喂食而个个面色红润精神焕发,而地狱里的人们因为互相仇视以邻为壑而面黄肌瘦愤怒颓废。专家的评论是:天堂和地狱的硬件差别不大,但软件却差别巨大。或者说,它们的物质环境差别不大,人文环境却差别巨大。在天堂里,人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以诚相待,其乐融融。在地狱里,人们相互仇视,以邻为壑,每个人都只想自己过得好一点,其结果是谁也过不下去。

有时候想想,我们真的不该怪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又何尝不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是我们走不进孩子的心灵,是我们甚至连孩子心灵的门都没有摸到,怎么能走进?也不是孩子走不进我们的心灵,是孩子走近的时候,我们的门,门槛太高,孩子毕竟是孩子。什么时候我们把门槛去掉了,孩子自然就能进来了。孩子进来后,我们的心灵花园是否有足够吸引孩子的东西,让孩子流连忘返,这又是一个难题。

有很多家长的心灵,孩子曾经走进过,但是他们选择了离开。那是因为什么?

生活中也不乏和孩子心灵交流的家长,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心灵花园一定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这样的孩子是幸运的!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能有这样的智慧,建起一座让孩子安栖终身的心灵花园?即使当我们不在,孩子也能徜徉期间?

我想,我们以其说走不进孩子的心灵,徒劳地疲惫地寻找孩子那扇心灵之门,不如精心打造自己的心灵花园,把门口的门槛抽去,吸引孩子走近我们的心灵,走进我们的心灵花园。孩子自然地在里面嬉戏、休憩,按照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修建自己的心灵花园,当然可以共同改造、修设。我想如果真能这样,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就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可以做,我们就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创建、修筑我们的心灵花园。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变得充实、幸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