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一位母亲愁容满面地来到家教咨询中心向专家求教。“我的孩子在学校老丢东西,不瞒您说,我一年大概得给他买一百块橡皮,买了就丢,该怎么教育?”另一位母亲向专家诉说他上小学的儿子,书包总是乱糟糟的,像垃圾袋,不会整理、收拾自己的书籍与学习用具。在小学生家长所咨询的问题中,这类问题比例较大。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惯: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幼开始培养,因为,幼儿期可塑性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养成良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趁幼年时期进行纠正也不很难,若到中小学再去纠正不良习惯,难度要大得多,倘若到了成年,积习很深,再想纠正,那就往往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难上加难了。
不少教育家和名人都强调自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杰出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那是最美好的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至于事业上的成就,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下功夫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二)幼儿时应注重培养三个习惯
1.生活习惯
良好习惯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生活习惯又是最基本的习惯,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生活习惯包括钦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做到;按时睡眠、按时起床、安流入睡并有正确的题姿,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烟,不挑食,不偏吃,不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等。
2.文明礼貌习惯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而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随地大小便和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等等。
3.劳动习惯
幼儿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培养初步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主要要求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往被,自己洗手洗脸,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摘菜等。
要培养孩子爱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如教育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等。
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有条理的习惯。
(三)怎样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1.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 子立规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生 活空间”栏目中曾报导一名五岁儿童,生活 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 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就已初步养 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看后令人称赞。从报道中得知,这个孩子两岁开始母亲就对他立下规矩,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2.方法对头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对于幼小儿童应使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弓;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培养两三岁的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的习惯,在开始训练时,家长可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咱们帮他找找它们的家在哪儿,把它们送回家去!”用这种“帮玩具找家”的游戏方法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要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称赞后,下决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3.坚持不懈,严格要求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当前,对家长说来最难做到的是严格要求,是将爱与严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最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长也知道应该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来又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这在家庭教育上是常见的情况。例如,说好了不能随便买零食,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心软。常常迁就、退让、直至“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使孩子养成了吃零食的坏习惯。也有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取得了成效,这是由于他们能理智地爱孩子,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耐心地训练的结果。
4.家园密切配合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彼此密切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不妨举个例子:
某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孩子在家独睡。该园有一名三岁多的女孩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帮助下,第一天自己上小床独自睡了,第二天却有了遇意。母亲坚持要她独睡,耐心地教育。孩子问:“妈妈,我自己睡小床,老师能给我小红花吗?”妈妈得知女儿的心愿后,第二天送孩子时悄悄地将此事告诉幼儿园的老师。下午,这位母亲接孩子回家时,女儿飞也似地跑到妈妈面前,抱着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还自己睡小床,我得小红花了!“就这样,在家园配合、正向强化下,这孩子很快便养成独睡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萌发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从而使孩子认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差一点儿也不行,而不住也不会去爱别人,表现出心中无他人。有一位母亲曾来到北京市家教咨询中心,心灰意冷地诉说一件使她痛心的事:儿子五岁,母亲为了给他买最喜爱吃的食品,顶着凛烈的寒风,跑了许了多路,终于买到。回到家里,儿子兴高采烈地吃着,而当母亲刚尝了一口,儿子便声色俱厉地吼着;“吐出来是我的!”母亲非常难过与不解,为什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舔犊之情,却换回儿子如此的自私无情?其实,这是由于母亲对儿子一味单向地施予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不懂得爱父母、不知道关心他人而形成的恶果。这是应当引起家长们高度重视的家教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还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如果童年没有形成,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他的话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基础,人们一切良好品德行为无不产生于良好情感,因此,做父母的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二是幼童时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要抓早,要自幼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塑造幼儿的一颗爱心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近及远、由浅至深,从爱父母、爱小朋友、爱老师、爱动物及花草树木等,进而扩展到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首先要萌发对父母的爱,这是情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教育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开始了解父母养育之思,知道父母工作和在家庭生活中辛劳,让他们产生体贴之情。要培养孩子爱小伙伴,与邻里、亲戚和幼儿园里的同伴友好相处,使他们懂得同伴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而这种高尚情操首先根基于幼时家庭的道德情感教育。幼时不知爱父母的人,长大不可能热爱祖国,幼时心中无他人的人,长大不可能爱人民。所以,家长要注重对幼年子女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一颗爱心。
(二)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日常生活进行爱的教育
家长们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爱的情感教育。例如,孩子的奶奶蹲在那里摘莱,有心的妈妈便可对孩子说:“瞧,奶奶在为咱们摘莱哩,她蹲在那儿多累啊!”孩子听后可能会去为奶奶搬个小椅凳。这时,妈妈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关心奶奶的行为予以肯定,进行心理上的强化:
“奶奶,您还累吗?”妈妈问奶奶。
“不累了,我的小孙子知道心疼奶奶了!”
孩子受到夸赞后,心中也会美滋滋的;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定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又如,当家长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的路上,孩子常常会讲些幼儿园里的事,如果讲到班里某个小朋友有了伤病时,家长应启发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关心与同情。
2.利用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情感教育
幼儿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思维特点,母亲们应充分利用适合幼儿的生动形象的文艺作品,如画书、影视、童话等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幼儿特别喜爱童话故事,童话中的角色和情景在幼儿头脑中栩栩如生。当故事中的主人翁遭到不幸时,最能使幼儿产生同情心,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许多成年人都会记得“卖火柴的女孩”、“灰姑娘”等外国著名童话和我国不少民间故事,对童年时代培养善良的情感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也有不少颂扬热爱父母、热爱同伴、热爱人民、爱护公共财产等高尚精神的优秀少年儿童故事,家长可用幼儿易懂的语言将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3.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
幼童的天性之一是爱好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神秘美丽,接触自然的活动是那么妙趣横生,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能得到许许多多的欢乐并获得美的感受,丰富他们的情感。家长在引导孩子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的同时,要教育孩子关心和爱护大自然,告诉孩子这美丽的大自然是属于大家的,草坪不能践踏,花木不能攀折,果皮杂物要扔进垃圾箱。
幼儿具有“泛灵论”,认为万物都有灵性的心理特点,家长可利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进行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的教育。例如,有一年冬季,在下了一场大雪之后,我带着三岁的小孙子到户外去玩,看到草坪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我灵机一动对小孙子说;我听见小草说话了,小孙子好奇地问:“小草说什么哪?”我告诉他小草说:大雪把我压住了,我什么都看不见了,好累啊,我想抬抬头,谁来帮帮我!小孙子立即说:“我来帮它I”只见他十分认真地用手中的小铁铲拨开盖在小草上的积雪,让小草抬头。这时,我听见他自言自语地说:“谢谢你!”“不用谢!”从他的表情言语上可以看出,他为帮助小草抬头而感到高兴。在这种活动中便可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善良的情感。诚然,这种爱的情感是非常初级的,但它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升华,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4.以身示范
幼儿的模仿性极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做父母的平时尊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地”这种善良的情感和行为必定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培养他们一颗爱心。某幼儿园中班的一位老师曾向我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事例:
有一天,幼儿园为孩子们准备一种美味的点心,小朋友中午吃午点时,每人一块,孩子们都高兴的品尝着可口的午点。但有一位小朋友悄悄地把点心放进衣兜里,当老师询问他为什么不吃点心而装进衣兜时,孩子说:“因为我爷爷病了,我想把点心带给爷爷吃。”这孩子为什么如此关心爷爷呢?这位老师为此进行了家访,得知孩子的父母平日非常孝敬老人,他们全家进餐时,总是习惯地把最好的菜肴先给爷爷奶奶吃。每当老人身体不适时,妈妈就叮嘱孩子:“今天我们说话、走路都要轻轻的,晚上也不看电视了,因为爷爷头晕、怕吵。”受妈妈爸爸的影响和教育;孩子也就自然有一颗孝敬爷爷的爱心。
此外,家长还可利用当地的名胜古迹、建设成就、美丽风光、丰富物产等特点通过耳德目染的方法萌发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例如北京,她是祖国的首都,有天安门、长城、故宫、圆明园以及美丽壮观的环城路、立交桥等等,家长可带孩子观看,游览并作适当的讲解,启发幼儿爱北京,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塑造一颗爱心,使他们长大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人民作贡献。
六、培养孩子的智力
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专家热线”节目的同志给我看了一位幼儿父亲的咨询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儿子一岁九个月我便开始有计划地对他进行教育,三岁八个月能认识1600字,还会10以内的加减等,不幸的是我去年五月份工作调动后,半年无法教他。他已基本志光,连非常简单的古诗《黄鹤楼》也一并还给我。为此,我十分遗憾、痛心,感到可惜了我的孩长”这位家长很重视早期智力开发,也在孩子身上下了大功夫,但他不了解早期智力教育主要抓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遭到了失败。
在这里首先我想说一下什么是”智力”。智力也称智慧,一般是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记性好,爱动脑、善于发现问题的孩于称为聪明的孩子,即智力发展好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内部条件,而后天的环境则有着更大的影响,其中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
(-)培养与发展幼儿的智力的重要性
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与武器。智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质量的优劣。一个学生爱动脑筋、思维活跃、好提问题、注意分析、比较,学习就生动活泼,学习质量就高;反之,头脑不开窍,不会分析比较,单靠死记硬背,学习质量就差。一个人在结束学校学习生活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是要继续学习,特别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的时代,更需提高学习能力,不断掌握新知识,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而智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智力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智力水平高,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往往能更有所作为,事业上能获得更大成就,对社会也能作出更多贡献。所以,培养与发展幼儿的智力非常重要,这与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迫切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和丰富知识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当然,一个人的成才,事业上的成就不单纯取决于智力因素,勤奋、有毅力、不怕困难等非智力因素也非常重要,甚至有着更大影响。但不可否认,智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力发展必须抓早、抓好,所以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品质。
(二)家庭如何培养与发展幼儿的智力
家庭培养与发展幼儿智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发展儿童智力的强大推动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讲:“兴趣与爱好好像催化剂,它不断的促进实践,而实践则不断开辟着儿童智慧发展的道路。”要想使幼儿智力获得发展,首先要激发兴趣。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智力滑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幼儿进行智力教育最忌填鸭式灌输。强制性训练,那样做只会使幼儿感到压抑、厌倦甚至畏惧。所以,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孩子的兴趣、主动性,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投入学习活动,发展智力、增进知识。
孩子们的兴趣是不同的。有的幼儿爱画画,有的爱唱歌,有的孩子擅长语言,爱看图书,讲故事,有的喜欢探索,常动手拆东西,搞“实验”。家长若能发现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掌握孩子早期的智力倾向,因势利导,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在,有些家长望子成才心切,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与兴趣,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对幼儿进行早期定向培养,往往使孩子学得很苦,家长也搞得很累,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并未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有一对夫妇由于动乱年代耽误了学业,未能实现成才的梦,有了女儿后便“望女成凤”,对女儿寄予很高期望。孩子刚满三岁就开始按父母的设想开始了走向培养,最初想让她学钢琴,购买了名牌钢琴,请教师执教,但孩子始终不愿学,每次上琴课都哭哭闹闹。家长采用利诱、逼迫的方法均不奏效。于是家长改变主意让孩子进舞蹈班,但孩子仍不感兴趣,不好好学。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劝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学她毫无兴趣的技巧,并告诉家长,据观察发现他们的女儿兴趣与潜能不在音乐、舞蹈,而在语言。她平时在班上表现出对看图书、听故事兴趣浓厚,口语发展也较好,还经常给小朋友讲故事,建议家长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喜好,在家中创设供孩子进行语言活动的环境。家长接受这意见,在家中为女儿设置了一个“语言角”,在那里摆放许多适宜的图书,买了一台便于孩子操作的录放机和一些磁带。女儿十分高兴,如鱼得水,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奔向语言角这个属于她的小天地,在那里看图书,听故事,还特别喜欢将自己讲的故事录下来自我欣赏或放给爸爸妈妈。从此以后,这个小孩子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到孩子五岁时,不仅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屡屡获奖,还成为该市电视台儿童节目的小主持人之一。
2.在游戏中学习
所有家长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问孩子一“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啦?”“老师教你们什么啦?”一若听孩子说。“我们在幼儿园玩游戏了”家长就会不高兴,埋怨幼儿园老让孩子玩,不教知识,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不到东西。其实这些家长不了解,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幼儿主要是在游戏中长知识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60多年前就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孩子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爱玩是幼儿的本性,孩子在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中便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和其它方面的发展。例如,跳跳蹦蹦,追逐玩耍是幼儿最好的运动,对肌肉、骨骼,手眼以及四肢协调都有益处,能促进大脑与身体的发育;玩水、玩沙、搭积木、插塑片等能给幼儿带来很大的乐趣,促进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建构能力,配对游戏、拼图游戏能培养幼儿观察力;故事游戏(故事接龙、编故事结尾等)可以发展幼儿语言与思维能力;棋类游戏对五六岁的孩子可发展其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过家家”的游戏对幼儿思维想象等方面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总之,游戏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最佳手段,各种各样的游戏无不对智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开展游戏活动还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一个爱玩、会玩的孩子要比不爱玩、不会玩的孩子智力发展要快。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游戏。
家长还应抽出时间,怀着一颗童心参加孩子的游戏。作他们的游戏伙伴,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引导孩子玩。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能使孩子更加玩有所得,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玩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的“教科书”,家长应为幼儿精心选择玩具,选购那些与年龄相适应并能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玩具。有的家长误以为价格昂贵的高档玩具就是好玩具,其实高价格的玩具未必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高价值,一个声控或电技玩具对孩子智力发展的作用远不如一金积木或拼图玩具。因为,前者虽一时能吸引孩子,但只能看着玩,而后者则能让孩子动手动脑去构建,拼摆,其变化多端,久玩不厌,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泰勒博士曾说过:“最好的玩具往往是最简单的玩具,像粘土、积木、纸张和沙子等”,“因为这类玩具能充分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动手欲,从而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性,培养自信心””
家长除利用玩具让孩子开展游戏的发展智力外,还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多种活动,随时随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例如,当你要削土豆做菜之前,让你孩子帮你从菜篮中取土豆,先拿了三个,再拿四个,问问一共拿了几个?还可让孩子将土豆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排队,这比抽象的教学教育更有效。
总之,游戏是发展幼儿智力最有效的手段。
3.利用看图书,讲故事,听音乐和画画等发展幼儿智力
图书是发展幼儿思维和语言的最好工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好的儿童读物不仅能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并能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优良品质的种子。家长要根据幼儿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思维特点,选择内容生动有趣、有吸引力的读物。在看图书讲故事时,家长可适时引导孩子参与讲,即家长一面讲,一面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动脑,动口,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对稍大一些或能力强的孩子还可让他们自己看图书讲故事,或让他们编故事,即让幼儿看着书上的图自由想象、自己组织、编出故事、这是训练幼儿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
幼儿是生活在形象思维的世界里,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征,因此,发展形象思维是早期智力开发的基础。画画是幼儿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手段,家长要鼓励幼儿画画。对幼儿的“作品”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往往不是按看到的事物照着去画,而是画自己的感知和经验过的事,所以,只要孩子去画,家长就应鼓励。
同样,音乐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乳汁,是智育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孩子在听优美的音乐时,脑中会浮现美好的形象,常常会手舞足蹈地表现他们对美的感受。家长应为幼儿选择优美、健康的音乐供他们欣赏,引发幼儿对唱歌、舞蹈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听音乐,画画可以刺激右脑的潜能,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时,应通过多种手段,兼顾左右脑的平衡协调发展。
4.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开阔其视野
把孩子老关在屋子里会使孩子的智力发展与身心健康受到压抑,所以家长要常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扩大活动范围,接触大自然、大社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感性知识。
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充满就力的大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源泉、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家长应尽量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带孩子到植物园、公园或野外郊游,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去观察大自然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公园或野外郊游时,家长可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特点,观察动植物的特点,观察动植物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异同,如通过树叶和树干的不同特点帮助孩子识别杨树、柳树、桃村、苹果树等。在大自然中还可以观察了解已虫、鱼鸟及各种动物怎样生活。
总之,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游览,就是给孩子上思维课,上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课。
家长还要注意让孩子接触社会一发展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例如:交通警怎样指挥车辆、行人怎样遵守交通规则,清洁工怎样劳动;到菜场、商店去转一转也可丰富孩子许多社会知识,增长智力。我家邻居的一个三岁男孩,经常随奶奶上街,他能根据各种轿车的外形特征准确地说出各种轿车的型号名称,有些连大人都不知道的。这是由于这孩子喜欢汽车,经常上街并仔细观察各种轿车,培养了观察力、判衡力和记忆力。家长还可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 开阔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见闻,发展孩 子的智力。
(摘自《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素质》一书,方明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