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1) 张淑荣
早在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孩子应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国际大潮。从这三个学会中,不难看出,学会做人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儿童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家庭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怎样联手发挥巨大的教育影响合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为什么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1、是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随着21世纪的降临,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将遍布世界,地球将成为地球村,十几亿人将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和工作。这是对整个国民素质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为迎接挑战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2、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江泽民)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一代新人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3、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育人的摇篮。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就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富感染力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常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有时可以说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最富有感染力)。
是最具针对性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对学生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某些问题对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是有一定限度的。但家庭教育能针对孩子在生活、学习等过程中的个别现象对孩子进行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
是最富灵活性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在特定的场所、特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家庭教育,却能够做到随时随地、采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进行。比如:在吃饭中、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旅行途中、在走亲串友时等)。
是最具连续性的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阶段性的,比如:一年级将进行哪方面的教育,二年级将进行哪方面的教育......小学、中学以至到大学都分别有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而家庭教育则是自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一直走上工作岗位,做父母的还是千叮咛万嘱咐,所以它最具连续性)。
因此,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比的更是不可取代的。其功能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等。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正如春雨润物,渗透到子女的思想行为,是学校、社会所难于做到的。
(上海一身残志坚的妇女叫陈徽黎,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腿残疾,几十年一直靠双手和轮椅艰难地生活。1995年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全家挤在一个仅12平方的阁楼上。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她的女儿徐芹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成为全上海知名的优秀青年,曾在上海学生风云榜中排名第三,受到当时黄菊书记的赞扬。由于她优异的成绩,还没毕业,许多高校的研究单位已经向她敞开了大门。
她的成绩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她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女儿很小时,由于他们住在小阁楼里,很难见到阳光,但双腿残疾的陈徽黎为了让女儿能晒到太阳,每天都用嘴巴叼着女儿的衣服,双手在楼梯上一级级艰难地爬行,拖着女儿下阁楼、走出去、到弄堂、到花园,甚至到街头去沐和风、晒太阳,去看绿树红花,去听车声人语,让孩子走出狭窄的“鸽子笼”,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这样艰难的“出游”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天!
孩子稍大一些,她就靠双手摇轮椅带孩子到公园。
尽管他下岗了,但她自强不息,通过刻苦努力考上了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的会计班。他克服种种困难,风雨无阻,坚持上课,到学习结束时,不但获得了会计和电脑的合格证书,还被评为优秀学员。最后以过硬的学习成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徐芹这个小时候被妈妈用嘴叼着爬下阁楼,走向外面世界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有了一双坚实的翅膀,她的前景无限开阔,但她永远忘不了他的母亲。她在演讲《母亲的爱》中说:“是我那残疾的母亲的爱才使我长成一个健康的女孩”)此,教子做人在家庭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是一名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感学校教育工作责任之重,对学生教育工作之难,这个“难”,除外部条件的限制外,还难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我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着作以分析:
首先、当前家庭教育状况
(一)观念不正确
对孩子的教育,许多家庭存在以下不正确的观念,认为:
1、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婴儿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的智力水平已达到50,4~8岁可发展30,8~17岁只能发展20。可见,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
2、树大自然直,儿女自有儿女福。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的态度,认为儿女自有儿女的福,不必为他们的未来担心,不要为孩子当“马牛”。于是只顾自己搓麻、看电视或潇洒。结果等“小树”长弯时,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因为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3、教育孩子,无师自通。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无师自通的事,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寻找答案,更不主动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教育是学校的事。这实际是推卸责任。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是在家里由父母亲开始的。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和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学校教育只是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把孩子教育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家长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我不是教师,我不懂教育。很多家长,往往都以“泥腿子”、“大老粗”自喻,把教育看得太神秘,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囊括了智商和情商以至更广泛的方面。其实,不管你有无意识到,对自己的孩子,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最多。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讲座,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家庭教育观。
5、让老人带孩子。找借口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丢给老人,以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易导致诸如心理障碍、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影响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二)存在的误区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构筑自己未来的生活。而许多家庭存在着替孩子做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这种教育方式除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以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取得应有的成功。一些家庭教育孩子往往存在几个误区:一是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一切满足孩子的需求;二是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三是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往往采取不理睬的方式对待,冷漠让孩子压抑;四是为让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五是除了学习外,事事都包办,为的是给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六是百般袒护犯错的孩子,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什么错误他们都可以原谅;七是父严母宠或父宠母严,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
其次、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所有的孩子都没有问题,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和家庭的问题!一个孩子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以后成为一幅名画还是一张废纸,完全取决于你在上边画些什么。孩子的成长、成才与否,关键取决于父母的培养、教育和所处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师长和朋友,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自信、坚强、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个性和良好习惯。家庭教育要求父母双方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需要父母双方默契的配合,这点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做人、做事的态度、观念形成在这里基本奠定,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德行”是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未来的成就也从此被大致决定。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教育的成效负有主要、直接的责任。
正确的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强化与拓展,它紧紧围绕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观念予以强化,使之培养、内化为素质和能力,进而延伸到更好的做人、做事、服务社会大众所需的知识、技能领域内的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成败更多决定于:是否能将家庭教育的内涵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于工作中的教师,他们的“德行”素养及数量又极大的影响、主导了团体、社会、国家、世界的未来。
社会教育是上述两者教育的应用、落实、深化与拓展。因此主导各个领域的权力者和支配强大‘影响’工具的各类媒体人,应当对社会风气、国家的治乱兴衰负有重大的责任,因为他们的认知和影响决定了人们的未来。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正确的家庭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启发人类的教师——母亲。”西谚亦云:“伟人的后面必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其主要的关键还是在于母亲如何加以教养和培育。因为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亲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身上那些最为美好的东西带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父爱,不像母爱那样火辣辣的,更没有母爱那样用温暖的语言或亲切的举动来表示,甚至有时教育子女的方式还有些粗暴,可谓父爱无言。
许多事例表明,好母亲是一所学校,孩子可以通过她走向世界。好父亲是一座高山,孩子可以踏着他的脊梁登上人生的制高点。家庭是一个大熔炉,可以把孩子冶炼成为更好的纯钢。
某种程度可以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命运。知识决定命运,但能否令学生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家庭教育;孩子形成什么样的观念或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学生各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要源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健康人格的形成,主要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根源在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孩子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接受学校教育,应对社会影响,决定的因素主要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心理或性格倾向。一些中学生已经形成的厌学、逆反、早恋、网络成瘾、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矫正其突破口主要在于家长们教育方式的改善。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但家长们很少懂得家庭教育的规律,很少懂得孩子成长的心理学规律,总是用最迫切的心态把孩子向与自己愿望相反的方向“培养”而不能自知,更无法自制。许多家长常认为,一切都可以待孩子长大后再学,唯有学习不能耽误,在他们看来,性格和习惯的培养与学习成绩相比较是较为次要的,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这是极端片面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这就提醒我们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后期的成长,对未来人生成就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也是难以补救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孩子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它对一个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有深远的影响。《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责任,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孝孺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明代杨继盛说:“人须要立志……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可见古人并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强调要明理,要先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古人教子注重俭朴、廉洁。以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这是人生道德教育启蒙的一部分。人,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故把俭朴当作人生中的一种美德。
古代家教讲求“清白传家”。林则徐的祠旁有一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现在有不少人丢了俭朴的传统美德,把让孩子常常得到享乐的体验当作一种“重要责任”。其实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意志力都较差,须知,人生的苦头在后面。真正为子孙的长远利益着想,就应喻之以义,遣之以义,而不遣之以利。
古人教子讲究“慈爱”,反对溺爱。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司马光亦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他们认为父母之爱需理智而有分寸,“爱之太殷,优之太勤”,则会使孩子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父母应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基本保障。家庭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敬师长,自己首先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走“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引导孩子学会珍惜时间、珍惜幸福、努力学习。
那么我们究竟要教子做什么样的人呢?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