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载)黄全愈: 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

14年前 [03-16 20:16 周二]
黄全愈: 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
 
你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吗? ­

  你认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吗?­

  孩子起跑领先就会步步领先吗? ­

  孩子的后劲到底来自哪里? ­

  我们到底应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子功”? ­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终身受用的教育? ­

  ……   ­

  虽然远隔重洋,但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我们还是联系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黄教授,向他请教了一系列的问题。请看,这就是他为我们家长传授的触及人本的家教秘籍。 ­

­

  记 者:中国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沿用了让孩子“早学多学”的家教传统。您是旅美教育专家,根据您的经验和教育新理念,您赞同国内家长的“早学多学”的传统吗? ­

  黄全愈: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也是沿用国内的“早学多学”的传统指导孩子的学习。儿子矿矿5岁跟我们来美国,在国内的幼儿园,矿矿已经学了不少小学的东西,到美国后,我们又让他每天自学一些数学。在一年级时,矿矿的数学已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小朋友。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一样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申请,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去上数学课? ­

  不久,矿矿的数学老师来信婉拒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去珍视数学。”当时,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不服气:能学六年级课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上三年级的课?但是,13年后再来读这封信,才知道数学老师的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

  矿矿身边那些曾经快马加鞭、大跃进式学数学从而在美国孩子面前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多对数学有敬而远之、甚至望“数”生畏的感觉。矿矿在高中时完成了大学的微积分,在美国“高考”SATⅡ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满分。但后来,他谈“数”色变,与数学绝缘。而这个老师,似乎在13年前就料到矿矿上大学后,会尽一切可能避免选修那个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似的,选了“珍视数学”这个词。这个料事如神的老师真是让我们倒吸了一口冷气。 ­

  我们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培养孩子的捷径。在我认识、了解的留学生的孩子中,只有极少数跟着美国孩子数学课的进度,绝大多数都在数学课上超前或跳级。矿矿小学三年级就自学了八年级(初二)的数学,初中就跳级到高中上数学。但上大学后,他才有点自言自语地感叹道:“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这话从我这个目空一切的儿子嘴里说出来,我的心里滚过一阵强烈的震撼,许久不愿面对这个现实…… ­

  咱们中国孩子的所谓“起跑领先”,不过是我们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说得好听些是“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先学罢了,而这种“早学先学”又是别人所不屑的。现在国内不少学校,在假期就预先组织孩子上下学期的课程,许多家长更是大请家教提前“补”课……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蛊惑下,我们的普通孩子都被当成了超常儿童,被家长、老师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孩子童年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不认为“早学多学”是一条适宜每个孩子的捷径。 ­

­

  记 者:美国的基础教育看似宽松、自由,却为孩子的人格个性、独立思考、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您看来,他们培养孩子“童子功”的哪些招数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   黄全愈美国的基础教育,即“童子功”的第一招就是“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 ­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因为,当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经在那里恭候着你了。要想来点批判性阅读,除非你已经活得不耐烦。当学生的阅读被锁死在《教学大纲》里时,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批判性阅读”。 ­

  国内传统的标准化阅读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积累式学习过程。而美国的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批判,然后再对其有选择地吸收。这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精华。这种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过程。 ­

  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当然,仅仅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还要能表达自己言之成理的、有分量的独特观点,那才是真功夫。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

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是“发展批判性的倾听技巧”。 ­

  “批判性地倾听”,讲究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批判性地倾听”的关键是: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再去“悟”出自己的思想。 ­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倾听”,心里有了好的主意,还要能“倒”出来,否则烂在肚里,就前功尽弃了。因此,第三个、第四个目标就是培养“写”和“说”的能力。 ­

  虽然我们没法改变学校的标准化教育,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循序渐进、精耕细作的“童子功”招数,在家里,不以考为本,不围绕《教学大纲》填鸭式教学。孩子在家庭的宽松环境中,也许会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

  记 者:我们每个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落后,为了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很多家长都加强了自己的管理力度。家长的高强度管理到底会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是会妨碍孩子的发展呢?   黄全愈:许多人认为,通过父母后天的人为加工??给孩子加料(吃补品)、加压(出生后就学认字)、加量(没日没夜地做题),就能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事实上,那恰恰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根本不可能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

  什么样的家庭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呢?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就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就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本身不是很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如果家长不过分管束孩子,那就从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未来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很可能出自这样的家庭。 ­

  什么样的家庭反而会妨碍孩子的发展呢? ­

  1. 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程序”,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习惯于被别人“编程序”的孩子,何来探索?何来创造?何来出息? ­

  2. 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家长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败,从拔刀相助到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帮了孩子一把,实际上是从孩子的手里夺走了实践失败的机会,夺走了孩子尝试失败的权利。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败及挫折的能力,在挫折失败中孩子完全有可能自我奋起。 ­

  3. 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允许有任何一点纰漏。家长的完美主义会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 ­

  4. 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克隆家长。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是没有出息的。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

  5. 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或犯错误。到处设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小,人为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空间,会使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

  6. 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间都不能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思想、言论的碰撞,必然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 ­

  7. 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很多时候是无边无际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强求一个结果,往往会制约、压制孩子的想象力。 ­

  8. 容不得孩子的固执。有主见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固执。孩子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就可能“墙头草”般地随风倒。 ­

  9. 总以为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许多家长自以为是个“伯乐”,把自己的“赏识”凌驾于孩子之上,贬低孩子的存在价值,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识。 ­

  10. 把“长幼有序”等家庭伦理观凌驾于真理、科学、事实之上,使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

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障碍,家长意识不到这些是障碍,就将继续阻碍孩子的发展。 ­

­

  记 者:给孩子灌输知识,给孩子传授答题技巧,让孩子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拿高分、取得好成绩是相对容易的事,而让孩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却是很不容易见成效的事。在这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家长该持怎样的观念,才能不受旧体制的牵制,真正肩负起素质教育的职责,培养起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   ­

         黄全愈: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光彩照人,可长大后风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方面的疾病;许多在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包括矿矿),年纪越低时,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年纪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与美国优秀的孩子相比,已经看不到或几乎看不到差距。这种现象一直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 ­

  都说“授人以鱼”比“授人以渔”容易,那是因为给成筐的鱼当然比一条条地钓鱼要快。灌输知识类的教学可以在培养能力类的教学举步维艰、收效甚微时立竿见影地“灌”了许多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就是灌输类教育至今还有市场的原因。 ­

  但是,为什么接受灌输知识类教育的学生,会越往后发现问题越少、后劲不足呢?原因并不复杂,那是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

  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而要培养智慧的孩子,可参看贾尼丝?萨博的教育新观念:能够提出问题;极具好奇心;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不仅玩得愉快,考试成绩也好;能深入细致地探讨;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更愿与成人交往;能演绎推理;喜欢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热衷于钻复杂的牛角尖;极其善于观察;善于反思、反省…… ­

虽然,在中国如此培养智慧的孩子多多少少会影响孩子的应试和眼前的利益,但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孩子光有应试的能力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孩子有了智慧及“撒网捕鱼”的能力,还愁没有“鱼”吃吗? ­

   ­

  ■采访感言 ­

  黄教授是旅美多年的学贯中西的教育家,读他的书,看他的博客,听他的演讲,面对面地跟他交流,会给人一种洗心革面、茅塞顿开的感觉。没有读到他的书的时候,跟他接触之前,笔者虽然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机制也有种种的不满和意见,但都仅停留于个人牢骚,不能说出更多的道道,不能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更不能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建设性意见。看过他的书,与他交流后,笔者才慢慢看清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到底在哪里,它对人才的培养都有哪些不利的影响,继而进一步看到了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什么、漏什么,需要从哪些方面补起。 ­

  放弃家长的职责,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学校,由着他们去折腾,就想获得一个前途无量的孩子,那是不可能的;牢牢监控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不让孩子越雷池半步,同样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教孩子是一家一户的事,又不止是一家一户的事。不管你情愿不情愿、愿意不愿意,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已经浸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洋车、洋房、洋脑袋(电脑)、洋机器已无处不在??谁不向往高品质的生活呢?要想孩子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就不能不从现在开始,给他们一些先进的教育。然而,先进的教育在哪儿?深谙中西文化精髓的黄教授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使我们蒙昧、迷乱的心有了以上那些可参照、可学习、可借鉴的样板。 ­

  然而,黄教授远在大洋彼岸,他的儿子不用接受国内的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不用参加国内的严酷得不近人情的中考和高考,所以,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再好、再先进,还得与我国现行考试、人才任用机制相吻合,甚至还得与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物质生活背景相吻合才行。 ­

  不学西方,我们的孩子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完全跟着西方的思想走,我们的孩子有可能成为奇才、怪才、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甚至诺贝尔奖得主,但也有可能什么都不是,甚至连起码的自我生存能力都不具备。宽松式、自主式、开放式教育会造就人才,也会荒芜人才。完全不顾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机制,由着孩子的性子去折腾,这对大多数中国家庭还是不现实的:一是我们的家长还没有那么高的教育水平,二是全社会还没有那么开放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学西方还得是绕着弯、贴着边、一点一点地私下里学,不露声色地学,大张旗鼓地学的条件还不具备:毕竟我们还无力抗拒现今的庞大的教育体制和人才任用机制。 ­

  在如今教育、社会大背景下,学西方,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那是各家各户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自己拿主意的事情----任何人都帮不了你,更无法替你做选择。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