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低估了孩子
文/张功领
接到儿子在学校感觉很好的电话,这两天浮躁的心情慢慢安定下来。
儿子八月三十号开学。虽然有妈妈和叔叔去送他,但为了能去学校看看儿子,我还是想尽办法在30号赶回了菏泽。看到儿子时,他正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这几天学校的安排及注意事项。从窗外看去,儿子坐在第三排,认真的听老师讲话,那坐姿应该是我见到的最标准的一次。儿子看到我,微笑着用手指给我打招呼。见面也就几分钟,因为他们要下去集合开会。
虽然有很多的不放心,还是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菏泽。
九月一号我要回单位上班,正好要从菏泽坐车。想了再想,还是决定到学校去看看儿子,总是担心什么。仔细盘算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一是儿子第一次独立到外地上学,二是儿子上学的学校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三还是感觉儿子年龄小,我这个年龄时连县城都没有去过。虽然以前也曾有意识让他锻炼过,毕竟那是在家里。吃饭、住宿能照顾好自己吗?与同学老师交往怎么样?会不会有突发事件?
坐车到菏泽后已是下午四点半了,我要做五点多的火车。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心里就有些急。
到学校后,门卫不让进,说是怕影响学生军训,好说歹说总算混进去了。那么大的校园,五十多个高一班级,到处都是学生,到哪里去找儿子呢?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经询问,终于看到儿子了。状态很好,正在训练。儿子也看到我了,朝我笑了笑,继续训练中。我也不好意思打扰,就找到班主任聊天。后来还是班主任叫了儿子过来。
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怎么没给你妈打电话?”
“还没办电话卡呢。”
“怎么没穿校服啊?”
“号小了些,想换个大号的。”
“没事吧?”
“没事……”
不知怎么回事,感觉儿子的声音有点发颤,我突然感觉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好像控制不住自己了,怎么这么不争气啊?
当着老师和这么多的同学,别说了,对儿子说“归队训练去吧。”
“别忘了放学给你妈打电话。”
“奥,知道了。”
就这样,说了不到两分钟,路上想好的那么多要问的都给憋回去了,有些恨自己没用,怎么这样呢?
今天三号了,儿子才给妈妈打了电话,说是有些想家,学习、训练、生活都很好。
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的困难。
看来是家长考虑的太多了,低估了孩子的适应和创造能力。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需要自己的体验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心”却剥夺了孩子这种权利,却反过来埋怨孩子独立性差。
我们总是怕孩子受委屈,遭挫折,犯错误,总是想着为孩子好,其实是在留下更大的危险给孩子。
将孩子推出需要勇气,也需要付出代价。
想起杨文教子经典案例中的一件事。夏杨高三下学期的时候,为了让他考取剑桥大学,杨文决定让他一人去英国攻读高中。
夏杨第一次出国,母子难舍之情在所难免,儿子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人生的另一个舞台。福兮?祸兮?将由这个只有17岁的男子汉一人承担。
杨文轻信了中介的游说,认为夏杨要去的是一所专门为剑桥输送学子的优质学校。可是,当夏杨一人来到这所学校之后,才发现这所学校差到了极点,没有食堂,没宿舍,学生来源全是考不上大学的三流学生。夏杨只好租下一个小得可怜、设施异常简陋的房子,独自开始了异乡苦读的生活。
杨文赶到英国去看夏杨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一个月前还精神饱满的儿子,怎么可能变得如此孤独憔悴?一下子没了朋友,更没了亲情的光照,夏杨一个月瘦了20公斤。
离开夏杨回国的飞机上,杨文一直哭了11个小时。她开始审视推出的爱是否有点太过残忍?爱子之心虽然浓烈,可是,一个瞩目未来的母亲,还是为儿子的这份特殊经历而自豪。她说,夏杨从此变得坚忍不拔,可以面对任何困难。夏杨也说:“这一次的磨难,成了我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不管给我多少钱,也换不来这笔苦难经历!”
每一次的苦难对孩子来说也许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不放手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是因为不相信,不相信导致不成长,不成长才是最大的不放心。
想来想去,感觉给孩子精神的能量让他自己去面对、去探索、去挣扎、去超越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
未来是他们的,只能靠自己去创造。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