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智慧型家长(莳苡) |
[ 2010-9-5 11:25:00 | By: 莳苡 ] |
0
如何做智慧型家长 莳苡/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讲座是《如何做智慧型家长》。过去,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成为合格家长,如何成为成功的家长,而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成为智慧型的家长。智慧型的家长和合格的家长、成功的家长有近似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比如,合格家长、成功家长的评定多是体现在一个点上的评定,这个点就是经过了一段时期后,我们根据家长的育子经验和孩子的表现来做一个审视测评的那个点,而且在不同的点上测评的结果有可能会不同。也就是说,在这个点上家长算是不成功的,但在下一个点上评定可能就算是成功的;而智慧型的家长则不同,它多是体现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在你应对大事小事的第一反应上、应对的态度上、处理的能力上。 下面用两个小案例来说明成功优秀合格的父母与智慧父母的区别。 案例1:挖土豆的人生。哈里·S·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以后,有记者到其家采访杜鲁门的母亲。记者首先称赞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赞同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让我感到自豪。”“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启发: 在我们看来一个把孩子培养成总统,是一种自豪,是一种成功。就像孩子学习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考上研究生、出国,我们很羡慕,觉得这家长很成功。可是挖土豆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杜鲁门的母亲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两个儿子,一个成了总统,一个在地里挖土豆,而这位母亲还算不算成功?单拿出来我们很好论断:总统的母亲算成功,有记者采访,还受到千千万万人民的拥戴,很成功。挖土豆的母亲,好像没有人会对这位母亲说:“你很成功,把儿子培养成挖土豆高手!”这话让人听起来越寻思越有点不是滋味。我觉得这位母亲说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只要挖土豆的人生能让孩子感到快乐,他喜欢做,只要他不损害他人,有益于社会,怎样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杜鲁门的母亲为有这样的儿子一样感到自豪。所以说,家长是否成功,是否优秀,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一个点上,我们对自己对孩子的一种看法,以及一种心态。 案例2:有两个孩子是邻居,在一个学校里读书,在一起上学、放学,学习成绩也一样。几十年后,他们一个被关进监狱,一个成为一大型企业的工程师。 一天,工程师来看望监狱里的同伴。见面后,他们回忆起童年时在一起的日子,感叹之余,他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以前我们是那样的一致,怎么今天我们如此不同?他们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件事,那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一次考试中,他们是班级的倒数。一个是倒数第一,一个是倒数第二。他们都不敢回家告诉父母这个结果。于是,他们准备先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探听一下父母的态度。 电话接通了,第一个对父母说:“爸爸妈妈,学习成绩很重要吗?”“当然,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他们说。他脸上吓出汗来。“那么!一旦学习成绩很差,是不是一个人就不可就药了?”“是!”“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很差,你会怎么样?”“怎么办?小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考试一塌糊涂,老子非揍扁你不可。”他吓坏了。 他想:反正自己完了,没有人喜欢我。他离家出走了。后来,他经常和一些社会上流氓在一起,无恶不作,终于,他被关进监狱。 第二个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爱我吗?”“当然,孩子,我们当然是爱你的!”“那么你的孩子如果很笨,学习很差,你们也爱吗?”“当然,无论你是优秀的,还是暂时差一些,我们都是爱你的。”“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任何时候,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他听到后,长舒了一口气。 第二个在父母的关爱下,一点点进步起来,成绩慢慢好了起来。终于,他考上了大学。 启发: 孩子从出生以后,每一个年龄段都会出现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预知,有些问题我们无法预知,只有等孩子到了那个年龄段出现了那个问题之后,我们才能知道。但,不管在哪一个年龄段,出现了哪一个问题,这只是孩子暂时的一个表现,在那一段时期的表现。而我们在遇到孩子这样的表现的时候,有些家长会很自然地面对,很自觉地内省反思,然后再根据孩子的表现作分析判断,最后想办法去解决(程序:冷静面对——内省反思——分析判断——处理方法)。而有些家长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先是情绪失控,不冷静,然后着急要方法,然后就把一个一个方法用到孩子身上(程序:情绪失控——索求方法)。就像这两个孩子的家长,第一个孩子的家长,孩子一再地向家长传递一种信息,而家长只顾自己的感受,一再“否定”孩子的问题——成绩重要吗?重要。成绩不好怎么办?无可救药。我成绩很差,怎么办?揍扁你。(注意思考:感受。) 而第二个孩子的家长能够很冷静地面对孩子的问题——你们爱我吗?当然。成绩不好,你们也爱吗?当然。为什么?没为什么,爱就是爱,和成绩和表现无关。(注意思考:感受。) 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家长对孩子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处理结果也是不同的。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是怎样的认知水平,怎样的心态面对,怎样的分析判断,怎样的方法解决,这里面都体现出家长的智慧。细节决定成败。“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人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智慧的家长,善于捕捉这些细节之处,善于从这些细小的地方去引导孩子,去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达到家庭教育真正的成功。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做智慧型的家长,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对孩子的认识,对孩子行为的辨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智慧型家长具体办法就是通过提高我们家长自身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言行的统一,转变我们的教育行为,然后再用我们家长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改变,使家长的良好愿望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使家长和孩子在互相影响中能够享受到快乐,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爱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就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做智慧型父母的意识,更要有成为智慧型父母的能力。 如何成为智慧型家长? (一)爱的智慧 有智慧的家长一定是先懂得爱的家长。因为爱就是力量,爱就是纽带,爱可以改变孩子,爱就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些孩子得到父母充足的爱、支持、赏识,他们内心的力量就很强大,很有自信。而有些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他们内心就没有力量,或者说力量越来越小。 有的家长说了:我们也爱孩子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吃好的,玩好的,穿好的,孩子怎么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呢?这只能说是溺爱。我们所说的爱一定是正确科学的爱,而且在爱中充满了智慧。 案例:2010年08月05日河南罗山 23岁小伙因父母娇惯懒惰成性饿死家中。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听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是什么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亲友说:“真没见过那么懒的孩子。”村里人说:“这孩子就是被父母惯的,长这么大什么也不会,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干活。”那我们来看看这个被饿死的小伙他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孩子挺聪明,可是就不爱学习,也不爱做作业,老师只要严厉一点,他就告诉父母,他的父母第二天就找到学校。孩子有时候也想试着干活,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一边玩去吧,别累着了。等他的母亲身体不好了想让孩子去干活时,他根本就不干,不高兴就打母亲。在他18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已经病的病死、累的累死。后来这个孩子懒成什么样更是让人不可思议。干活嫌热,东西全卖,衣服不洗,饭菜不做,到处讨饭,取暖烧被。 就是这样一个正常的人最后成了一个死人,责任在谁?这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导致的家庭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结果,是他的父母不曾预料到的。如果我们懂得一些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这样的不幸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完全可以。 所以说,家庭教育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关键看我们的家长是否正确地科学地教育孩子、爱孩子。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和能力与自信最无情的扼杀。家长这一个错误就是一个致命的伤害。我们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想象得到这样一个孩子就是在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和错误的爱下,而成了无能为力的人,变得无情无义。而这种生活这个样子是孩子想要的吗?不是,是他的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在生活中缺少爱孩子的智慧。 那么,智慧的爱是什么样的? 1、一定要有亲情的滋润来到这世上,孩子停留的第一站便是家。 ——那就是家。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我们老师的真爱和父母的真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 有一位母亲曾经因为孩子的不努力而苦恼,也困惑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那时母子俩的关系非常紧张。可是后来她的女儿对学习有了非常好的状态,知道努力了,在高考的备战中心情愉快轻松。问这位母亲是如何引导女儿有了这么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这位母亲自豪地说:靠感动。 第一次让女儿感动,是家长调整了对女儿的期望值。以前,这位家长对女儿抱有很高的希望,希望女儿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但是女儿自从上了高中以后,成绩忽高忽低,这位母亲的心情也是忽晴忽阴,后来变得很焦虑,在神态上、语言上表现出了对女儿的不满,加重了母子俩的矛盾。这位母亲这次调整期望值,不是无奈地接受,而是客观地主动地接纳。以前是被动地接纳,女儿成绩好容易接纳,成绩不好就不愿意接纳。现在,这位母亲是全盘地接纳现在的女儿。以前家长看到的都是孩子成绩落后的缺点,现在家长从孩子每点细微的进步中感到喜悦和满足,所以家长此时对孩子的称赞和鼓励都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家长的这些转变首先让自己的心情变好了许多,对孩子的态度也改变了许多,甚至多了很多对孩子的认可。更没想到的是,这种认可却让孩子充满了感动。这种感动带来的结果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做为对家长的回报。 第二次让女儿感动,是在女儿对自己止步不前的成绩失去信心的时候。这时候这位母亲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满足,她的女儿还笑她:“妈妈,我这个程度您就满足了?”这位母亲对孩子说:“妈妈理解你的无奈和失落,即使这样,我也很满足,我的满足就在于你那想克服困难的态度和遇到困难仍能坚持的精神。”母亲的一席话再次给予女儿无穷的力量。然后,一起和女儿分析她身上的潜力,如何克服目前的困难,等等。 第三次让女儿感动,是决定考完试带女儿出去旅游。同学都提醒她的女儿:“你可得好好考啊,如果考不好,你妈妈就可能取消这次旅行了。”这位母亲知道后却很轻松地对女儿讲:“从现在开始,我和你爸爸的所有决定都和你的成绩无关。不管成绩如何,你永远都是我们优秀的女儿。我们想给女儿的,绝不会建立在女儿成绩的基础之上。” 一系列的感动,让她的女儿进入很好的状态,学习有信心了,感觉不到太多压力了,对母亲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谅。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脱离了亲情去教育孩子,就好比一纸白话——苍白无力。但是用亲情教育孩子,却是可以感动、感化、感染他们的。所以,智慧的家长要给孩子家的感动和感觉,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功课。 2、孩子犯错要懂得接纳 广告短片:水乳交融的亲子之情 这是一则泰国人寿保险的广告片,却是寓含了别样的意义。我们在这部广告片中看到了什么?一个父亲从小深爱他的女儿,陪伴着女儿长大。但是有一天当他知道还在上学的女儿意外怀孕了之后,他首先给了女儿一个耳光,继而又给了女儿深深地拥抱。一个耳光,是因为惩罚你犯的错;一个拥抱,是因为我对你无条件支持的爱。爱你的一切,包括你犯的错。这就是这部短片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亲情可以感化孩子改变错误。 思考问题:如果这个时候,这位父亲一个耳光扇过去,对女儿大加羞辱指责,后果会怎样?3、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智慧的家长一定是懂得如何爱孩子,而且还懂得教会孩子爱的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父母,如何去爱别人,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自己。 爱父母。当孩子把食物让给你吃的时候,我们要学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说“我要帮妈妈一起做的时候,我们要学着欣然地接受,和孩子一起分担劳动的责任和一起分享劳动的快乐;当你感觉很累,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不妨告诉你的孩子,让他来帮助你;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孩子你的感受,然后问问孩子该怎么办;当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钱给你买了“礼物”的时候,你要表示惊喜和感动……生活中很多很多的时候,孩子会向我们传达他们的感情和心情,我们要学会接受,并且要向孩子表达真诚的赞许。 爱别人。例如,学校组织学生给灾区捐款。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跟我说:老妈,学校组织给干旱灾区捐款,我想用自己的零用钱捐款,不用你的钱,行吗?我说:行啊。儿子:那我捐100元行吗?我说:行,零用钱是你自己的,而且你这是有爱心,妈妈支持你!儿子转了一圈又对我说:我想捐200,行吗?你看那些人多可怜呐!连水都喝不上。我说:行。第二天班主任就给我打电话了,问我是否知道孩子捐款的事。其实,我觉得捐多少钱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孩子的那份爱心,有怜悯的心却是很重要的。我们如果捕捉到这个细微处,懂得呵护孩子的这份爱心,孩子的这份爱心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等他有了爱别人的机会和体验,等他感受到这个世界是一个温暖的世界,我觉得这个真的很重要。 爱自己。案例:我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湖南岳阳 8岁儿童看电视学上吊四次,都未引起父母的注意,第四次的时候,孩子窒息有两三分钟,到医院已经生命垂危。当孩子第一次模仿这些危险动作的时候家长能够及时制止,一次性纠正过来,孩子也不会一而再地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例如,一般3岁以上的小孩就开始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一些电影、电视或者游戏中的人物动作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男孩子更是好动,还有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教育也很重要。所以家长们要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健康的动画片、电视剧让孩子去看,杜绝孩子观看一些不健康或者有暴力倾向的电视剧。 其次,在生活中,父母应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凡事包办代替,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吃饭等,简单的料理生活。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孩子才有能力照顾自己,建立自尊和自信。 第三、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例如有的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之后,很可能就对自己灰心,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我们就要及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从生活小事上去培养孩子学会爱,这也是智慧父母,也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教的智慧 1、自尊的保护 斯宾塞说:“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来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伤害孩子自尊的一切言行都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智慧的家长就会尊重孩子,轻易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智慧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 思考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权利? 举例:选择的权利——儿子的发型 2、身教重言教 有人说:亲情是一种相互的感染。亲情的感染是通过亲情引起孩子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它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在亲子互动中具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究竟给孩子传递怎样的信息感染激励孩子呢? 欣赏一首歌:梦中的额吉 歌词:梦中的额吉是美人中最美白度母一样心地善良 她挤奶走出羊圈格桑花围着她尽情开放噢 她背水走过的小路柳树轻轻摇晃 梦中的母亲呀额吉啊 我是你用生命写下的历史 梦中的额吉是美人中最美 白度母一样心地善良 她头顶堆满白雪 腰弯成一道山梁 她每天摇着经筒 祈祷儿女吉祥 梦中的母亲呀额吉啊 我是你用生命写下的历史 梦中的额吉是儿女们的太阳 为我们燃尽青春之光 无论我飞的再高再远 你给我用阳光织成的翅膀 无论我走到天涯 身影总落在你的心上 梦中的母亲呀额吉啊 我是你用生命写下的历史 梦中的母亲呀额吉啊 我是你用生命 生命写下的历史 这是一部新上映不久的电影《额吉》。额吉在蒙古语中是母亲的意思。孩子用歌声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他说:母亲是美人中最美,心地善良、勤劳辛苦,她为儿女燃尽青春之光,我是她用生命写下的历史。 我们相信艺术的本身就有感染力,一部好的歌曲、好的影片、好的广告……会让我们感动。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具有感染力,成功的家庭教育绝不是脱离亲情进行的,而智慧的家长也绝不是无视自己的言行只要求孩子转变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一种互相感染、互相体恤、互相学习与影响的教育。 3、修复的能力 修复的能力,就是在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问题后,或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错误之后,我们要有办法去补救。 (1)勇于承担责任凡事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大都不会有什么长进;凡事检讨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对、哪些地方做的不够的人,一定很容易长进。儒家告诉我们:你要回头看看自己,你不要管别人干什么,因为你一改变,所有人都改变了,要改变别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你要改变你的子女,最好的办法也是先改变你自己。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智慧的家长一定是勇敢的负起全部的责任。 (2)不抛弃不放弃 不折不挠,永不放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养。哪怕所有人都说,你家孩子没有希望了,放手算了,那我们也不放弃,因为我们要对自己问心无愧。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子女,教育成这样子,如果放弃教养,就问心有愧,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我们要突破一个难关,就是付出努力,还要百分之百的信心,效果自然呈现出来。 改变孩子不能急,要慢慢来。其实我们家长在改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绊脚石,例如,焦虑、失去忍耐力,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和孩子都是一样的,在反反复复,循序渐进中成长起来的。 (三)沟通的智慧 1、沟通要及时 心理访谈的案例:这一句道歉我等了十几年。 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期《心理访谈》节目——一个18岁的男孩与母亲之间的事情。大概的意思是在这个男孩5、6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他不想父母离婚,但是他无能为力。这件事給幼小年龄的他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还有一件事更让他终生难忘。他的母亲为了因为离婚一事心情非常烦躁,也不知道该怎么挽救婚姻,就把心里的怨恨撒到孩子身上了——把孩子扔进了海里。母亲这一举动吓坏了幼小的男孩,这件事情也给他带来了非常非常大的伤害,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节目中,他的母亲黯然地向孩子道歉:“对不起,我也不想那么做,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男孩说:“你的道歉太迟了,我已经等了十几年,太迟了……” 看过这个节目之后,我心里也很同情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在这双重的阴影之下竟然生活了十几年。失去了美好的童年,也失去了美好的青少年。我们作家长的不是圣贤,都会犯错的,就是我们学习了家庭教育也会犯错,但是,我们学习了家庭教育之后,犯错的几率却是越来越少的。所以说,我们家长在犯了错误之后,尤其是这种特别伤害孩子的事情,我们要及时地向孩子道歉。 误区1:马上沟通 我们与孩子沟通,是为了融洽亲子感情,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这种沟通应该是每天必备的,是随意些的。但与孩子发生矛盾了之后,有些家长气还没消呢,或是心里还压着气呢,就急于和孩子沟通,这往往会激化情绪,达不到效果。 误区2:只谈学习 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爸爸妈妈是时常与我沟通,但他们的沟通内容仅限于“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之类的话题,他们与我沟通的目的性也太强了。还有,我不喜欢爸妈妈总是拿我与别的孩子做比较,什么某某同事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谁谁又特别听话懂事……一听到这样的话题我就烦。” 这样的沟通要避免。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这样沟通,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沟通目的和效果。 2、沟通要冷静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怒气还没有消去,就带着怒气和孩子谈话。孩子争辩几句,有时还会招来家长的打骂。例如,有的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急于让孩子认错,“你说你错没错?”孩子答:“我错了。”家长就以为孩子真的知道错了,这事就过去了。而有的孩子根本就不会跟家长认错,错了也不认错。这样的沟通就缺少智慧,不会达到效果。所以,如果想要和孩子沟通,要等双方情绪冷静的时候去沟通。双方都能平静地思考问题,交换问题的看法。 3、幽默式沟通 有一个小孩子趁妈妈不注意,就在她的衣橱里乱翻着衣服,当妈妈发现后,几乎所有的衣服都被弄到了衣橱的外面。这位母亲便和孩子开玩笑似的说道:“女儿你看,它们真不老实,怎么都跑出来了,我可不喜欢看到它们乱七八糟的样子。”孩子听后,赶忙看向那堆不听话的衣服,竟然指着其中一件衣服说道:“真的呀!妈妈你看,这件衣服还趴着呢!那就让我来管教一下它们吧!”说着,就把所有的衣服都复回原位了。就这样,我们看不到丝毫的责备,这位母亲只是运用了一种比较幽默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孩子就乖乖地收拾好了自己的衣橱。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在语言艺术的“感召下”,不但烟消云散了,还变得趣味十足。4、引导式沟通 不轻易下结论,先听孩子的解释,让孩子把话说完,我们了解背后真实的原因后,再发表意见。引导式沟通的前提是“我相信你能行”。相信孩子的潜能,通过引导式交流,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运用自己的潜能。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孩子疏导自己的压抑,给孩子尊重和激励。例如,我曾和一位五年级的家长交流,她说:“就得看着做作业,不能放松,否则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就边吃边玩。要是我不督促,孩子才不主动学习呢。”其实我觉得这位家长就缺少引导的智慧。如果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能让孩子重燃起希望,认为自己“我能行”“我能做得好”,这样是不是达到了沟通的最佳目的呢? 举例:7岁的笑笑上二年级。一天妈妈接笑笑回家的路上,笑笑很难过地对妈妈说:“我的语文总是学不好,我很笨!” 智慧的家长会这样引导孩子: 妈妈:“语文是一门长期积累的课程,你是不是担心我们会对你失望?”笑笑:“是的,妈妈。我是不是很笨?” 妈妈:“儿子,在我眼里,你是优秀的,只是你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尽力的。” 当孩子这样说:“我的语文不好,我很笨。”如果你告诉他:“你不笨。”来否决孩子,或是赞同孩子的说法:“你是很笨。”再就是给孩子一点肤浅的建议:“你可以再努力。”这些回答对孩子都不会起很大的作用,而且有的回答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缺少了智慧。 (四)发展眼光 我们的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具有500年历史的“瑞德讲坛”发表了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温家宝说,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温总理希望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国家。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该是什么样的呢? 1、不以一时表现论优劣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小孩跳舞跳得非常好、绘画画得也很好、小小年纪就会说几句英语了,我们大人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我们要是看到某个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也会觉得这孩子聪明、优秀。现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比比皆是,学好学不好的都去补。我甚至看到一所补习班在室外打的条幅是:一切为了成绩。 故事:巴尔扎克的反省 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成功之后,名声大振,各种赞颂之词灌满了他的耳朵,他自己也一时间有些晕晕乎乎。有一次,一位老太太找到巴尔扎克,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小作业本递给巴尔扎克,说:“巴尔扎克先生,你看这个孩子的作业本怎么样?” 巴尔扎克以为又是一个慕名而来求他指导的人。他漫不经心地接过作业本,随便溜了几眼,问“您是这孩子的母亲?”老太太回答说:“不是。”“那么是他的奶奶?”“也不是,我是他的老师。”“啊,”巴尔扎克叹息了一声,说:“很抱歉,这孩子字迹潦草,看不出什么才气,将来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出息。”“是吗?”老太太指着作业本说道:“巴尔扎克先生,这就是你小时候的作业本,我就是你的老师呀!” 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孩子们一个时期的不良表现就轻易断定他们将来没有出息,从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人生经验、丰富认知水平可以说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中进行的,家长不必因孩子一时的错误而对孩子失去信心。也就是说,孩子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只要在正确地引导下,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就是非常好的。 2、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为个性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家长的教养水平不同……我们的孩子也都不同。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也没有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好不同孩子的。前苏联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我们这些家长真的要先了解孩子的特点,尊重并接纳这种差异性,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1)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会等待 问题举例:何时与孩子分开睡合适 宝宝何时分床睡也与社会文化有关:西方人认为儿童分床最好从婴儿期开始;但在国内,由于受传统育儿观念以及居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很少让孩子单独睡。何时分开睡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之所以有的家长认为,应该在孩子四五岁时单独睡,也是从孩子大都具备了一些单独睡的能力。例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强,晚上睡觉很安稳,大小便时能够向父母准确地表达和示意,孩子独立性很强,喜欢自己睡,再有,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独自睡觉比较放心,这样,父母就可以考虑锻炼孩子独自睡了。再者,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什么都想亲自去尝试,在没有安全危险的情况下,父母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适时地耐心地教会孩子如何去做。小学前或者小学后应该让孩子独立就寝,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能有效降低孩子行为问题发生率。 不过,有一点需要我们父母注意,百天以内的婴儿最好和妈妈一起睡。因为婴儿还不具备颈部支撑的能力,一个人睡是很危险的。 问题2:强行和孩子分开睡好不好 当然是不好的。婴幼儿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恋是孩子发育过程中最先奠基的基石,强行分开是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进行的,父母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变化,这对于孩子以后的发育都会带来影响。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则有以下的表现: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离开慰藉物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他们不敢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统一。 家庭教育是门科学,是门艺术,不是我们可以照搬照用就可以的,而是要先遵循其中的规律,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果我们懂得一些不要因为看到眼下的种种现象而过分担心,如果操之过急,或责骂,或发火,或加压,并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有时,耐心的等待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2)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并重点加以培养 (3)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 我们和孩子沟通最多的是说教讲道理,可是孩子最不喜欢这两种方式。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和他有关联的事情,比如说,孩子喜欢玩游戏、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动画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契机来和孩子沟通。 (5)创设有利于孩子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 智慧的家长懂得维系亲情、维护孩子自尊、遇到问题,有修复的能力、用发展性的眼光等待孩子的成长。还有一点,智慧型的家长一定是习得的,懂得用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学习渠道:例如我们中华网的免费家长学堂、中华网的家长教材《不输》,还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化的课程学习。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