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当代年轻人为何迷上了杀人游戏? /肖峰

14年前 [01-27 21:54 周三]

       当前,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开来。“杀人游戏”,参与者其中大部分为学生和白领,但据说现在连民工的群体也传播出来。
       杀人游戏是一项需要8个以上参与者的集体娱乐活动,玩法并不复杂。以8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分为3种,4人为平民,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部对手为胜。
         杀人游戏之所以流行,首先是因为它直接满足了当代人的三项心理需求:
        首先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人际关系税趋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从而使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杀人游戏只是个游戏, 不必当真,可以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杀人""决定凶犯",不需要看人脸色。这对于心理长时间遭受压抑、终日高负荷运转的现代人来说,的确是一种身心解脱的极好方式。 游戏是消闲快乐,追求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也可以说他们在生活上的不快可以在游戏中发泄。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分饰多角”的现状和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的压力增大有直接关系。比如有的人在家需要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是一旦到了工作中,他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善于算计甚至唯利是图的“小人”,这种角色的转换就能在“杀人游戏”这样的心理游戏中得以体现,游戏是乐趣、苦恼的现实化反照。现代人工作压力很大,能够折射现实的游戏可以让人们暂时退出社会舞台,缓解心理压力,起到一个“安全阀”的作用. 也就是说游戏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载体.                 
        其次,它能给人提供成就感.成就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越来越难以获得成就的体验.他们的成就感就需要通过各种各样别的办法来弥补。而杀人游戏,无论是逃避惩罚,诬陷成功,还是辩解生效,抓住元凶,都能给人提供即时的成就感,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补偿. 有游戏的参与者这样兴奋地说道:“玩杀人游戏真上瘾,特别是游戏中辩解的过程最激动人心,我们曾经有过一局争论了4个小时的经历。当你花费口舌成功说服他人取得最终胜利时,那种成就感特别令人兴奋。”另外,人性中还有一种原始的东西———征服欲,这种欲望在现代社会经常被各种各样的外因压抑,只能通过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释放,深藏在心底的窥视他人和破坏正常生活秩序的欲望借此得到正当化。 
        第三,它能给人带来紧张与不确定带来了刺激与快感。每个进入游戏世界的人,都象是运动场上听到发令枪后起跑的运动员,笼罩在紧张的竞赛气氛中,获胜的欲望是强大的驱动力。前方的一切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每一步都可能会导致成功或是失败。这种紧张和不确定的感觉对游戏者是一种刺激,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玩杀人游戏的过程中,那种被杀、被怀疑和相互猜测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感到特别刺激。当“法官”宣布有人“被杀”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感觉这个“被杀”人是不是自己?闭眼的时候有没有过什么异常的感觉? 游戏的魅力在于它本身包含了很多东西,猜测、期待、想像、分析、判断、观察、侦破与反侦破……游戏的过程几乎综合了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在杀人游戏的过程中,玩家需要根据不同角色或自我辩白或诬陷他人,它让人们有机会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扮演“杀手”,过上一把坏人的瘾。 所以杀人游戏者追求游戏的快感和刺激程度往往容易沉迷其中.
        此外,杀人游戏的风靡也和目前的社会心理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杀人游戏”只是真实模拟现实社会中正当竞争被淘汰的一个过程,游戏中的伪装和狡辩,相当于竞争过程中采取的种种策略,这种游戏的风靡是当代青年面对各种竞争压力内心不安全感的表现。现代年轻人正承受比以往更高强度更多竞争的工作压力 .“杀人游戏”提供了一个脱离现实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人暂时退出社会舞台,但又可象在社会舞台那样去展开攻击,学习判断,辩解,结盟,自我保护,实施反击等社会生存的策略.
        按照佛罗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攻击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杀人游戏”把这种攻击本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该虚拟游戏以杀人为动机,容易让人产生暴力、残忍倾向。在追寻“凶手”的过程中,每次都必须有一个人“被杀”,所以大家都互相欺骗,想尽办法置对方于死地。这种游戏无意中在引导玩家为保护自己而蒙骗他人.“杀人游戏”将最严重的犯罪当成游戏,违背了中国的伦理道德,经常玩该游戏会上瘾,对于“杀人”的敏感度不断降低,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将会做出“杀人”的犯罪行为。在游戏中,人们逐渐形成的欺骗、说谎、作弊心态,将会给现实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杀人游戏也折射出现实世界人们社会交往机会的匮乏和质量的平庸.中国人的社交半径较小,人际交往呈现出显著的“熟人社交”特点,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近90%的人表示对亲戚感觉比较或非常亲近,同学圈和同事圈次之,对社交圈的心理依赖度最低。与亲戚圈相比,其他两个功能圈的社会职能相对较弱。中国居民平均每人参加的社交活动仅有1种,而且社交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其中最受青睐的莫过于“撮饭”。
        所以杀人游戏的流行或许反映了一种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危机。我们看到的现代的年轻人,从事的是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的工作,每个人都是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小小的节点,大家其实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一旦完成就与成果分离,同时也很难了解周围的同事在做什么又还要和他们竞争,自己的状态就是孤立且重复地工作着。因此杀人游戏的吸引力在于它满足了人们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比如游戏中判断“杀手”的过程,需要玩家去判断、了解别人怎么想。这本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它是人与人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需求。满足这个需求的正常途径其实是应该通过人际沟通,以“你好,我也好”角度处理人际关系来获得,这种模式有助于形成安全、稳定的人际关系,它是一个人取得社会支持、克服孤独感的基础。但人们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没有这样的机会,或者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只好借助杀人游戏来满足了解他人,表达自己,与人沟通,与人接触的心理需求,但通过这样的游戏去了解别人的片面的和不确定的,因此在游戏结束后,每个人仍都是孤独的,就想着尽快再玩游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