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别只会用负性刺激来解决问题(转)

14年前 [03-04 22:48 周四]

                                                                      肖峰

  以前有段时间,儿子的作业一下子多了许多,每天都要做的很晚。我一问缘由才知道,老师施行了一项新规,凡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的错,一律罚做20遍。你不是爱出错吗?我就罚得你不敢再出错。
        如果孩子是因为粗心出的错,那么加罚几遍也不是不可以,让孩子受点苦,变得认真些。但加罚的太多,孩子在进行着大量重复性的劳动,能不产生极其的厌烦“事实上,我发现孩子在加罚的作业后面的部分中,又开始不断地出错。于是就进了“出错——被罚——出错”的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是因为不会而出的错,那么加罚的教育措施就更显荒唐。不会的时候,应该回到最基本的原理上,让孩子明白领悟才对。否则,再没弄明白的情况下,做多少遍,都是在重复错误,继续糊涂,除了耗费时间,增添烦恼,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比如,我发现孩子在某类题目如钟表时间的题上总出错,仔细一问,发现孩子在此问题上完全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于是我专门给他讲了一遍,又有针对性地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变式练了练,情况马上好转。
        孩子正处在成长的阶段,身体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生活经验的成长,知识的成长。而成长就是面临和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所以孩子出些错是非常自然正常的。但我们一些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心态不好,因此采取了错误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情绪不佳时就爱采取消极的手段。另外,不少教育工作者由于手中积极的手段匮乏,因而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只会用简单直接的手段如惩罚来加以解决。
        我爱人是位小学老师,同时也是位母亲。在她身上,我常会发现我们不少老师的思维。比如她想让孩子做某件事,而这事孩子估计又不太愿意(比如跟她上教堂),此时她就会对孩子这样说:“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做篇子,另一个是和我去教堂。”很显然,她是以前一个选择做衬托,意在让孩子不得不选择后一个选择。”但这种做法有两种意味:一是把学习视为让人烦的工作,二是利用的不是人的喜爱而是厌恶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驱动力,成了俗话说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我们现在的成人,几乎都爱用痛苦做驱力,让孩子来学习,来成长。比如说自己多么辛苦多么心酸以让孩子负疚,如果不学习未来会扫大街没饭吃,不努力别人都比你跑的快你将被熊吃掉,学习不好谁都看不起你还有什么脸活着?手段变来变去,但实质都是这样,都是伤人心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悖论:我们极力利用痛苦想让孩子学习,就是说要让孩子害怕痛苦逃离痛苦而不得不学,但同时我们又把学习弄成了痛苦。你说我们的孩子是学还是不学?真难啊!
        前些天我们中心的一个学员发了个帖子,说她老爸跟她说,瞧你的某某同学都当上什么什么长了,你却混的这么惨!我们的学员听到此话当然很伤心。 对此我想的是:到这么大了,父亲还用这种方式来伤女儿的心,由此可见,这位做父亲的,以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是不是正是当年对孩子伤心的话说的太多了,才造成孩子今天的“混的这么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