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在他成才的道路上,引导他选择志向,使他步入正道的是他的父亲。伽利略的父亲凡山佐自己很擅长数学。但是,在那个时候的意大利,人们并不了解数学的用处,连大学里都没有专职的数学教授。凡山佐又是一个琵琶演奏员和作曲家。但是他也没法靠音乐谋生,他只能开一个他不愿意开的小铺子。在这种情况下,凡山佐当然不愿意儿子学音乐,也不愿意儿子学数学。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医生。伽利略的名字伽利里奥,就是为了几年他们的祖先,一位著名的医生而起的。为了让伽利略进大学作好准备,凡山佐把孩子送到一个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伽利略在学校里受到宗教感情的激动,决定要当一个修道士,把一生都献给宗教。凡山佐不同意伽利略的这个错误决定。他知道,这个孩子从小对什么事情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人是不会长期甘愿接受宗教束缚的。而且,修道院中枯燥、令人窒息的生活,也不是伽利略这样的人能够忍受得了的。经过凡山佐的耐心劝说,伽利略接受了父亲的忠告,改变了想当修道士的念头,进比萨大学当了医科学生。虽然他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好医生,可是他毕竟摆脱了当一个修道士的命运。而且,正是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数学家,开始观察和研究了一些物理现象,走上了科学研究的征途。
伽利略成才的经历告诉我们,年轻人常常容易受一时的感情冲动,难于作出理智的判断。在这种时候,长辈的生活经验,往往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尽管伽利略从小就有对任何事情都喜欢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尽管伽利略具有一个物理学家的超常天资,尽管伽利略有一般人没有的毅力,但是如果不是他父亲的正确指点,如果没有接受父亲忠言逆耳的劝告,伽利略决然不会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凡山佐的决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根据,这就是他对儿子长处和短处的了解;他对宗教和修道士生活的了解;他对科学的了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伽利略的父亲从一开始就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摆出利弊、提出忠告,让伽利略自己选择。在关键时刻,父母的对儿女志向选择的指导,既是对后代负责,也是对社会尽责。
如何当好孩子的领航人呢?首先,父母要了解和尊重孩子,对孩子的启发、引导,但不能替代孩子立志。现在的许多父母热衷于替孩子设计未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孩子明明对绘画有兴趣,父母非让他学写作;孩子喜欢文科,父母非让他在选专业时报理科……结果孩子没有来自自身的学习动力,处于只是为了满足父母要求的被动状态,很难学有所成。孩子的自我意识在理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引导孩子立志,就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找出自身素质优势和兴趣所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共同的成长规律,但孩子每个孩子又都有自身的特点、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作出适合自己的志向选择。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兴趣爱好是不固定的,对未来的抱负也是变化多端。父母还要因势利导,积极为孩子创造发展兴趣爱好和强化适合孩子志向的条件。当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有了执着的追求,明确了自己的努力目标,就会心甘情愿地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去奋斗。即使中途发生变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而家长则不必对孩子限制过多、处处操心、事事为孩子做决定。
教育引导孩子立志,父母自身的思想和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父母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是难以使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的。有的父母从眼前利益出发,把能赚钱作为奋斗的目标和有本事的标准,公开向孩子灌输“金钱万能”的思想,甚至甘心情愿让孩子弃学经商。也有的父母工作单位不景气,下岗失业后心甘情愿拿“低保”,成天抱怨社会不公,而不去寻求新的就业途径,“混一天算一天”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不可避免地使孩子受到负面影响。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潜移默化之中打下了这样的思想烙印,很难确立高远的志向,在成才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应当对自己的消极的言行有所收敛,把自己的眼光放得远一些。当然,孩子引导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并非都是长大“当科学家”、做名人,要让孩子懂得,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农民、服务员,也可以像徐虎、李素丽那样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令人敬佩的成绩。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
帮助教育孩子立志,父母还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作出自己的努力。人生没有目标不行,但是目标定得太高孩子难以做到也不行。立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孩子要有远大理想,更需要有近期目标,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志向分解成具体的阶段目标,明确当下自己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让孩子在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这就需要父母把握好目标的“度”,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这就是适度。如果目标定得太低,或者没有目标盲目发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所定的目标孩子怎么做也做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极行为。
父母们都有培养孩子成才的良好愿望,为孩子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父母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作出具体的指导。但有一点是可以做到,这就是给孩子以精神的力量和发展的空间,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引导孩子自我立志、自我规划。孩子一旦有了自身的内在动力,便可实现理想的升华,成才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