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老师眼中的当代大学生,真实而无奈。
我在一所“二本”大学任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比较有发言权;“二本”是中国数量最多的大学,其学生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当代大学生现状(重点大学、一本大学的学生不在我所述之列)。我是70后(90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目前任教的大学生基本出生在1990年左右,除了极少数比较优秀的学生外,根据我长久以来的接触、观察和了解,基本情况如下:
部分当代大学生缺乏信仰(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缺乏信仰。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情,不关心时局,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挣钱,多挣钱。一次在课堂上讨论人生理想,绝大多数学生的理想是--毕业找个好工作,早日挣钱买房。
部分当代大学生思想单一(图片来源:资料图)
二、思想单一。
现在的大学生比60后、70后、甚至80后的大学生思想“单纯”多了。举个真实的例子:一次选修课的讨论(纯属活跃课堂气氛,自娱自乐),要求学生互相诉说各自的优点,大家谈笑风生,可是,在如此一个非正式、不涉及任何政治功利色彩的氛围下,一个学生神色庄重地起立、充满感情地评价另一同学:“他的优点是党性很强!在平时的交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党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对此不作任何评价,只想说,在我以前经历、目睹的大学生活里,从来没有听到用“党性强”来评价自己的同学。都知道现在高校里最不好上的课就是思想政治课,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难免有时控制不住,温和地在课堂发几句教材上没有的“杂音”,但就我所在的大学,已经不止一次有学生向上举报思想政治课老师思想不端正、偏激消极等。
部分当代大学生目光短浅(图片来源:资料图)
三、目光短浅。
一些大学生因为蝇头小利就可以荒废学业,一个月两、三百元的报酬都可以让一些学生旷课兼职、考试作弊。大学本应是博览群书、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大好时机,而一些学生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怎么吃好点、玩好点、零花钱多点。
中国文人自古推崇“君子轻言利”,何况还是在校学生?又一个真实的例子:大学里有一些私人开的小食店,老板人手不够,就聘用了两个大一的学生,没有报酬,仅仅是管两顿饭。我经常去这家小食店吃饭,无论任何时间去,都能看到这两个大学生在小食店守侯,一有顾客便热情招呼吆喝,俨然标准的店小二。我看他们的穿着打扮一点都不像贫困家庭的学生(一个染烫了头发,一个穿着羊毛大衣,都配有mp3),好奇他们为什么到这里?他们回答,这里管饭;我又问,这样不耽搁上课吗?他们淡淡一笑,没有回答。一次,我去吃午饭,恰好看到这两个大学生正在吃免费的午餐--一碗砂锅米线,一碗蛋炒饭,吃得那个馋样,狼吞虎咽,仿佛八辈子没有吃过饭一样。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鄙视和担忧--还是刚进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为了吃两顿饭,就可以把大好的求学光阴廉价出卖,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还有什么不能廉价出卖?
部分当代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图片来源:资料图)
四、知识面狭窄。
不知是否由于连年扩招的结果,如今的大学生素质每况逾下,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只相当于90年代的高中生,这样的看法确有道理。这些学生(尤其来自农村的学生)除了应试教育的那点知识以外,对于其他知识、对于社会的了解几近于零,除了应付考试看看教科书,他们不看报纸、甚至不上网(并非所有学生都有钱买电脑,也并非所有宿舍都能上网),即使上网也大多打游戏、看影视片、听音乐。作为老师,很多时候想在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可列举的很多人和事,这些学生竟然闻所未闻,一个个傻呼呼的望着你,让教师顿时失去教学互动的兴趣。
部分当代大学生浅薄幼稚(图片来源:资料图)
五、浅薄幼稚。
现在的大学生“半罐水响叮当”特别多,“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却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将来自己什么都行。懂不懂都在课堂乱接嘴,言行思维幼稚得很。尤其是一些近年来为扩招而临时增办的“赶水”专业,敢肯定毕业时大多数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而这些学生还眼高手低,对于前途盲目乐观。还有,我很困惑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上什么课,都喜欢听老师举例子、吹壳子(吹牛)、讲笑话,稍微讲一些理论知识和严肃问题,他们就觉得枯燥,不想听、不想进一步思考了,这些学生上课也想轻松休闲。所以,有个老师无奈地总结--一堂课,让学生每隔10分钟就大笑一次,则说明老师的课上得好,受学生欢迎!课外书籍以通俗言情小说和前卫的网络小说为主,和80年代、90年代大学生有明显差距。记得我上大学时,同样是二本大学,但大一期间我们班就有同学阅读《西方哲学史》、《卢梭传》、《诗经》等大部头。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图片来源:资料图)
面对扩招后的大学生现状,很多老师缺乏上课的热情和激情,仅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教育产业化下的服务而已。曾经的我怀着为人师表的一腔热情,希望自己的教学内容能影响、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新人,而在教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后,我的热情日渐下降,上课的兴趣年年减少。能少与学生接触就尽量不接触--几乎是所有专职任课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常有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问老师的联系方式,我的同事们都这样处理:留个qq号码,但那个号码是从来也不会登陆的。大学生们,不是老师不愿意与你们课后交流,而是我们彼此缺少交流的语言和思维,且大学老师也要面临科研、职称、买房等压力,下了课哪还有时间和心思与学生空谈?!
真实的现状多么让人无奈,无比怀念上个世纪的大学校园,“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大学生“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师生为了追求真理,交流频繁、互动热烈--这样的情景什么时候再出现呢?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5/17/1525930_5.shtml
肖庆兰搜集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