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学校中出现的“隔离墙”,让制度性的不平等暴露得淋漓尽致。户籍围墙、各种有形无形的围墙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只是短暂的一阵子,但具体到个体,就可能影响无数人一生的命运
在几年前,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还是个大问题,各地的打工子弟学校,曾引起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来自这些学校的孩子,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朗诵诗歌,成为那一年最催人泪下的节目。如今,这方面的报道明显少了,问题也似乎得到了缓解。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相继被撤并,公立学校也被要求接纳农民工子女。北京市日前还废除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外地户籍学生也可享受免费就近入学的同等待遇。
这是教育公平的进步,同时也跟城市义务教育的现状有关。据统计,在北京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外地户籍适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数,这个庞大人群的教育需求,任何城市都不能不管不顾。再者,公办中小学也完全有能力接纳非户籍人口,如果没有这些生源,一些非名校的公办学校,还可能面临“吃不饱”。
但是,这还不是完整的公平。因为,一旦公平推进到深水区,涉及核心利益的时候,立刻阻力重重。目前,虽然外地学生也可以免费入学,但是外地户籍孩子不能就地参加升学考试,尤其是高考。因为户籍不同,考上大学的机会立刻变得天差地别,很多人刚获得的公平感,也变成了挫败感。
在上海宝山区某公立中学,这种不公平被推向了极致:虽然按要求接收了外地户籍学生,学生同处一个学校,却处处被刻意隔离。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被分隔在东西两区,动如参商,老死不相往来,互相来往要受到处分;两部分学生的校服颜色不同、教学设施不同,作息时间不同,奖学金也不会发给外地孩子。本地学生还被告知,外地孩子学习差,喜欢抢钱,跟他们交往只会把自己带坏。(6月7日《南方都市报》)
看到这个新闻,我最想知道的是,身处其中的孩子,到底怎么想。一般来说,孩子都是单纯的,天然地亲近同龄人,并没有阶层歧视的观念,但学校却有意筑起一道道有形无形的墙。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将来怎样在一个城市和谐共处,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学校这样做,可能也是迎合了一些家长的心思。人往往有一种“登上脚踏板,立刻就变脸”的挤公交心态,一旦发现自己跻身既得利益群体,就会变成该体系的自觉维护者,再不考虑这种隔离是否公平,是否合理。报道称,北京废除旧的学籍管理办法,被解读为外地户籍的孩子也可以参加派位、推优,跟京籍学生竞争优质教育资源。虽然这些权利还停留在纸面上,已经有很多家长心神不宁,深表担忧,对改革的抱怨、对外地孩子的反感溢于言表。
当然,也不能全怪这些家长自私、学校短视。他们会认为,反正这些外地孩子也要回老家参加高考,虽然同在一个学校,但他们学习的内容不同,步调也不一致。有些外地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能心思也不在学习上,很可能会影响本地孩子的成绩,拉低学校的升学率。而所有这些,都和现行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有关。
同一个学校中出现的“隔离墙”,让制度性的不平等暴露得淋漓尽致,也再次提醒户籍改革、高考平权不能再久拖不决。户籍围墙、各种有形无形的围墙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只是短暂的一阵子,但具体到个体,就可能影响无数人一生的命运。(丁永勋)
编辑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sp/news/2010/06-12/2341541.shtml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