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城里让我陌生又害怕

14年前 [07-27 07:35 周二]
2010年07月26日 09:24 来源:人民日报

  每年暑假,总有“小候鸟”,提着行囊,从这个村到那座城,为了和爸妈短暂相聚,看看城里的月光;每年暑假,也总有“忙学生”,背着书包,从这个班到那所校,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和他们,乡下娃和城里娃,奔波在同样炎热的夏日里,怀揣着不同的梦想,负担着不同的期望。他们忙碌吗?他们快乐吗?他们,过得好吗?

  今天起本版推出“他们的暑假”系列报道,将关切的目光投向“小候鸟”、“小眼镜”、“小书包”,看一看他们在这个异常酷热的暑假里的真实生活,议一议暑假究竟对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一篇,我们要讲述的是四个孩子的暑假故事。

  “城里让我陌生又害怕”

 

  金钰,9岁,江西南昌石岗镇刘家村

  小金钰来北京整整一周了,却吵着要妈妈买票回老家。两个弟弟在北京与父母生活,而她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9岁了,她第一次来到北京,来到父母和弟弟居住的地方——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这之前,她与父母、弟弟已经两年没有见面了。她说,城里的生活让她觉得陌生而有些害怕。

  “这孩子,在老家可活泼开朗了,不是现在这样。”妈妈说,小金钰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在这里,怕自己的“江西普通话”被嘲笑。

  刚到北京,她对新生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从北京西站下火车到皮村,竟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汽车,才到了爸爸妈妈在北京的家。她在公交车上吐了好几次。

  在皮村住了一个星期,她只跟小朋友玩,在家也只是和弟弟看电视,或者玩爸爸手机上的游戏。她经常想念把自己带大的爷爷奶奶,想念村子里一起玩耍的好朋友。

  没能把女儿带在身边,妈妈心里对小金钰十分愧疚,由于经济不宽裕,她和丈夫很少往老家打电话,“省一点电话费吧!”这次把女儿接到北京来,父母希望能给她多一点关心。看着女儿不快乐,妈妈又心疼又无奈。

  刚来的第二天,妈妈带小金钰上街买了两套新衣服,后来小金钰觉得花了很多钱,便悄悄地退回去了一套衣服,把找回的钱还给妈妈。

  9月份就要上四年级的小金钰,从来没想过到北京来读书,她怯怯地说,怕成绩不好,“再说,太贵了,老家好一些。”

  “真希望能住在北京”

  彭博,13岁,湖北孝感大悟县

  彭博的父母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开早点铺,一家人挤在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6月底,13岁的大儿子彭博来北京后,只能打地铺了。现在,彭博每天早上4时起床干活,捏糖糕、扫地、刷碗……忙到早上10时。

  “比在老家累多了。”暑假在老家,彭博可以8、9点起床,整天和小伙伴们钓鱼、玩耍。尽管如此,彭博对在北京过暑假还是充满期待,“能和爸爸妈妈弟弟在一起啊。”

  兄弟俩一个在北京念书,一个在老家上学,跟其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父母一样,这是无奈之举。“北京的公立学校一般不接受中途转学的学生,民办学校的学费又比较贵,我们只能承担一个孩子的费用。”妈妈眼里满是歉疚。

  细心的妈妈已经发现,长期分开让彭博与家人的感情出现了些微变化——爱挑弟弟的刺了,和父母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眼神里总流露出害怕和不安。“来北京半个多月了,他和爸爸说过的话不超过十句。”妈妈有点担心。

  尽管每年夏天都在北京度过,可是彭博还没有见过天安门,“爸爸妈妈开店太忙,没有时间带我出去玩。”

  生活在城市边缘,彭博几乎感受不到城市的气息,唯一让他觉得生活在北京的信号便是每天从村子上方呼啸而过的飞机。皮村离首都国际机场很近,每隔一会儿,一架飞机便会从头顶飞过。村民们早已习惯了飞机的轰鸣声,彭博心里却依然保存着一份新奇,他常常感叹:“真希望我能住在北京,那样每天都可以看到飞机了。”

  “放暑假比上学还累”

  王茜,7岁,河南郑州淮河路小学二年级

  “放暑假比上学还累”——暑假来了,小学生王茜反而更加忙碌。

  每天上午,除了完成暑假作业,王茜还要“对付”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练字、30分钟阅读、背唐诗和数学口算题。到了下午,她就奔波在兴趣班之间,周一、周三、周五学英语,周二、周四学跳舞,周六学画画,周日学钢琴。

 

  她一直想参加夏令营,但总被父母拒绝,她到现在还觉着委屈。不愿意宅在家里的她便选择了培训班:“暑假在家里挺没有意思的,所以想学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可是,被培训班“充实”着的暑假并不轻松:“培训班下课时间都比较晚,一般要到6点半,回到家都累趴下了。”上学就有意思多了,不仅放学时间早,而且能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

  还在幼儿园的时候,王茜就学过钢琴,但后来学习任务重,就放弃了。暑假开始,王茜主动跟妈妈说想要重新学习钢琴。妈妈见女儿坚决,便答应了,“其实我并不希望孩子的暑假都在培训和学习中度过,这样太辛苦。可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当然也想在尊重孩子的兴趣下,尽可能让她多学点东西。”妈妈也心疼孩子。

  在外人眼中,懂事的王茜像个小大人:“辛苦是最快乐的事,小时候辛苦一点,长大就会幸福。”谈起自己在培训班中一点一滴的进步,她特别开心。7月底,她将和舞蹈班里的小朋友一块儿在郑州市演出,最近一直在刻苦练习芭蕾舞。“用脚尖立起来跳的时候,脚趾头可疼了。”她一边说一边揉着自己的脚,“但是一想到演出时可以穿美丽的天鹅裙,就不觉得痛了。”

  “我都快烦死了”

  张欣怡,13岁,湖北随州实验中学七年级

  “每天上培训班,我都快烦死了。”提到“培训班”,张欣怡提高了声调,一连说了好几次“烦”。

  从小学开始,欣怡几乎每个暑假都“泡”在培训班:英语、数学、作文……“只要是跟学习有关的培训班,我都上过。”今年是她上中学的第一个暑假,再一次,她被培训班“围攻”了。

  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不理想,妈妈自作主张帮她报了数学培训班,暑假一开始就得上,结束之后还有英语班,直到开学前一天。“我们是不想让孩子比其他人落后,大家都在学,我们不学,就在起跑线上输给人家了。”欣怡的妈妈也挺无奈。

  暑假变成了“第三学期”,欣怡很是厌恶:“数学培训班的内容单一枯燥,天天都是做题、讲题,我现在看到数学题就心烦,越来越没有兴趣。”

  和欣怡有类似“遭遇”的学生不在少数。她所在的班级61个同学,只有10个没参加过补课:一些是成绩特别好,假期就参加夏令营开阔眼界;另一些是成绩特别差,家长认为再怎么补也没法提高,干脆就让孩子在家写作业。

  下午不上培训班时,“学习”依然是欣怡的关键词,她得按照学习计划,复习或预习课本知识。尽管是独自在家,她也不敢偷懒,因为爸爸妈妈会不定期地抽查情况,“如果不合格,不仅要挨批评,连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会被剥夺。”

  有一次,欣怡学习了两个小时后,正准备看看电视放松放松,爸爸就回来了,又免不了一顿教训。欣怡一肚子的委屈:“我之前都学习那么长时间了。”

  除了团圆还有什么(短评)

  皮村,这个规模达数千人的村落,外来务工人员占到了80%。每年的这个时候,皮村都会迎来一批“小候鸟”。纵使炎夏酷暑,也挡不住“小候鸟”迁徙的脚步,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暑假不仅仅意味着出游、玩乐,更承载了团聚的亲情。

  可惜的是,憧憬中的家人团聚和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却在现实中渐渐褪色。许久未见的父母,即使近在眼前,也多是忙忙碌碌的背影;城市的新奇,似乎仍定格在电视机和大人们的讲述中。除了电视机,谁才是“小候鸟”最渴望的玩伴?城市能否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情关怀?

  不妨设想:在“小候鸟”的聚集地设立夏令营,带着孩子们在城市里到处走走、看看;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公园,城市公共文化资源也向“小候鸟”敞开大门,消除城乡文化的隔膜;打工子弟学校,开展“小候鸟”与在校学生的交流活动,借助同龄人的辅助,褪去“小候鸟”的胆怯……  

  别让“小候鸟”的暑期生活,除了团圆,什么也没剩下。

  放了假放不下书包(短评)

  暑期奔忙在各种辅导班之间,这已经成为城里娃不得不忍受的成长之“痛”。

  谁抢走了孩子们的暑假?  

  家长有苦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道道门槛,没有过硬的考试成绩,凭什么来闯关?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下,哪个家长能有足够时间陪伴孩子度过一个丰富的暑假?倒不如交给各种辅导机构,不仅省去了安全等方面的顾虑,还能为学业竞争加码。 

  教育部门似也无奈: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但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减负令”有令难行。根子在哪儿?考试竞争的水涨船高,谁敢懈怠、“荒废”第三学期这个补赶学业的大好机会?如果只注重“堵”,而不着力于“疏”,素质教育终还是会迫于各种现实压力让位于“第三学期”。

  还假期于孩子们,将选择权交给孩子们,不仅仅在于个别家长的开明和魄力,更依赖于整个教育环境的改善。放下书包,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10/07-26/2424453.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