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需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
1、自觉预习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如果没有预习,上课时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学习会显得被动,时间长了,孩子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习还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预习,发现疑问,以便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效果会更好。所以,每天晚上,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第二天上课要学习的内容。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地捕捉到知识点;注意的集中性,可使知识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独立作业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4.课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5、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好处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使知识简约化,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既好记又好用。
6、劳逸结合的习惯
曾有人这样说:“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学。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演算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劳时,就画一些画来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为了保证孩子的劳逸结合,就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定时定量。
所谓定时,就是对于哪些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不需要别人提醒。譬如听英语广播,到了时间,自己就准时打开收音机;什么时间该写日记了,自己就自觉打开日记本。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譬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5个,雷打不动,即使走亲戚、会朋友、节假日也从不间断。这些习惯养成,在开始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也要强制,一般一个月后,习惯就形成了。对于有些孩子,家长还要经常督促,以防出现反复。
7、翻查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习惯
比如,一遇到生字词就翻查字词典;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翻查专业词典;遇到生疏的历史典故就翻查历史典籍;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查地图或地图册。一个勤翻字典的人,肯定少写错别字。
8、“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要看书,先找笔。看书时一边看一边圈点勾画,标号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或随手批注。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青少年的读书不能像有些老年人的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青少年读书是为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所以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所收获。每一本书读完后,再从头翻一遍,把标号的重点部分再读一遍,把精彩部分摘抄下来。如有突出的感想、体会,还可以写出读书笔记。到此,一本书才算看完了。书看完之后,还要善于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复述书中的内容。每复述一次,就是一次复习。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会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9.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10、活学活用的习惯
首先要经常把书中的知识、书中的道理、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巩固;其次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的知识只有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活学活用不仅可以促使孩子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的精髓,还能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坚持不懈地主动求知,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1、朗读背诵的习惯
对一些优美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最好用大声朗读的方法。每天早读都要坚持,朗读要如入无人之境,排除干扰。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时间可以读很多好文章。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情感,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歌尤其要读出声。读出声,有助于记忆和背诵。
中学时代,是背书的最好时期。中学生如果能背诵几百篇优秀的文章、段落,等于为你一生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它会为你以后一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供帮助。背书时,不要不理解就背,不要一句一句多次重复地读,要分层背诵。一段一段解决。
12、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要使自己手中的笔随心所欲,就得天天练笔,练笔最好的方法就是天天记日记。通过写日记,可以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以使孩子尽情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
记日记形式不拘,长短不限,可记叙,可描写,可抒情。一般来说,记日记起初多记事,之后到发表议论、抒发感情。起初可能觉得无啥可写,你可以让孩子慢慢观察,先写本班同学,然后写动物、植物,写家中摆设,写读后感,写多了就慢慢会写了。为了提高孩子写日记的兴趣,你可以让孩子不断变换日记的内容和形式。如插图日记、摘抄日记、想象日记、仿写日记、采访日记等。
孩子起初写日记像挤牙膏一样,坚持几年以后,写日记就像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才是文字的精灵,是丰富的情感,是思想的火花。
孩子最初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纠正他的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小毛病,因为这种过多的指责容易使他挫伤他的积极性。
写,是整理思想的过程。思想不加整理,如一团乱麻,如商店中胡乱摆放的一堆货物,需要时可能找不到。如果经常整理知识,整理思想,知识就有了系统,有了纲目,思想就有了体系。人也就成了有思想的人。
13、养成摘抄和整理知识的习惯
读书时如遇到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应立即摘抄下来,并注明出处。刚开始摘抄时往往不分类,时间长了,自己就想动手给它分类了。分类就是整理知识的过程,你记的东西,经过自己几次归类整理,这些知识就属于自己的了,每整理一次,印象就加深一次。平常课堂上零零星星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定期整理,这些知识就像堆在仓库里的货物,杂乱无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就像把仓库里的货物分类摆上货架,急用时就如探囊取物一样方便。
14、养成主动说、大胆说的习惯
不少中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却不善言谈,这样不好,不善言谈的人往往是越发展越不善言谈,以致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
我们要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一次复习,这并不亏本。要把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感受和心得与家长、同学、老师交流,要主动参与一些发言、辩论、演讲。这样你会觉得自己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敢说,越说越自信。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赢得威信;善于表达的人,容易摆脱烦恼;善于表达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表达的人不容易被埋没。所以,多说,不仅对于学习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你一生的事业都是需要的。
15.勤于自学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读硕士、博士,学习的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因为会自学的学生就是有学习潜能的学生。
16.留心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17.交流讨论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http://www.wangjinzhan.com/show/9490.html
肖庆兰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