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妈妈跟我讨论这一类问题:
“我女儿跟小朋友一起玩,被对方打了,只会哭,很怕她不懂得保护自己,我是不是该教她还手呢?”
“我儿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动不动就打别人,搞的人家邻居都不敢和我家的玩了,真尴尬啊,怎么教才能让他不打人呢?”
……
关于孩子打人的问题:
我想首先的基础仍然是:要充分理解孩子。
清楚了解,孩子打人的行为背后,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是认为自己被侵犯到了,生气?
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反抗?
还是仅仅出于测试自己的力量,尝试?
……
孩子不会毫无理由地去做出任何一个行为,包括打人。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行动永远比他们的语言反应来的要迅速,这是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所致。
他们并不是天生懂得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个部分是需要父母来引导和练习的。
小孩子有情绪时,最自然最直接的反应方式通常都是做出一个具体动作,例如打人,例如哭泣,
而不是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他们的词汇往往还没有积累到那个程度。
对于情绪的表达方式,是成人可以引导孩子的部分,
父母可以让孩子懂得:
有情绪,没关系,有情绪,也可以表达,
但是,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打”的,我们也可以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给对方知道的。
比如逐渐引导孩子学习说:我现在很生气。我很难过。我很失望……
这些情绪都是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而在这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引导孩子面对和认识自身的情绪,
同时客观、真实地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这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某种心理与情绪在支配着。
我想首先,家长需要转变的观念是:孩子有情绪是可以的,愤怒当然也是可以的。
情绪没有好坏对错,存在即合理,人可以有情绪,这是无可厚非的存在事实。
所以,情绪,需要无条件地被接纳。
不能够接受的,是孩子打人的行为部分,这两者得明确区分开来。
具体到打人的行为,首先是要预防,拦住孩子打出去的手;
孩子打人后,父母可以蹲下来,拉住孩子的双臂,正视他的眼睛,用严肃、低沉、缓慢、坚定的语气说:
“妈妈不喜欢你打人,我刚才被你打疼了,我要你跟我说对不起。”(*注)
重点是要观察到是孩子真的认识到错了,而不是敷衍或者讨好的一句对不起,
孩子能够认识到行为错误,绝对比一句对不起更加重要,因此,不需要一定强迫孩子说出来。
孩子打人,也说明孩子有情绪,需要同理下孩子的部分,
父母可以问他:“你生气了是吗?你刚刚打我是想告诉我你很生气吗?”……
和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可以做出引导:
“妈妈了解你生气了,不过我们可以不用打的,我们也可以用说的。下次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妈妈:我很生气!这样妈妈才会更明白你……”
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往往在同时陷入情绪中,愤怒、焦急、羞愧……
这时如果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部分,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平静下自己,再来面对孩子。
这里需要分清楚的是,那情绪是自己针对孩子的人,还是对孩子的行为?
那情绪,是自己对孩子的不接纳,还是对自己管教失控的不接纳?
这两个部分,也同样需要清晰地区分开来,
而这个部分,就是父母的功课所在了。
孩子做出一个行为时,势必有他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
我想做父母的,需要去多给点耐心和细心去了解下孩子的这个深层的部分更多一些。
关系之间,有了耐心接纳,有了细心了解,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沟通解决的了。
关于孩子被打的问题:
自己心爱的孩子被别人打了,疼了,伤了,哭了,做父母的心疼,是很自然的事情。
身边的很多父母都说到过这点:很希望能够教会自己的孩子懂得自我保护。
就像我们家的阿婆会对我儿子这样说:
“别人打你的话,你一定要还手!别人不来打你,你也不要去打别人哦。”
这个界限,是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大约就是老话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但是,“抢回来”和“打回去”我都不太赞同。
因为小孩子,尤其是三岁前的宝宝,还没有太多逻辑性的分辨能力。对于幼儿的思维程度来说,未必能够清晰,那个“犯”与“不犯”的区别点在哪里。
通常是家长“教”他怎么做,他就有样学样,并且会将此潜移默化进自己的人生信念中。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教导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孩子不能够明白。
另外,家长在引导孩子“打回去”的时候,是否可以思考一下:
我们希望孩子将来如何面对冲突、并具备解决冲突的能力呢?
我觉得这种能力,肯定不是靠父母“教”出来的,
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具备内心的力量,能够自信、自爱、懂得自尊,
这些品质,是只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始终如一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的孩子,才会具有的,不是靠“教”就能够达到的。
我认为最有效的引导,是在事件发生的过程里,
和孩子当时的感受结合在一起,这引导才会取得效果。
如果是三岁以上或者更大的孩子,能够分的清楚先后,和因果,利害关系的,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回顾整个事件,清晰孩子的感受,给出适当的一些引导。
当孩子挨打了的时候,我想到的是:
同理,然后做语言引导,不会说话的也可以做语言引导。
孩子挨打了,首先他自己会很委屈,会比往常更加需要得到爱与支持,
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爱与支持。
当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告诉父母时,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理解与爱,
如果这时父母说:“别人打你,你也要打他呀!下次要记住!”
换位想想,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是什么感受?
他直觉感受上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我不够好”的信念是摧毁孩子自信独立的巨大包袱。
要如何能够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我的想法是:
首先,在实际事件中引导孩子。尤其是三岁前不听大道理的幼儿,他们要在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当中,才能够得到学习,因为三岁前,幼儿是靠感受来学习的。在事件之外,对孩子讲道理和方法,孩子多数是不能够区分和理解的。
其次,孩子能不能保护自己,关键在于孩子内心的力量是否强大,这力量,最根本的是来自于父母的爱和支持。拥有内在足够力量的孩子,不会害怕说“不”,不会害怕提出要求。
再者,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首先必须先明白什么是“界限”,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他的”,还需要了解什么是“尊重”,让孩子在经验中积累对“自我界限”和“互相尊重”的认识。孩子天生认为自己“理当享权”,世界都是我一个人。因此,这两个概念都需要通过成人的引导,孩子才能够明白。
孩子挨了打时,我会选择先安抚自己的孩子,同理下他。
比如问问他:“是疼了吗?是吓了一跳吗?很委屈是不是……想要妈妈抱抱你吗?……现在感觉好点儿了吗?”
对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问他感受的部分,诸如:“被**打了,你现在是什么感觉呢?……很难过是吗?生气是吗?……”
然后替他说出来需求的部分,做出语言上的示范,
例如,被小朋友抢了玩具,可以说:“哦,刚才哥哥想玩你的车子,你不愿意是吗?……那我们可以用嘴巴说出来的……我不同意你玩我的车子……我不喜欢你打我……”
对于对方打人的孩子,我们不需要去替别人来教育对错,这个是对方父母的教养责任。
但是,同样可以做出同理与引导。
比如问一问对方孩子说:
“你想玩弟弟的车子是吧?……
那你可以问问弟弟:给我玩一下车子好吗?如果弟弟同意了,你才可以玩……”
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适当引导打人的孩子道歉,但不强迫,认识到错误本身、承担错误的后果,比道歉的行为更加重要。
关于这个部分,玩别人玩具要引导孩子征得同意的部分,有妈妈问了我这样的后续问题:
不知道该如何往下应对的是:教小孩用语言表达后,对方还是拒绝,还如何安抚小孩
经过我的努力,孩子现在大部分时间会说了,给我玩一下好吗,....好吗.但对方通常都是回不行,不可以,或是不理
这种情况,我只有说:宝宝,**不想给你玩,我们去玩别的好吗?
感觉小孩有时很失落,但我不知道怎么样告诉她遭到拒绝更好的处理方法
对此,我个人觉得,被拒绝,也是一种必要的学习。
孩子被拒绝了,可能观察一下会发现,每个孩子反应很不一样,有的坚持要去抢,不达目的不罢休,有的孩子可能无所谓,转过身继续去玩其他的,有的孩子会很挫败失落,或者委屈地哭。
对此,具体应对方法,只能靠父母自己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
根源来说,我主张先同理孩子的感受,生气?失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这些,是令孩子具备足够内在力量的基石。
通常负面的结果可能会是,孩子的要求被拒绝了,同时没有得到支持,就容易觉得自己不够好,这个负面信念常常令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直到影响成年以后。
同理好了孩子,再来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其他的乐趣,了解这个不能玩,还可以玩其他的,得不到这个乐趣,可以去发现其他的乐趣,生活总是很多选择,生活也总是只有选择。
对孩子来说,这也正是个很好的人生学习,这样的一些价值观、人生观,也都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给孩子的。
我觉得只要同理地够深入,孩子得到的支持足够,孩子就会充满力量去面对各种状况。看到其他选择,学会有能力做其他选择,为自己负责,这,也才是孩子真正的独立自信。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96fad0100d696.html
(袁野收录)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