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社区性格

15年前 [03-11 18:55 周三]
社区性格是一个国家中某一特定的社会区域内聚居着的各种群体或绝大多数人所显示出的一种共同的、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倾向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社区性格具有非理智、无意识、不自觉、自发自动的性质,它表现为人们对待某种特定的事物的不假思索的、无缘无故的、习惯性的喜好或排斥,追求或反对。它无形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往往在没有经过外部提示或引导的情况下,自发地产生某种带有趋向性的态度或行为。对处于社会化初级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是其进入社会的首属群体,家庭中的人际交往是其社会交往的开端。在个体尚未作为社会化了的社会成员进入社会之前,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中的长辈,对其传导社区性格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其主要途径有三:
  一是暗示。借助于家庭生活的各种情境,对少年儿童产生暗示作用,使其人格日臻完善。从心理状态上讲,这种暗示作用是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忆占主导,主体在接受影响与塑造的过程中,无需过多的意志努力,因此产生的作用更加持久和牢固。
  二是感染。感染是人的一种同化反应形式,表现为个体对他人和特定情境自觉产生共鸣或欣赏的心理状态。比如众所公认的上海人的精明、天津人的实惠、东北人的豪爽等等,于有意无意之中通过家庭中的成年人言谈举止感染着孩子,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孩子的个体性格之中。
  三是认同。认同是承认两个以上个体并存的前提下,彼此间在若干方面的契合,是个体在心理上对于新信息的一种勿需多意志力的参与即可完成的认知方式。少年儿童之所以将家庭中的长辈身上所体现的社区性格加以认同,重要的一点就是亲情的参与。对少年儿童而言,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他们倾向于接纳或趋同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内化为自己人格结构中的特定部分。
  社区性格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取时代精神和特色,但它有自己形成的特定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等,其本身具有延续性的客观需要。社区性格在世代继替中得以延续,在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被嵌入个体性格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必然培养出一代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相反,如果社区人文环境恶劣,必然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受其毒害步入歧途。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