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为啥不管用
文/ 张功领(QQ760187335)
很多家长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也看了一些,专家的课也听了不少,但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对于怎样教育好孩子,还是迷茫困惑。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体会到在学习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困惑原因还是出自学习者。大多数家长都是在自己孩子出了问题时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开始学习的,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出现问题,如果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引起的,问题在家长,是家长缺少家教知识,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所以如果学习家庭教育的不是为了对付孩子,而不是应该自己,这就是方向性弄反了。
其次,孩子问题的出现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已经累积、潜伏了好长时间,在什么时候爆发只是个必然中的偶然。最近通过学习家庭排列方面的课程,更能深刻感觉到这一点。我们成人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大多都有早年家庭影响的影子。记得心理学家杨凤池在讲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从哪里错的还要从哪里改,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能缩短这个过程,但不会减少环节。还有,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要比培养新的难上好多倍。因此,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在教育上是注定要失败的。
另外,任何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来自实践中个案的总结,不是万能的定理公式,是不能套用的。如果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去套用学到的知识,则会感慨“知识失灵”。知识本来就是无用的,如果不能科学合理运用的话。
还用,孩子的改变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我们看不到并不一定是没有起变化。
怎样才能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管用呢?
第一,要把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作为学习的目的。
一位母亲对我说:我感谢我的孩子,在伴随他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孩子身上放大了我的问题,也提示了我很多正面问题和改善自己的方式,我在教育他,更是在教育自己。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这一点,我也有很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家庭教育之前,自我感觉懂得许多教育理论,但学习家庭教育后,反思以前的教育孩子的经历,感觉到很多的过错。人的智慧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感悟,而是反思。我们要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教育者对自己过错的反思态度会极大地影响被教育者。
我感觉,作为家长,如果能做到两点,教育孩子就不会烦恼。首先是做好自己,同时要尊重孩子。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做好自己,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懂得孩子成长规律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学习科学艺术的方法,任何问题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
养孩子就像种庄稼,庄家长得不好,农民总是会想水浇多了还是少了,肥料不足还是过了,地太硬了还是太松了,单单不埋怨庄家。教育孩子是不是也应该这样想呢?
第二,要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内化的过程,“悟”字当头,循序渐进。
教育更是一个要求悟性极高的活动。如果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只掌握一个字,那就是“悟”字。悟是学习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实践的唯一门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悟教育规律、悟教育原理、悟自己的孩子、悟教育方法,学会迁移。在应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悟就是把教育真理同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学习家庭教育后,有不少家长来咨询孩子教育的烦恼与困惑。开始,我总是尽我所能,告诉他们怎么培养孩子的习惯,怎么引导孩子的兴趣,怎么和孩子交流等等,有些家长当时如获至宝,认为很有用。但过不了多久,就又回来了,“你说的方法感觉很好,但怎么用不上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明白了,就像我们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一样,再高明的指导师也不能代替家长的成长。好的指导师应该引导家长自己去学习、分析、思考、实践,自己明白应该怎么去做,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好为人师”是教育者的大忌,也是指导师的大忌。
第三,要懂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
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祖孙买驴》的故事。
从前,爷爷带孙儿去市场,买到一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妇女。妇女就指责爷爷,说他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爷爷听了感觉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自己跟在后头走。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人指着小孩骂,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骑着走,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青年人指着两人风趣地说:“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们的处境很困难:爷爷骑驴有人责备,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有人非议,两个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他们也这么做了。结果在经过一座独木桥时,两个人不小心把驴掉在溪沟里摔死了。
现在流行的家教理论,成功的个案,也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了。外国的,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虽然大多有共同的东西,但针锋相对的观点确实不少。我理解,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研究个案的背景是不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结论当然就会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被这些“绑架”了,就像故事中的祖孙一样,寸步难行了。
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尤其是家庭教育。如果你生搬硬套,总是套用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来教育你的孩子,是很难行得通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龙生九子九子不同。人体有异,千差万别,教育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合别人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这也是许多家长为什么看了很多书却仍然不会教育孩子的真正原因。
第四,要学会等待。
很多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非要短时间看到孩子身上变化的效果。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很难真正改变自己,也很难做到静心去悟,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就更难了。
曾看过一个叉手游戏:伸直双臂,两手十指自然交叉,看是右手拇指压着左手拇指还是左手拇指压着右手拇指。重复动作,但必须改变拇指交叉的顺序。然后让参与者谈自己的心理体验。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异口同声地说,改变交叉的姿势后感觉很不舒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归根到底是一个改变人的习惯的过程。这个对人的培养过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用耐心等待的过程。
《西游记》中,孙悟空几次气愤地提出,自己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把经拿回来,不就行了吗?能行吗?绝对不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唐僧及四个徒弟的成长过程,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和磨练,也就不可能有正果的修成;其实,佛祖看重的不是那些经书,而正是取经的过程。
如果没有母亲无限期望的等待,就不可能有爱迪生的发明;如果没有文王充满信任的等待,也就没有姜尚垂钓的美谈。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变化中,只是可能我们没有感觉到。
学会等待,需要拥有一个宽容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的胸怀才能创造性地包容和化解一切矛盾。善于等待的家长,是智慧的家长。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