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单亲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3年前 [12-03 16:45 周五]

《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自述》

不愿回忆的童年

    我不想回忆我的童年,因为童年留给我的只是伤感……

我本以为:不去回忆,就会远离泪水;不去回忆,就会没有伤感;不去回忆,这样就会慢慢地淡忘……

然而,我错了!伤感仍然存在心底,它不会离你而去,只是它隐藏得很深,很深……

单亲孩子作文令人心酸

在某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命题作文《快乐是……》中,11岁的小明以《快乐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题,记述了自己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文中写道:“快乐其实就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每天一家三口人在一起吃晚饭。我经常在梦里梦到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欢声笑语地玩耍,可是,这对我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做的事。”“如果,老天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选择出生在一个没有母爱或者缺少父爱的家庭。”

 

我是一个束手无策的单亲母亲,只能向你们寻求帮助。

几年前,我的婚姻出了问题。离异后,我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海口,开始了母子俩相依为命的生活。

在我离异之前,儿子是个很乖的孩子,学习认真,待人也有礼貌。我想,既然我在婚姻上很失败,那我一定要把孩子培养得好好的,争口气给他爸爸看。

我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规定了很多纪律,学习上也抓得很紧。为了不影响他做作业,我把家里的电视机都让人搬走了。每天晚上,我都坐在孩子旁边看书,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每天放学时我都去接他,怕他跟别的孩子一起去打游戏机。可孩子并不理解我的苦心。表面上他是服从的,可有一次我听到了他跟同学的对话。同学说,你妈对你真好,天天接你。儿子说,好什么好,一点人身自由都没有,早知道,还不如跟我爸呢。

我气坏了,那天晚上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我说男孩子要有骨气有志气,你爸不要我们了,你就应该做出个人样来,给你妈长脸。儿子没有吭声。但那以后,他好像变了很多,话很少,脾气变得很倔。有一次我上女友家做客,她的女儿在爸爸面前撒娇,我儿子忽然摔掉我女友给他削的苹果,跑掉了。弄得我很难为情,回去又骂了他一顿。哪知道,他大发脾气,说我根本就不应该生他,还说孤儿都比他幸福。那以后,他跟我的关系变得很恶劣,要么不理我,要么就是冲我发脾气。

小考后,他吵着要回家乡的城市读初中,说想跟姥爷姥姥住。我坚决不同意,我怕老人惯坏了他,管不了他。进初中了,他处处跟我作对,我指东他偏向西。更让我失望的是,他不好好学习了,几门功课不及格。他这不是存心气我吗?他还交了一些坏朋友,学着逃学、打架、抽烟。我管紧一点,他就干脆离家,泡网吧。

我不知道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看着都觉得陌生。我劝过他、求过他、骂过他甚至打过他,什么办法都用尽了,他依旧我行我素。我都要崩溃了。

一、单亲孩子教育现状概况

一份调查:某年级共6个班的236名学生(其中男生122人,女生114人)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作了初步调查,同时对单亲孩子和双亲孩子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236名学生中,单亲孩子有66人,约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28%,其余169人为双亲孩子。可见,我校单亲家庭比率远远高于国家公布的离婚家庭比率,单亲孩子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学习成绩这一指标来看,单、双亲孩子的成绩差异明显,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各名次段人数比例由公式“单、双亲该名次段人数÷单亲孩子总数66或双亲孩子总数169”计算得到,例如,表中1-50名的双亲孩子成绩比例为43÷16925%,单亲孩子为7÷6911%):

名次

类别

1-50

人数及比例

51-100

人数及比例

101-150

人数及比例

151236

人数及比例

双亲孩子

43(25%)

40(24%)

34(20%)

53(31%)

单亲孩子

7(11%)

10(15%)

16(24%)

33(50%)

为了进一步看出单、双亲孩子的学习差异,现用柱型图将数据显示如下: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单、双亲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其中双亲孩子成绩为优良(1-100名)的学生占全部169名被调查双亲孩子总数的一半左右,而单亲孩子的这一比率仅为26%。在后进生中(151名之后),这一比率分别为31%50%。可见,单亲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调查中进一步发现,单亲孩子较之双亲孩子也有非常明显的偏差。在2000-2002学年中,上述被调查年级共有19次违纪现象被校政教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和纪律处分,涉及学生17名,其中单亲孩子就有11名,占被处分学生人数的65%。可见,在该年级66名单亲孩子中,1/6的孩子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难于约束自己,而双亲孩子的这一比率仅约为1/24。单亲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单亲孩子普遍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单亲家庭受伤害最重的是孩子,他们处于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和激烈的生活矛盾中,心里常常笼罩着“内战”的阴影,甚至感到自己被拒绝、被抛弃,是家庭的拖累,以致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人类的幼稚期较其他动物更长,因而需要更多来自于家庭和成人的保护,单亲孩子较之双亲孩子,就失去了必要的爱和保护。于是在儿童少年时期所遭受的不幸际遇,就阻碍了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据有关资料及初步的心理调查表明,单亲孩子比双亲孩子更容易为一些家庭琐事无端烦恼和焦虑,在性格上也较难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他们对人缺少宽容和谅解,易冲动;有的性情暴虐,孤独自卑,有的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孤僻型: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自卑胆小,很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等情况;

2自由散漫型:无组织纪律观念,毫无责任心,自控能力较差,常出现迟到、旷课、说谎等违纪现象,学业难于完成;

3烦躁逆反型: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做事马虎,喜怒无常,不服管教,经常伤害同学和家人;

4少年老成型:他们过早品尝了生活的辛酸,并为家庭的破裂而深感耻辱,因而较同龄人早熟,给自己的压力大,学习刻苦努力,但团结协作精神薄弱。

以上四种性格类型是单亲孩子性格的常见表现形式,由于家庭给他们造成了巨大伤害,他们往往怀疑、敌视一切,不服从教育,做事很少考虑后果,绝大多数孩子难于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同时,单亲孩子普遍没有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受外界诱惑,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有关资料表明,单亲孩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双亲家庭中的孩子。

从上述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单亲孩子不管是在学习成绩,还是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方面都和双亲孩子有较大差异。这类学生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单亲孩子成长失控的原因分析

家庭是孩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而离异家庭的氛围无疑会变得紧张和冷漠,这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和创伤,遏制其智力、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还有可能造成其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调查显示,离异家庭中54%的儿童身体健康受到影响;68%的儿童情绪受到干扰;59%的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偏离行为[1]。全国妇联重点科研项目“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的研究也表明,离异家庭子女有很多性格缺陷。对父母怨恨,对学校、社会生活不感兴趣,遇事不冷静、不服从管教,几乎已成了很多离异家庭子女(尤其男生)的共性特点。经调查统计,离异家庭子女中表现良好的仅占11.4%,绝大部分会出现品德、学习和心理问题,甚至辍学、出走、轻生、犯罪等现象。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不良影响具体可归类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父母离异后,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就是情绪异常。因为父母离异直接破坏了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孩子失去了原有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而表现为情绪沮丧低落,经常发呆;心情烦躁忧郁、恐惧怨恨、冲动易怒;郁郁寡欢、对周围很多人和事丧失了兴趣和意志,对未来悲观失望、缺乏信心。

第二,家庭离异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鼓励和指导,学习方法掌握不力,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机易受到挫伤。因而在智力的发展和学习上容易产生问题,如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观察问题不仔细、不认真;记忆力不好;思维迟顿、缺乏深度和广度等。

第三,离异家庭的孩子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发展方面会产生问题,如性认同困难、早恋、感情游戏等。由于缺乏同性父母的示范,无父亲在身边的男孩形成自己的男性特征时会遇到困难,而没有母亲在身边的女孩也同样如此。还有在离异子女中早熟早恋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是离异家庭中的女孩子,很容易为弥补感情上的失落而过早喜欢上别的男生或比自己大很多的成熟男性,甚至出于怨恨或报复而留连于感情游戏,玩弄人生。

第四,在个性发展方面,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理失衡,很容易发生人格扭曲,进而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单亲离异子女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惶惑无助、胆小怯懦、抑郁焦虑;脾气暴躁冲动、攻击性强;自卑自怨、孤僻冷漠;偏执多疑, 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忌妒心强、怕被遗弃,恐惧父母再婚失宠等。还有一种倾向就是“破罐子破摔”, 如思想落后、纪律性差,撒谎逃学、迷恋网络,抽烟、喝酒、看黄色录像,或与社会上行为不良的人厮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父母离异的孩子常自卑、不自信,好依赖他人,本来自己能够完成的问题也寻求帮助。还有的孩子看问题非常偏激。如有的孩子认为世上没有好人,没有什么是可信的;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离婚了就没人爱他了,同学和老师也会瞧不起他,因而就丧失了爱别人的勇气,甚至会无意识地模访父母的行为或对异性产生不良看法;性格内向的孩子还会因此而恐惧、排斥感情和婚姻。国外有研究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将来成家后离婚的比例也高。据调查显示,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成长在单亲家庭里。其中48%的单亲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孩子感情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3]。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很多孩子谁也不信了,也不自信;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一只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走上犯罪道路[4]”。据调查完整家庭只有不到10%的孩子怨恨父母,而单亲家庭却高达40.16%,单亲子女不仅怨恨父母,还会迁怒他人、社会,他们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人进行情感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以此发泄内心压抑的不满。从对某监狱30025岁以下案犯的调查来看,56%的案犯来源于单亲家庭[5]

由此可见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不单纯是家长或学校的问题,而是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因为很多父母即使离婚后非常爱孩子,依然会觉得亲子关系难以调和,对教育孩子感到非常棘手。尤其是那些离异后,把所有的感情、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凤心态严重的家长,他们或对孩子溺爱娇宠、包办一切,或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单亲抚养孩子,由于生存压力大,常无暇或没能力关注孩子的情感,只是简单粗暴的教育孩子.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亲子问题。很多单亲父母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孩子不仅感觉不到满足、幸福,甚至还把对父母两个人的怨恨累加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单方身上,这就使很多抚养方父母倍感伤心和困惑。至于那些只顾寻找自己的幸福,对孩子期望不高、放任自流,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隔辈抚养的单亲父母,由于自己做的不好,孩子根本就不听他们的。

造成单亲孩子成长失控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以上因素外,最直接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破裂家庭的伤害

围城大战,夫妻间激烈的相互中伤,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孩子,他们眼见曾经相爱的人反目成仇,曾经温暖的家庭瞬间瓦解,自己成为父母的拖累,来自最亲爱的人的拒绝等等,彻底扰乱了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痛苦、困惑、直至怀疑、敌视一切,然后麻木和冷漠地面对世界。特别是那些被父母双方都拒绝抚养的孩子,更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在失去家庭温暖之后,就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温暖,于是极易和相似经历的孩子结成团伙犯罪。在广东深圳的一个出租屋里,警方抓获了一个由4名儿童组成的盗窃团伙,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5岁,3个月里共盗得价值40万元的物资。4个孩子的共同点是:都来自单亲家庭!相同的经历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本应是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却被破裂的家庭扭曲了成长的方向。

2 陈旧观念的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陈旧观念的影响,对于单亲家庭总有许多来自社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又落在了无法排解压力的单亲孩子的身上,社会和他人歧视的目光往往使他们认为自己破裂的家庭和自己都是耻辱的,他们幼小的心灵怎能承受这样的伤害!于是,他们恨造成这种后果的父母,恨那些歧视他们的人们,甚至敌视整个社会。他们的心理品质就这样被部分人的冷落歧视所扭曲,往往孤僻不愿和人相处,从而导致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陈旧的观念把他们的自尊击得粉碎,而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以及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自尊可能是自我概念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而恰恰是最迫切需要尊重的单亲孩子的自尊在陈旧观念的影响下,被忽略和践踏,他们很少获得来自社会的正式支持,因而生活常常失衡,成为低自尊者:无法接受批评,也不能将批评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不能遵从明确的规范,不能承担失败的风险,遇事冲动,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极差,心理品质异常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 父母文化素质的影响

某校初三某班单亲家庭的具体情况调查如下:单亲孩子12人(占总人数的29.3%),其中成绩在班级第9名和第20名的单亲孩子,其父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工作也较稳定,经济状况良好;而其余10名孩子的父母均为初中以下学历,除3个女孩子分别处于第28名、29名和第32名的中下成绩外,其余7个孩子均处在班级后10名的位置。从这组数据就可看出,父母知识层次高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要比知识层次低的单亲家庭小。知识层次低的父母常表现为毫无责任心,自暴自弃,又由于工作不稳定,经济基础不牢固,常常陷入窘境,成为困境家庭,于是这些父母主观上无心管教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客观上又无法给孩子创设较好的教育条件,从而使这些孩子不但难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养成了厌学、畏难的学习习惯,往往导致学习成绩极差,甚至出现逃学、辍学,难于完成学业。

4. 父母不正确心态的影响

很多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失败的婚姻,面对孩子常常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发泄型  因为总从孩子身上引发对失败婚姻的回忆,于是在无法正视现实的同时,就把对对方的痛恨、敌视、郁闷及失落发泄在孩子身上,少则认为孩子是一种拖累,不尽监护养育的责任,多则对孩子实施暴力,以求得自己心理的暂时平衡;

    补偿型  有的单亲孩子的父母认为由于自己婚姻的失败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在歉疚心理的支配下,总想用物质和爱加倍地补偿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给予满足,这就变疼爱为溺爱,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改善单亲孩子成长现状的对策

有关专家通过研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幸福指数,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面对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犯罪率越来越高的现实,针对上述单亲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与误区,我们必须找出“药方”,加以疗治。

1.教给单亲家长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大量单亲家庭教育的误区来看,不少都是因为教育的思想、理念、方法的缺失。因此,可以动员这些家长参加学习;以此来学习、补充这方面的思想、知识、观念、做法与育人技巧,矫正、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弊端、困惑与难题。

2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
   
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方案,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这些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先生说,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

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3.恰当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就是说,不能够无原则、一味地迁就孩子的过失与要求,也不能够把孩子当作个人财产而任意处置,一定要宽严有度,奖罚分明。物质奖励极易导致小学生行为动机的外化,也就是说,小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因起初是来自内部要求,而在接受物质奖励之后,小学生行为的动机往往变成仅仅是为了物质。物质奖励应该能激励小学生要做某事,而不是作为塑造小学生顺应成人的期望的一种手段。否则,奖励就成了诱发小学生赢得物质奖励的刺激源,这样,小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被物质诱惑所取代了。尽管物质奖励暂时有助于塑造小学生的行为,但最终会减弱促进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效应。如欲避免控制性奖励的负面效应,最好是运用鼓励性表扬。鼓励性表扬通常运用温和的语言并注重行为的特殊方面。这种表扬重在使小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赞赏,这种赞赏评价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如小强,你做得很对,我相信在小刚身体不好时,你陪伴在他身边,他是很高兴的小明,谢谢你帮忙收拾房间,这让我们大家都感到很舒适,你做的真棒。鼓励性表扬对于小学生的日常品行尤其有效。如小明可能从来没有帮助别人收拾过房间,他做这些事情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老师的感谢会使他明白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自己的贡献得到了证实。老师也可能会加上一句鼓励的话继续保持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鼓励性表扬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老师的表扬是否出于真心的赞赏,以及被表扬的小学生是否认为老师的表扬证实了自己的努力。所以,鼓励性表扬意在使小学生明确怎样做是好的、符合道德的,这不仅为小学生的行为选择指明了方向,而且来自老师的赞赏包含丰富的情感期待,使小学生感到与老师之间存在道德关系上的心理共鸣,从而强化小学生继续某种行为的内在动机。

初中生行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的手段之一是运用惩罚。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五想原则:惩罚的时效性,惩罚要适度准确,惩罚的延续性,奖罚要分明,罚后疏导或善后处理.同时, 惩罚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审慎使用,方可有效.

4.补上性别缺失。家长要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严重缺失”,孩子教育八成是母亲负责;中国对学生传统的评价体制缺乏“性别体制”;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性别教育教材或课程……近日,众多中小学教育专家向记者反映,由于种种原因,在成都的中小学校中,有三成左右的男生有不同程度地缺乏“阳刚之气”,他们的打扮花里胡哨,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脆弱……专家呼吁,中小学生的“性别教育缺失”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5.离异了,责任依旧在。就是作为离异双方中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也应该常常去探望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在看望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议论攻击另一方。因为这会使孩子从小就无法辨别是非,或偏听、忌恨父母中的一方。

6.教育孩子自立自强。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磨难是财富”这样的话,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1、学会自我服务

  从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刷牙、洗脸、梳头,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每学一件,可先由家长正确示范,尔后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心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2、学做家务

  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务,并非完全出于劳力的需要,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动手习惯。凡是家人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都应提倡让每个家庭成员参与,包括孩子。比如可以让他们帮助提东西,拿纸巾,搬板凳,取拖鞋等;饭前饭后可以让他们协助分发、收拾碗筷;休息日,可以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做些扫地、擦桌椅之类的辅助劳动;可以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摘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附近的商店、超市去购买小的生活用品等。从小就爱做家务的孩子,其自主能力一定会超过同龄人

3、参加公益劳动

  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说,由于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让孩子随集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活动;照顾残疾人、孤寡老人;为邻居分发报纸,取牛奶等。

  这些活动能帮助孩子感受真正的生活,得到意志的磨炼,萌发其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才是个强大的推动力。

  提出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能力相符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家长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性格和能力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若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惧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细心的家长已经发现,在孩子年龄偏小的时候,大多是非常愿意帮助大人做事的,可时间一长,就厌烦了。这是因为,一开始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想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想要证实自己的能力。而当慢慢学会做很多事情,尤其是对某些事驾轻就熟以后,孩子就觉得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了,由主动变成被动,甚至变成了厌倦,产生反感。如果想让孩子继续他们的热情,家长就要适时增补劳动的内容,针对孩子当前的情况和发展的可能提出各种相应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明确目标,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新的任务。

  事实上,在幼儿期,伴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肢体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在逐渐增强,这时是家长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机,家长一定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有些事情家长只要求他们能够愿意尝试就行了,而不需强调效果;稍大的时候,就可要求他们不但要把事情做完,而且要做得好一些;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服务的范围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而是要求他们扩展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即使孩子做不好也不要心急,不要马上替他做,更不要轻易责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看到自己亲手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便会应运而生,从而大大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心理。

  运用一定策略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主起来。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采取行动,帮助孩子克服。

  首先,家长要进行自我反省。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成因是家长的过度保护和过度专制。家长总希望孩子生活在他们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轨道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因此,家长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的言行,找到以往错误的所在,深刻反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牢记一个原则:“让孩子独立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

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性格的核心,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对自己的智商、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态:一些事情我不能做,做了也做不好,我不做还有人做。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经常有意识地用“你一定行”、“我相信你”、“你很棒”之类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千万不要随意抹杀他们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闪光之处也要放大,让孩子在肯定中获得自信。如此一来,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信心,少一些胆怯,多一份勇气,成功的机会也越大。

  第三,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主机会。孩子有手能做事,有脑能思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机会,而不是成人的灌输和施予。所以,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经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就一定会培养出自强自立的孩子!

7.树立单亲家庭也幸福的信念。台北江翠中学有一位相当特别的男同学,他未满一岁时失去父亲,从小就在单亲家庭长大,毕业前夕,他自费出书,以感恩的心情,描述在单亲家庭长大的过程,献给妈妈两万多字的感动,母亲当场泪流满面。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由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成功者。克林顿是个遗腹子,在他来到人间前3个月,他的父亲去世。正是母亲弗吉尼娅的始终如一的关爱和照料,温暖也激励着克林顿走向成功。自信满满的国语歌坛小天王周杰伦,没有人会想到他曾是一个自卑的单亲小孩。

还有梁朝伟、范晓萱、张柏芝、曾宝仪、孙俪,以及F4的言承旭、ASOS姊妹、于美人、邱泽……都是来自环境困苦的单亲家庭,却因为自己的奋斗,而闯出一片天。

8.单身家长做出样子来。在生活、学习、工作上要为孩子作出表率。

9.扩大活动面。就是让孩子多参与社会有益活动,从中感到社会的美好,人与人的和谐。

10.培育平等与民主思想意识。尊重孩子,搞好亲自关系,想朋友一样相互关心,彼此关爱,享受亲情。

根据《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期刊》2002年发表的研究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很明显地会有人际关系上和心理调适上的各种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地,很多单亲小孩长大后的表现十分杰出。因此,对单亲家庭的教育,我们要以“发现幸福的奥秘,人生有许多缺口,并不减损幸福,只要用爱填补,日子依然圆满”的心态去作好这项工作,坚信,“缺口愈大,容纳愈多的爱,扩展更多的幸福感,成功感”。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

但愿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明天更加美好。

虽然,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行走在路上,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就在前头。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