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师角色与子女教育间的困惑与思考

13年前 [12-10 08:59 周五]

 

                      河南省清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顺启  新疆  杨建萍          

我们与家长交流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当老师的,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自己的孩子一定非常出色吧?”有的老师听了此话后也许很自豪,有的老师听到这样的问话就会有些尴尬。实际上在生活中很多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不都是很成功的。从我们周围教师子女的成长情况看,许多教师的子女在学业或就业方面都不是很理想。例如,某学校统计过本校的60多名教师的子女,而学业成就突出的教师的子女却不多。这就说明许多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孩子的厌学、逃学、迷恋网吧、孩子的性格懦弱、逆反等等。“我能带出一个个出色的班级,教育好那么多的别人的孩子,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身为教师,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处理不好,这些烦恼和困惑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影响着教师的家庭生活甚至教师的声誉。

有一位名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我想我们老师无论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上都是不缺少的,为什么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却束手无策呢?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与困惑,我想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各位一起交流探讨。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对孩子的影响 
     1
、教师角色与父母角色:
   
1)教师角色:在现代社会,教师即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和指导者,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着向学生传递学习经验和适应社会生活的经验,用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同时作为学生的合作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角色越来越多在多重化方面发挥着作用。
  
2)父母角色: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教育孩子有好的品质,懂得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懂得强健自己的身体。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教孩子修身养性,还要教孩子修德行,养德性。

2、教师、家长的角色错位:

 (1)把家庭当学校。我们在学校是教师,在家里是父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要求我们有不同的行为标准。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标准,就会出现角色行为偏差,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作为教师,难免将教师的角色带到家里,习惯以人师的形象对待家人,这样势必就会引起子女甚至夫妻以及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从而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2)
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由于中小学教师教学担子重,又因为学生的千差万别,在管理上的难度,因此老师往往容易将一些工作的情绪带到家里,把工作方法用于家庭教育。例如,回到家在听自己孩子诉说的时候就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爱听不听的表情,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就更缺少耐心,总是随意指责或训斥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啊?什么事都干不好?讲得这么清楚你还不会,你真让我丢脸呀……”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们会觉得我们没有重视他们,甚至会觉得我们爱学生不爱他们。久而久之,这种误解会破坏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对我们说的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见得太多了,不值得一提,但对于孩子来说是第一次遇到,是很重要的,是需要理解、需要求助的。如果我们忽略了或不屑一顾,那么孩子就会对我们失去信任,就会关闭心扉。
   
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家,应该是一个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的地方。如果我们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家庭成了学校,家庭成员则成了学生,孩子则成了“私有财产”,要求他们干这干那,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这样下去,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感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都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没有放松的机会和空间,他们甚至不知道是应该叫我们老师,还是爸爸、妈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会与我们亲近?怎么会告诉我们心里话?怎么不“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害怕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家里家外格外严谨,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强硬,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最终扼杀了孩子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3、教师的职业性格:关注琐碎的细节,唠叨式的说教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怕学生学不会,再三的讲,多次的强调,养成了爱唠叨的习惯。在学校形成的这种唠叨式的说教方法很容易移植在教育自己孩子身上,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或者孩子犯了错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批评。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自信心很差,容易产生退缩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出现这种情况,孩子还会听家长的话吗    

4、教师的职业心态:喜欢稳定,害怕风险对教育子女的影响。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会像那些孩子一样,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比较稳定,教师自己也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所以,教师的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心态产生很大的影响。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似乎在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沿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二、教师社交能力对孩子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的社交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似乎显示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这种状态对子女而言,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大多数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三、家教尺度与教师职业的难以把握

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职业特点是学生的老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社会地位上被定格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家长、学生的期望值又特别高。所以,每天都高度地运转,时刻保持着作为教育者的道德规范和尊严。教师在学校要教育好别人的子女,在家还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们在一天之内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很难随机完成这种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角色的转变,时间长了,便形成所谓的教师职业病,其实就是心理状态上的不良表现。

目前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老师都有“职业病”,对自己的孩子批评多于表扬。他们老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优秀学生的优点去比。因为他们见到的优秀孩子太多了。这种过高的要求,往往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会教别人的孩子,却不会教自己的孩子。”但毕竟好老师和好家长的标准不一样。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困惑。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有些老师便会迷失。正由于这种职业习惯,很难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
    1
、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人。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味的逼孩子往自己以为的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也要顶着压力往前走。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另外,父母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学习优秀的学生相比,让孩子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向优秀学生看齐,以优秀学生的标准去做,使孩子不堪重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2
 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涉。
   
一些老师们对自己的孩子步步为营,处处“紧逼”。例如,早晨起床从545叫到615,起床后又催着刷牙、洗脸、上厕所,直到孩子在数落声中狼狈上路;上课时在教室后门“视察”;放学进门就说“赶快温课”,抓紧作业;考试一结束就忙着打听分数;见到教孩子的老师或班主任就问“最近他(她)怎么样?”回到家里把学校发的参考资料习题让孩子加餐,孩子就向妈妈抗议,别的学生不做的作业,我也不做,如果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就会很不乐意,造成紧张的关系。例如一位老师在家让孩子把学校老师留的作业做完,然后在做妈妈老师留的作业,孩子就说,在学校你是老师,在家妈妈又是老师,还有我们的活动空间吗,妈妈不论在哪里都是老师,妈妈在哪里啊?—— 一天下来,自己和孩子都疲惫不堪,怨气冲天。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的失去,渐渐的和爸爸妈妈疏远了。

另外,有些教师子女讨厌自己的父母做老师,一方面也许她本身对老师有种畏惧感,另一方面也可能不想父母过多的关注自己的隐私。由于妈妈是老师,孩子每一点事情做父母的都能知道,包括每一次小测试,每一堂课的表现,因此孩子觉得自己赤裸裸的,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长期如此,孩子难免就产生了厌烦感。

    3 对孩子过分娇惯
    还有一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在家里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太辛苦,不能再受半点委屈了,于是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即使在学校也过度“关注”孩子。例如,某学校一英语老师在工作上勤勤恳恳,教学成绩突出,而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因为没有对家庭教育知识正确的认知,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的影响,对自己的孩子则百般溺爱,恨不能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作业写不完,妈妈就给老师打电话进行通融,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无论对错,这位老师妈妈都要找孩子的老师或对方家长讨个说法,总怕孩子受半点委屈,最后导致孩子没有了是非观念,刚上初中就过早的和社会上的坏孩子走到了一起,逐渐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孩子的爸爸看不下去打了孩子,而孩子却扬言:“我长大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来把爸爸痛打一顿。”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辍学,成了街上的小混混。由于教育孩子观念上的分歧,夫妻关系也到了分崩离析的状态。
   
另外,在学校教师的孩子近水楼台先得月,遇到困难就找爸爸或妈妈,产生依赖,自主能力很差。时间长了,我们的孩子就成了学校的“特许生”,他们远离了校园生活,避缩在我们支撑的保护伞之下,害怕竞争,不敢独立,不会与同龄人相处,甚至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不是唯唯诺诺,自卑心理严重,就是骄、娇二气缠身,不懂得感恩,也成了难以管教的孩子。

4、推卸责任,无形中玩起了“踢皮球”的游戏

教师在学校工作的压力已使他们不堪重负,回到家还要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因此,和多数家长一样,身为教师的父母借故自己工作忙,把自己对孩子该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的老师。而在学校,又站在老师的位置,时常抱怨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负责,没有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等。这样分析起来,似乎很有意思,孩子就像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皮球,被他们踢过来踢过去,始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孩子,去接纳孩子的行为,去接纳孩子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只站在他们自己双方各自的角度,对孩子提出要求,还口口声声说:“我这是为孩子好。”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师生关系出现了问题,与孩子之间没有正确的交流与沟通,何来对孩子对学生的教育呢?

5、揠苗助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优势,在学校孩子想什么时候上学就什么时候上,很多的老师在孩子很小时就教孩子识字、算数等,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就让孩子提早上学,5岁就进入一年级学习,对低龄入学的孩子调查,对上课、做作业感兴趣的小学生仅占18%,在班上成绩好的不到20%,不理想的占到一半,有关专家指出,不满学龄的孩子心理和生理上都不如学龄孩子成熟。从教育实践来看,提前入学确实有少数比较优秀的,多数孩子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城了问题学生。

在这方面我就有经验与教训,我女儿在5岁时进入一年级学习,从成绩上还跟得上,可年龄小不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环境,我发现这种情况,在就读一年级一个月时及时让孩子回到学前班学习。到我儿子上学时坚持到6周岁时才进入一年级学习。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5岁上小学,在小学成绩很优秀,10岁上初中,到初中二年级是由于跟不上班,失去学习兴趣,要退学,他爸爸让他从初中一年级学起,扔没有起色,最后初中没有毕业就失学回家。

      四、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成为为育人专家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教育倍受社会重视和关注的今天,作为教师,责任越来越艰巨,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 教师怎样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自己的孩子,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呢?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走进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的行列,提高教师家庭教育素养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由于我们人为的放弃家庭教育,我们的老师也同许多家长一样成为了牺牲品,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仅仅只是在家长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更需要在老师中开展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正是由于我们缺失这方面的素养,才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盲区。因此,作为教师只有拿起现代家庭教育这个武器,从改变和改善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开始,而不是要求孩子如何如何,一个缺少家庭教育素养的父母和老师怎么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和学生呢。诚然,在我们教育同行中也并不乏成功者:例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等等,他们有着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子方法和经验,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过高的期望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误导了我们,使得我们常常犯错。

我们在看到别的学生进步时,一定会表扬他。可是在我们许多的老师眼里,自己的孩子本来就应该是很优秀的,我们只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许多缺点,却忽略了他们的很多优点和进步,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批评和指责。而这样的教育效果却恰恰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我真的认为作为即是家长又是老师,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应该是必备的专业知识,如果缺失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你现在还不是个合格的家长和老师。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一是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素养,二是指导帮助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从而减轻自己工作的压力,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工作。

2、教师摆正心态以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子女

我们不能把他们与自己教的优秀的孩子比较,这样会失去平常心。作为教师的子女,他们的心理压力本来就很大,家长的期望值如果再超出他们的实际水平,就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我们常常要求自己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也应该做到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因为他们也是正在成长的学生。

3、教师要做智慧的家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很强,渴望有独立的人格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注重个人感受, 需要富有挑战和组织领导能力的人才,如果使孩子不能承担责任,不会去处理事物,总是处于接受与自卑状态,他们始终不会成为领头羊。我们要与时俱进,就像现在开展的“一创双优”活动那样,创新家庭教育新观念,优化家庭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做有智慧的家长。
  
1)、摆正角色
   
我们必须在家里扮演父母的角色,将工作和生活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不要把做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带到做父母的角色中来,要做一个有着平常心的父亲或母亲。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来教育,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苛求和指责,对孩子慎批评多鼓励。不要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愉快地学习、生活。  
   
2)、尊重孩子
   
孩子由于年幼无知,常常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当然应该对他们严格管教。但我们不是用学校的老师管教学生的那一套办法,不是要让孩子们怕我们,而是要满怀父亲和母亲的深情,尊重孩子,就象尊重成年人一样,让孩子理解我们是爱他们的,同时也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要 “把泄气变成鼓劲”: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可能,当期望达不到时就变成了失望,泄气话就会脱口而出;其实期望值过高,由于本身就不实际,一开始就隐藏着失败,而且过高的目标,只能使孩子望而生畏,反而会丧失动力,只有提出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才能唤起孩子的积极性。 
   
不要用“恨铁不成钢”的好动机来原谅自己的坏行为。有的甚至误以为用泄气话来刺激刺激孩子,可以推动孩子进步。其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泄气话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个坏的心境,而坏心境是孩子进步的最可怕的腐蚀剂。
   
3)、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 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他们迫切地需要在大众面前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教师的孩子看来,在学校里他们被像父母一样的老师“关怀”着,到家里又被像老师一样的父母“督促”着,这让他们有一种压抑的、无处躲藏的感觉。他们感到自己是不能独立的人,一个无能的人。孩子就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迷恋电子游戏、离家出走、厌学等。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怎么做,你要怎么样等等”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和相信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4)、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走出狭窄的社交圈

教师的不善交往是一个缺陷,对自己的生活和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均有一定的影响,要有意识的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自身做起,主动与不同层面的人士交往,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例如,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旅游、上兴趣班、到大自然中去,到大街小巷寻找社会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5)、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 

很多当教师的父母,在家里不苟言笑,让孩子们既敬又怕。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在家里还在有意无意地维护我们的“教师形象”,而忘记了我们此时此刻是一位父亲或母亲。孩子们需要我们的温情,需要我们传达我们的爱,而不是深藏心底。宽容地接纳、真诚地注视、热情地赞扬、爱怜地抚摸……都能让孩子们感到我们的爱。通过积极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不仅仅能够很好地传达我们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让他们能以一种主动和自信的姿态出现,学会从容理智地解决问题。
   
6)、易子而教,避免角色混乱
   
让孩子到哪里上学,是我们当教师的父母们最苦恼的事情。是把孩子放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就读,还是让孩子去其它学校就读?就读于父母所在学校,特别是父母所教的班级的孩子,最容易把父母当老师,把老师当父母。换句话说,孩子们往往把学校的老师都看成自己的父母,而在家里则容易把父母当成老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老师那里撒娇、耍赖,或者就象怕老师一样怕父母。这对孩子的社会角色成长是及其不利的。
   
专家的建议是“易子而教”。就是让孩子去别的学校让别人来教,就像医生一样不给自己看病一样。事实上,“易子而教”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避免自己教育自己孩子的偏差。我们必须相信,既然自己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那么别人也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在“易子而教”的同时,尽量避免代替孩子的老师来解决在学校发生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靠自己看去解决的。
   
我们生养了孩子,但我们却不拥有他们。我们要尽到父母的责任,抚养他们成人,但我们却不能包办他们的一生。用我们的家庭教育知识,智慧地去帮助、引导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学会学习,知道感恩,教会孩子独立,让他们懂得怎样塑造自己,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做教师的父母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课题来对待。把自己的教育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把子女教育好,培养成人成才,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为孩子的发展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早日体验家庭教育的神奇、神圣与美丽。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