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育是一种力量——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3年前 [01-01 00:50 周六]
     教育是一种力量——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gxm 发表于 2006-2-10 16:55:00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闫学老师在读了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写下了以下的感想。
教育是一种力量

  我不信宗教,但我相信这样的话——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今生严格说来根本不是一种人生,而是一种真实永久的生存的序幕。

  这是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的阐述。这样明达的死亡观使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寻求宁静,在肉身的痛苦与欢乐中感到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静静的深夜,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开始尝试着从对死亡的恐惧中得到解脱。我曾经很多次感受到死亡的临近———六年前,为了女儿的诞生,当我在产床上挣扎的 那一天一夜,我曾经想到过把今生放弃;六年后,还是因为女儿,当她在我不留神的一瞬间突然在人群中消失了踪影,我发疯似地寻找她的那一刻,我感到了从未有 过的巨大的恐惧,事后当女儿安然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明白那种恐惧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不仅如此。即使当我在享受幸福,感受快乐的那些时刻,我的心底不是同样感到恐惧——生怕它突然会在眼前消失,从自己的手中溜去?

  “我们寄居在母亲的子宫里面,当然是为身体方面的生活做准备,同样,我们寄居在身体里面,当然是为随后的永存的生活做准备。离别母亲的子宫的时候四肢已长完全的人多么幸福啊!而离别现世的时候灵魂纯洁清白的人,则更有千倍的幸福。”

   作为教师,曾经一度被人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也一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寄居在母亲的子宫里,我们拥有了自己的身体,为今后的永生做好了准 备;我们四肢健全地离开了母亲的子宫,就同时走上了一条捍卫灵魂的道路——我们既要保护好自己的灵魂像出生时那样纯洁清白,又多了一项其他职业所没有的义 务和责任,那就是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黑夜与白天交替,丑恶与美丽共存的世界中,也同样需要保持灵魂的纯洁和清白。

  还有一些事例可以说明这种其他职业没有的义务和责任:马是天生适合作战用的,牛是适合拖物用的,驴是适合负重用的,犬是适合守护和狩猎用的,鹰是适合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想办法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都没有多少用处。

  延伸到人类身上——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贫人不懂事岂不等于负重的驴子?美貌无知的人岂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鹦鹉,或是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

  这就必须有一种力量帮助我们。而这种力量,就是教育;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教师。

阳光应照耀每一棵果树

   夸美纽斯认为,“有些人虽则看去天性鲁钝笨拙,这也毫不碍事,因为这使普遍培植这类智能一事更加刻不容缓。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 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 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的确,“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深 处,严格地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应该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应该适用于课堂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换言之,在课堂上不应该存在被遗忘 的角落。

  没有一个教师能够避免遇见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与大多数学生相比,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弱势,需要教师 加以特殊的关照。我曾经教过一个女生,小时候的一场疾病使她的智力受到了严重影响,她上课时基本上不能听懂老师的话语,因为每次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她都 是一副茫然不知的神态。每次语文测验,她的试卷上虽然零乱地写满了字,但仔细一看,却没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她只是比着试卷题目照抄了一遍而已。经过多 次单独辅导均告失败之后,我几乎想到了放弃。后来,在班里举行的一次朗诵比赛中,我注意到她虽然只读了几句话,但口齿还算清楚,经过询问,原来是她的妈妈 前一天晚上帮助她反复操练了这几句话。这么说操练可以起作用?这次意外的发现使我重新燃起了希望。虽然她不一定能把朗读和识字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她虽然 能够读这些句子,却不定认识其中的某些生字,但我又何必非要她认识某些字呢?她能够把话说清楚,能够明白我刚才的询问,那么在她的口语表达方面,我为什么 不能寻求一种突破口呢?而训练她的口语,又有那些渠道和方法呢?

  经过苦苦思索,我决定就从最简单的做起:让她把每天上学或放学路上 看到的人描述一番。起初,她只能说出“今天看到一个人穿着黑衣服”之类简单的句子,我便对她进行一些提示,比如这个人的相貌如何?后来,她渐渐地说得越来 越具体了,语言也更加连贯。更让我欣喜的是,这种成功激励了她,她上课开始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了,尽管有些问题回答得并不理想,但我想,她能听懂我的话了, 并且她作出了自己的反应,这就是成功。也许她永远达不到其他孩子的程度,但作为教师,能够使她在某些方面取得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这也是我们的 成绩。

  后来,我又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我在训练她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我还训练了她的观察能力!

  “在我们的 果园里面,我们不独喜欢果子结得早的树木,同时也喜欢果子结得迟的树木。……然则我们为什么在学问的花园里却只希望智力前进活泼的一批儿童受到宽容呢?” “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使凡是能够生存、能够兴旺和能够发荣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荣。”

  的确,世间万物都应该享受阳光,都有生存、兴旺和发荣的权利,包括那些果子结得很迟的树木。

尊重秩序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可以改良的,而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比如,时间的巨流只是由于苍天的不变的秩序才这样准确地和连续地分为年、月、 日,蜜蜂、蚂蚁和蜘蛛能做出非常精细的工作,叫人容易惊羡却不容易模仿,也是由于它们有种天赋,能在它们的建设中把秩序、数目和质料和谐地结合起来而已。

   由此,我想到了学校、班级以及学生个体的管理。在这方面,我们不缺乏成功的经验,但也不缺少失败的教训。这几年,我走过不少学校,学校、班级和学生的管 理也亲自参与过。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和个人经历到的都在告诉我,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管理,而良好的管理归根结底还在于制定并坚守一种秩序。

   有一所学校,以艺术教育而驰名,学校师生艺术团曾出访过多个国家,小演员们也多次在电视台上表演节目,有的长大后已成为很有名气的演员。为了演出的需 要,学校艺术团每天都保证有一个小时的排练时间。这对于在校时间不准超过六小时的学校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但是,学校艺术团的教师和小演员换了一茬又一 茬,却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排练节目而耽误学习,相反,艺术团中的很多孩子学习成绩都在班里名列前茅,教师也没有人为此耽误其他教学工作。当我了解到这种情况 时,我着实感到惊讶。后来,与校长和师生交谈时发现,为避免因为排练而影响学习的情况出现,学校已经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比如,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将会被 排除出学校艺术团,不管该生在艺术方面如何出色;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每天一小时的排练时间风雨无阻。事实上,在艺术方面的长期系统化的训练,使 得艺术团的孩子变得格外聪明,学习效率极高,艺术训练对文化课的学习反而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我想这就是和谐发展,而造成这种和谐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就是那些已经被习惯了的规定,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秩序。

  当我听说有些学校和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张扬学生个性的名义,允许学生上课时随便插话,可以在教师正在讲课的时候随意走动,我不知道这样的课堂会有多少实效,这样的学生主体性、个性又得到了多大的尊重,这样的学校又有什么教学质量可言,那究竟是一个怎样混乱的世界?

  人在惊涛骇浪的海里,坐着几片木头造成的一个东西,就可以充满自信,安然无恙。同样,当我们在夜晚仰望天空,可以看见月亮、星星和流云,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共同装点了黑夜,使这个世界即使暂时沉浸在黑暗中也不至于令人颓丧,这也同样源于大自然的秩序。

  万物都有其严谨的秩序,这也是万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也不例外。

只能画一幅画

  “一位画家并不同时画二三十幅图画,他只去画一幅。因为,虽则他可能时时在别的画面上加添几笔,或注意到别的事情,但是他的精力所集中的是一幅,而且只有一幅。”

   夸美纽斯试图用这个事例说明,学校应该使学生在一定的时候只学习一件事情,否则,学校就会产生混乱。他警告教师和学校,不要使学文法的学生再学辩证法, 也不要在他们的功课里面加上修辞学,去把他们弄糊涂。我们也要等拉丁文学好了再教希腊文,因为心灵同时从事几件事情的时候,它是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 上面的。但事实上,我们却经常忽视这样的学习规律,把学生当成一个可以无限灌注的容器来对待。我曾经见过一个小学生,他的生活中是没有星期天的,原因是他 的父母把他的整个周末时间都统统作了安排:周六上午,学习奥数;周六下午,学习英语;周日上午,学习画画;周日下午,完成家庭作业。当我获悉这个安排表的 时候,我真为这个孩子感到悲哀:小小年纪,就被赋予了这么大的重压,家长美其名曰: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而那位家长呢,其实也并不轻松:花费大量金钱不 说,连周末也不能休息,时间都耗费在送孩子学习的往返的路上了。结果,孩子和家长双双疲惫不堪,但却没有人肯自甘落后,谁也不肯轻易退出这样的学习,孩子 自己不敢说,说了也不算,还有一个原因来自家长:不能耽误了孩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同时必须兼顾这么多学科的孩子,他究竟会有什 么样的力量和方法可以避免顾此失彼?一个长年在这样轰炸似学习中身心疲惫的孩子,他到底还会对他所学的东西有多大的兴趣?而一个逐渐丧失了兴趣,相反对学 习充满了怨恨的孩子,他还会有多少热情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难道,这就叫“不能耽误了孩子”?!

  “生一只鸟儿的时候,它的骨骼、 血脉、神经是在各别的不同时间里面形成的;在某一个时候,它的肉变结实了,在另外一个时候,它得到了覆盖身体的皮肤或羽毛,在另外一个时候,它学会了怎样 飞。”自然的作为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它界限分明地一步一步前进。而教育,也应遵循自然的法则,否则,我们所有美好的设想都可能事与愿违。

  让我们牢牢记住:一个画家,哪怕他画技再高明,也只能在同一个时间里画一幅画。

自然也选择回避

   “当一只鸟儿正在孵化鸟卵的时候,它是不会让冷风,更不会让雨或雹去接触鸟卵的。而且它也会把蛇与鸷鸟等等赶走。”夸美纽斯试图通过这个比方告诉我们, 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都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也在小心地选择回避一切障碍和一切可能产生伤害的事物,他警告学校和教师,“假如青年人没有受到保护,避免 不正确的、难理解的、写得不好的书本以及不良伴侣的侵袭,情形恰恰就是这样的。”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青少年的阅读。现 在很多学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的阅读,有的学校还发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口号。应该说重视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对的,对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养是有 益的,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却无形之中被忽视了,那就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学生应该读哪些书?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经 走过很多所学校,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粗略地做过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的阅读很成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有时直让人觉得“读还不如不读”。除了像《安徒生童 话》、《格林童话》、《少年百科全书》之类的书籍之外,很多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的书是《脑筋急转弯》、《圣斗士》、《灌篮高手》等等。谈到小学生普遍比较喜 爱的《西游记》,发现90%以上的小学生没有看过原著,只有7%左右的小学生看过《西游记》的漫画书,大家对《西游记》的了解几乎都是从电视剧中得到的。 还有一部分在师长的督促下阅读经典童话的学生感到读“文字书”远远比不上读漫画书和《脑筋急转弯》等书有意思。至于像《草房子》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 很少有人涉及。我曾经见过一个小学生读《脑筋急转弯》到了痴迷的地步,在班里举办的“庆新年”联欢会上,他竟然先后说出了近百个“脑筋急转弯”,看到全班 同学开心地哄堂大笑,那种由衷羡慕、佩服的神情,我实在笑不出来。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进行引导,他以笑容赞许了这个节目。事后我与该班教师进行交流,我 问他有没有在班里开展读书活动,学生都在读什么书?教师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回答:没时间。我又问他对“脑筋急转弯”这类书的看法,他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镜:学 生看看这种书也好,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事后我又在想,是不是我过于“较真”,不就是一个节目吗?让学生适当的娱乐放 松一下,有何不可?

  但是,假如我们的孩子都只喜爱《脑筋急转弯》和《圣斗士》,这样的阅读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究竟有多大益处?人生的黄金时期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这是教育之过,学校之过,亦是教师与家长之过!

  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好的,是值得阅读的?夸美纽斯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书本要是可以正当地称为智慧、德行与虔信的源泉的。”

   夸美纽斯除了提醒我们要保证学生避免不正确、难理解、写得不好的书本的侵袭,还提醒我们要使学生远离不良伴侣的干扰,他说,在学校里面和在学校附近,学 生都不许跟不良的伴侣混在一起。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我又不禁想到了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实际上也是让孩子远离 “不良伴侣”之理。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家庭和学校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地接受教育的氛围是多么重要。

  “园丁也用一道栏杆或用一道篱垣去保护幼小的植物,不使兔子或山羊去啮它,或把它连根拔了起来。”一株植物尚需为它的成长扫清障碍,更何况是人呢?

你也能做到

   常常听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对某一门功课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某一个老师等等。在这种抱怨的背后,其隐藏的一个实质问题就是孩子已经丧失了学习的 欲望,师生关系往往相对比较紧张。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除了抱怨,可能采取最多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补课,力求使孩子的学习成绩赶上去。有的家长不惜重金请 家教,有的家长亲自上阵,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劳心费力,却收效不大,弄不好还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实,这种烦恼在夸美纽斯那里早已经有了答案,而且方法简单易行。这里夸美纽斯主要提供了三个方法供家长参考:

   “假如他们当着子女的面,揄扬学问与学者,或应许给他们美好书籍和衣服,或其他精致的东西,鼓励他们去用功;假如他们称赞教师,称赞教师对于学生的友 谊,称赞教师的教学技巧;最后,假如他们不时打发学生带着小小的礼物到教师那里去,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使子女爱好他们的功课,爱好他们的教师,并且信任 他们的教师了。”

  显然,这三个方法不是什么秘诀,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仔细想想,这几种方法真正认真实行的家长却不多,至少很少 有人坚持。“当着子女的面,揄扬学问与学者”,可以在孩子的心目中埋下推崇学问与学者的种子,“应许他们美好书籍和衣服,或其他精致的东西”,就使美好的 期待化为学习的动力。有的家长可能觉得物质的奖励不足取,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别和爱好、兴趣的不同需要,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奖励,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 错误。“称赞教师对于学生的友谊,称赞教师的教学技巧”,使孩子信任教师的学问和德行,从心理上与教师亲近,这无疑是孩子乐学的重要因素——我国自古以来 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至于“不时打发学生带着小小的礼物到教师那里去”,完全不是一种庸俗的人情交往,而是使孩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时地提醒自 己尊重、热爱、信任自己的老师。对于最后的这一点,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夸美纽斯的苦心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理解。

  看来,这些方法的确简便易行。你,我,他,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