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孔子:中国教育代言人

13年前 [01-01 15:51 周六]
             孔子:中国教育代言人
gxm 发表于 2006-10-1 9:40:00

百年孤独2006 发表于 28/9/2006 AM 10:30:00

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提倡很多年了,可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老师都迟迟不愿意把素质教 育落实到位,仍然捧着应试教育这一法宝不撒手。其实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由来已久,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激烈,列国相互竞争,诸子 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从事了教育,培养了弟子三 千,七十二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现代的人大多是从《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细致的了解,我们会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 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以德为先,注重育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国际著名教育家 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 识纳入道德范畴的倾向,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 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 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来抓,中国基础教育的面貌才会有很大改变。

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明确:其方法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 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 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 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

启发诱导,学生为主体

启发式教育,现在的老师都不陌生。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 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 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 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

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 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可是直到现在,我们有些教师还是进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把自己教看得过于重要,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动性的特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