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小孩
作者:一念行者
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别吗
天下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别吗?如何判断你是大人他是小孩?判断一个人是大人或小孩并不是从体型和年龄上,圣人判断大人和小孩的标准和你不同。在圣人的眼里,在人类没有觉悟之前都是小孩,不存在大人。你观察一下社会群体中的所谓的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在本质上他们完全一样。有情众生的“觉”都一样,而所谓的大人和小孩的念头有什么不同?他们相信着同样的信念——小孩的信念是我们所谓的大人所给的,而通常一个小孩又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他完全接受,因而在实际上,你教给他什么他就相信什么——小孩的信念就是大人的信念——因而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人本质上讲,一般所谓意义上的大人和小孩完全一样。
我们都是小孩
我们都是小孩,因为不管看起来你八十岁和她五岁,你们头脑里装的基本信念相同。比如,一个小孩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喜欢我”,长大后你说“我的同事们应该对我好”;一个小孩说“幼儿园的阿姨应该爱我”,长大后说“我妈应该爱我”;“某某小朋友是个坏蛋”,长大后你说“谁谁不是个好人”……,成人的信念和小孩的信念有什么不同?只是那信念附着的事情稍有不同而已。有相同信念的人都是同龄人。瞧瞧我们分别开来的大人和小孩在本质上有什么不一样?他们都在为获取爱、认同和赞赏而努力呢。我们都是信念的奴隶,我们都在无明中被念头所掌控;因为从没有考察过念头,相同的信念与念头遮住了我们相同的觉。我们一样无明,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讲,小孩就是身体矮小的大人,大人只是身体变大的小孩。从小孩到大人,我们变化的仅仅是“外在”——身体,而我们的里面——那心及其信念完全一样。所以不存在大人和小孩的分别,我们都是小孩,都还在心灵的幼儿园中没毕业呢。
你比小孩多了些什么?
假如大人和小孩是不同的,那看起来的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在我看来,只是大人比小孩拥有更多的信念、教条或概念。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概念。概念把心变成了头脑,概念使心从它本来的样子中分离开来。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概念是件好事吗?嗯,以我来看,谁拥有并相信的概念越多,你的心就离他本来的样子更远。
我们常常说小孩的心灵是纯净的,小孩非常单纯,为什么?因为他们心灵中的概念较少。一旦等他拥有了和你相同的概念并相信了它们时,他就变成了你;小孩就不再是小孩,即使他身材仍然矮小,年龄只有十几岁,但在本质上,他已是所谓的“大人”了。
早熟的小孩
这个社会盛产“早熟”的小孩。所谓早熟,在真正意义上并不是指现代的孩子们从饮食中摄取了更多的激素,而使他们月经或遗精现象提前发生就叫早熟,而是他们的思想上。因为教育的激进模式,像给孩子增加身体的营养一样,家长们疯狂地在往孩子们的头脑中装载他们认为的知识和概念,这使现代的孩子不仅身体早熟了,那心念更早的早熟了。早熟是一件好事吗?你熟的早你衰老的早。心灵的早熟事实上是一种心灵的老化,当柔软洁净的心被过早的装入更多的概念时,它已经提前开始变得僵化和失去其本性了。
让小孩迅速的变得像“大人”,是一件好事吗?看看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吧,我们比孩子有更多的苦和恼,让孩子们尽早的变得像我们一样,那意味着在让他们尽早的品尝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苦恼。家长们怕自己的孩子如果头脑里不装有足够的现代知识、概念和技能,将来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能适应,你确定真会那样吗?你能够预见很多年以后你孩子以及社会的状况?……那分别是你自己当前恐惧心的反应,你只不过是在利用孩子使你自己变得有“安全感”一点罢了。在无知之中,你把孩子变成了你为获取自己安全的工具。当你是一个无知的父母时,你的小孩在你的内心深处已经不是小孩了,他只是你内在的一个可被你、正被使用的一个符号而已。无明使人类对动物们更蠢和做着更多伤害别人的事。
谁跟谁学习?
我们常常教导一个小孩说要好好的跟大人们学习,到底是谁应该跟谁学习?如果要让他们跟你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你的恐惧?挣扎?或像因恐惧而逃避似的努力工作?为获取爱的辛苦?为求得他人认同时的努力?为得到别人的赞赏所做的多余的事?你让孩子学习,到底叫让他学习你什么?你身上哪些是他可以学习的?你是否曾经盘点过这些呢?
在对付人类的困难、新情况、新问题,相反,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应该向小孩学习。在一个小孩还完全未被信念、成人的恐惧、教条污染之前,他们生存的智慧和能力就是我们学习的呢。在概念示占据我们的心之前的样子,才是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呢,如此一说,我们的老师实应是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我们自己。教育人者恰应向被教育者学习。我们强调说,学生们老师学习,老师向谁学习?在我看来,老师不是向老师的老师学习,而应向他的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我们身上有着很多的“有”,孩子们身上有着很多的“空”。我们在给予他们我们自己的“有”时,来把孩子身上“空”的部分拿回来放在自己的心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教学相长,空有互为的端尾循环。如此你的心智才具有生命力,否则,你必枯竭。一个人生命的活力不取决于他生命中“有”的部分,而取决于他生命中“无”的部分。“有”是死的,“无”才是活的,你身上的“有”越多你越没生命力,而你存在中的“无(空)”越多你越有生命力。注意向孩子学习,孩子向我们的“有”要知识,我们向他们的“空”学习智慧。
傲慢出于无知
所有的傲慢都出于无知,那不知道的人把一点“知”当成全知,所以他升起了巨大的傲慢。似乎是他的无知越多,他的傲慢和自我感就越大。无知是狂傲的土壤,看看人类的蠢事不都是那些傲慢加无知的人干出来的吗?在战争、政治和国家政权、宗教等领域都是那样,来看看你的家庭中你是如何对待你的小孩和他的教育的吧,你的傲慢和无知也侵占了那块地方。
你的小孩比你知道的少?
人确定你的小孩比你知道的少吗?在真相上,就在当下,人人都拥有相同的存在。在真相层面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一觉一念;在幻象场面,我们都拥有相同单位的时间、空间。你比你的小孩拥有的多,真是那样吗?这显然是谎言,如果你觉得你比你的小孩拥有或知道的多,显然你的错觉或幻觉比他厉害。人人都拥有相等的智慧,所拥有不相等的是你对智慧的窥见——那遮住智慧心的幻象多少不同。
成人的傲慢和无知
成人的傲慢和无知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表现之处,就是他们在对待小孩的时刻和态度上。他们把自己当成知,当小孩当成无知,瞧瞧,这傲慢与偏见有多大?这种傲慢与偏见正显示他们才是真正的无知呢。回顾一下你是如何对你的小孩说话的?当你教育他时你是什么态度?你是不是一副我知道、我懂、我是老师的心态?以一个老师的身份给别人说话,恰是那个人最不是老师的时候。真正的老师没有“老师”的概念,他绝对平等的与天地万物交流,当然,他的眼里不会有学生。一个眼中没学生的老师,他成为了真正的老师。身份是老师的人,注意不要让“老师”这个词汇变成傲慢与无知的代名词,来保持一个真正老师的品质。
童话和神话
因为人们的无知,人类总是不是活在童话里就是活在神话里。在没有觉悟之前,谁曾活在如实的现实存在中?没有觉悟的心总是在梦里从这极跑到那极,又从那极跑到这里。犹如在梦中虚幻的荡秋千一样,他们总是从二元世界里的这边荡到那边:从此岸到彼岸——从好到坏、从坏到好,从对到错、从错到对;从善到恶、从恶到善;从痛苦到欢乐、从欢乐到痛苦……。
童话和神话都是梦,当你在这边时,你在童话的世界里;当你在那边时,你在神话的世界里。童话是孩子的神话,神话是成人的童话,在没有醒来之前,他们是一样的。有多少人正活在如来的世界?人们都在梦中教导觉醒,但是对于一个还没有真正醒来的人,你如何真正的教导别人觉醒呢?在梦中教导觉醒那不能导致真正的觉醒。
觉悟者所教导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觉醒,那觉者的教诲就是走出童话和神话——你知道,当你走出童话和神话时,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一个笑话。你发现了自己在童话中的幼稚和在神话中的狂妄自大,你发现你在那梦中为自己无端制造的痛苦……你会笑话自己,你会笑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觉悟就是从童话和神话的世界中走出来。走出童话和神话,将导致一个笑话的出现。因此,童话、神话和笑话,是一个觉悟在觉悟前后的发现。这使他开心得不得了。
没有觉悟的成年人教育小孩是,他们在把他们信以为真的神话加进那孩子的童话里,而告诉他,那是真理。而实质,童话、神话和笑话——都是你一个故事而已。我能够勇气地告诉你的小孩生命这一切都是个故事,并带着他活出你们的故事吗?
觉悟和平等
一旦觉悟势必导致平等。不平等只发生在未觉悟者的梦中。那平等是众生是“一”。在教育中,弥消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差别就是觉悟。一个看见家长和孩子是一体的家长是个觉悟的家长,一个看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体的老师是个觉悟的老师。一个真觉悟者的眼光落在处处,而在处处他都看见平等。例如,他如果在医疗行业,他会看到病人和医生平等、疾病和健康平等、感冒和癌症平等、生和死平等等。觉者超越了“二”,因此他能看到每一种存在的“二”。了解存在的各个面向,使一个觉者无论如何走路都不会失衡。
无论着眼于何处,倘若你不能真实的看见处处平等,那么你没有觉悟。见证众生一体的心不可能还在某一处发现差别、不同,更不可能因此苦恼、愤怒或不平。在你教育你小孩的过程中,倘若你对他非常生气或愤怒,那么你没有一颗平和的心;如果你的心不平和,你就教导不出平和的孩子。如果你恐惧你就在教导孩子恐惧,如果你愤怒你就在教导孩子愤怒,你发现了吗?你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无语的教育。
家长们必须修自己的心,你必须去令自己觉悟和见证平等,否则,你就在把孩子带进二元对立矛盾痛苦的世界。如果你教导不出快乐的小孩,纵使你教导一个博士生,也是失败。家长们要注意这一点。
谦卑
有“谦卑”意识的谦卑不是真正的谦卑。在教育中,老师们教导谦卑,那不是真正的谦卑。他们教导谦卑,却导致了不谦卑出现,因为那是二元的。真正的谦卑是一种没有谦卑意识的行动,它基于觉悟而不是基于需要或理解。觉悟者教导自然和纯真,他不教导谦卑或美德。教导美德就会产生非美德,智者不强调二元中好的或善的部分,他只教导自然或依循本性而活。“本性”是一,当你依循本而活时,那自然是自然、纯真和美好的。因为本性中包含所有,而自然状态下它会呈现美而不是丑。美是存在在无为状态下的本来面目,当你的心和存在一致时,那心性自然和整个存在保持一致,因此,不受人工干扰的心性在自然之中自会显出其美、善和真。
如果你是一个活出觉悟和家长或老师,你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最真正的教导。那谦卑、那芬芳、那宁静、那觉知、那智慧、那爱……自然在你身上发光和洋溢,如此一来,你不用用语言作为鞭子或工具地去教导你的小孩,他会自然变得你。一个宁静觉知的父亲,不可能导致出暴力的男孩;一个充满聆听和爱语的母亲,不可能教导出嗔恨嫉妒的女儿。如果家庭或社会是一片森林,那生活在丛林中的小动物们会“适应”周围环境的,并与那环境保持一致,这近乎是生命存在的本能。
所以教育孩子,老师或家长,做好你自己就足够了。
孩子的空白和你的有
孩子的空白就是孩子的本质。你的“有”是你的特点。空白就是道,孩子拥有更多的空白,因此,每个小孩都在道中。当“有”从“空”生出,头脑就开始迈出心,妄念似乎就开始走出了道;我们的痛苦和无明——就是从那儿和那时开始的。
所谓教育孩子,那本质意味着我们再回头望向道,而不是再从“道”中进一步远离。教育孩子不如说透过他们我们再次被教育,孩子就站在道的源头,透过他们,我们在走向自己的本来。孩子的空无是他的财富,不要过早的有意识的破坏它,让它在他的里面多待一些时间。如果一个人小时的空白被保持的越久,他日后的生命力将越新鲜和越充满活力。
我们常常担心孩子什么都不会而尽早的给他施予教育,往他里面装概念,摁知识;不要那样,让他的空保持,生命只有更多的空才能发现更悦耳动听的生命之音,犹如中空的钟、内空的鼓才会给予整个存在美丽的音乐一样,倘若他变成一块实心的铁,一块沉重的石头——那非常有分量,但那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不要把孩子过早的填满,让他的空保持,让他自主吸入他想要的有。空无的心犹如一个花篮,让那孩子背着自己的空篮,自己到海边或山坡挑捡自己喜欢的花朵和贝壳。早期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你往孩子的篮子里装了什么,而在于你能保持他的空而不被主动破坏有多久。人生的空是宝贵的,干嘛一定要把很多东西塞进那儿呢。空本身的宝贵性大于所有的有。空胜过任何有,在那空中,一袋黄金并不如沙子珍贵。当你把黄金带进空中时,它也立刻等于白沙。
因此,最好不要太早的破坏一个小孩的空,在他该保持空的时候保持空,等待在它该变的时候自己。
老子说,复归婴儿
比小孩更纯粹和空白是婴儿,它意味着“心”的本来目面。老子说,复归婴儿——他的意思是说,看到并回到概念未产生于你头脑之前的状态。婴儿的心是一颗没有词的心,老子提倡说复归婴儿,是说把你头脑中的词拿走,去过没有词存在的世界的日子。活在没有词出现之前的世界。这是一个美好的状态,在那个没有词但有觉知的世界中,老子和佛陀,以及所有的圣人都活在那里。有觉知,但没有词存在,那正是神的生活。如果你能够活在一种有觉知但没有词存在的存在中,那么你就是一位有肉体的神。你能够成为一尊有肉体的神吗?当然,老子已经以他的状态活出来给你看了。他能做到,你也能。只要你在那宁静的觉知中,不被其中生化显现的词汇所打扰,你就是老子。
事实上每个小孩都是老子,是社会和你带离了他。你觉得一个老子不适应社会,你担心他的适应能力,因此你在千方百计的改造他,改变他,你把老子变成了你。当你把一个老子破坏掉了之后,当你杀死一个老子时,你还以为自己有丰功伟绩呢,你还得意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呢。事实上,每一个教育都是一个老子的杀手,用无知教导有知,他们把自己的无明当成有明杀死了老子。事实上这是整个存在最蠢的事,但每个教育者都得意,瞧他们蠢得多很。
不用担心一个老子将来的生存问题,一个老子的生存智慧比你大的多——心怎能不如头脑更具有智慧呢?当老子不需要向走世俗的市场时他坐在他的石头上,他在他的山谷中宁静和游乐;当他需要时,他会站起来走向世侩的生意场。一个老子不担心自己的生存,他的智慧会指导他在这个世界中如鸟飞翔在天空一样的自由。不用为老子担心,他的存活完全没问题。
你担心你的小孩将来的生存吗?不用担心,他现在就是老子。让他现在就是老子。当他长大,当他需要什么,他智慧空无的心会给出他足够的智慧令他自在的活着。不用太多的为一个老子——为一个小孩担心。你的小孩就是那回来的几千年前的老子,你向他学习,而不是他向你学习。你教给他如何用筷子,如何洗碗,让他教给你如何快欢的活着吧。
倒,倒:回到源头
头脑如果是一辆一直不停地向前开、向前开的车,那么当它遇到山冈、土坡、大石块,它就应该倒车了。倒车就是修道。在那些困难、困惑和人生的烦恼面前,停下你的车,思量一下你人生之车的道路和方向问题。你不是应该倒车了?
嗯,在我看来,在那山冈、土坡和大石——那人生的困难、困顿和烦恼面前,你应该倒车了。头脑就是你的车。倒车,倒车……倒回头它出发的源头看看去。当我们倒车,孩子正是那站在我们后面喊我们的人,他在用哭闹、率真、忘我的戏闹来向我们喊“喂,看这里哪……这儿多自由,虽然我们在哭闹,但我们不伤心;虽然我们认真的游戏,但我们无我;我们一边带着眼泪一边笑,像有太阳的天空还下着雨一样的美。”
“到我们这边来”,是每一个出生的小孩给予成人的提示。但是你意识到了吗?每一个小孩都是老子,当每一个小孩都是老子,每一个小孩带携带着本道德经;你意识到了吗?每一个小孩都是佛陀,当每一个小孩都是佛陀时,每一个小孩都有一本心经。不要到书里面找智慧,不用把道德经放在床头或把心经背进心,看你的小孩,和他们玩,那就是在读道德经和心经。小孩就是佛,就是老子,通过企图去教育他们,来接受佛教和老子的教诲。你用语言教给他们唱歌,他们用天性教给你如何去喜悦地跳生命之舞。来注意这种生命的学习。
在那“道”上——倒,倒,回到源头。
源头是哪?
我们常常说“源头”和“回到源头”,但源头在哪?……源头就是你的心。你是从哪儿开始出发行走你的世界的?当然是心;心是你的生命存在开始出发行走世界的地方,它当然就是你的源头了。我们常说,回到源头,即是回到心。
心是如何“出发”的?心靠着什么出发?心中的行者是谁?心中的行者是念头,念头就是在心上走路的人。心是如何出发的?心靠着什么出发?心靠着“词”而出发。当没有“词”产生时,心原地未动,没有行走的念头;当一个词产生,念头出现,你开始从心中出发。
所谓回到源头,就是让“词”回落到它升起的地方,让它带着念头回到它升起之处,正像让回落的波浪带一条被波浪抛起的鱼回归海洋一样。回到源头就是回到没有任何词汇存在之前的心。那没有一个“词”产生的心,就是众生的源头。回到源头就是回到那“识”未生之道的初心,那初心就是源头,就是没有苦,没有痛,没有生也没有死的“老家”。你知道吗?任何一个从心上扬起的“词汇”都在制造一个梦,你跟随任何一个扬起的“词”你都在离开心……回到源头,回到那没有生灭变化的地方去。
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那颗还没有起过任何波纹的心就是我们那心本来的状态。回复我们那一颗心。在日后我们的心升起了波浪,产生了词,造就了念头……时,不要执着它,不要粘连它,不要苦跟抓它不放。升走的让它走,回落的接受它回来,我们“是”我们那颗如如动未、婴儿般的初心。
我们常常说“源头”,源头是哪?心;什么是“回到源头”,成为初心。觉悟的教育就是求道和修道,在那对我们后代的教育中完成我们自己的回归。每一个掉出母腹的小孩都在显示我们的源头,每一个婴儿都在给我们看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只是,你注意到这些了吗?我们在心灵里四处寻找老子,在世俗找寻佛陀,你可知道,我们的小孩即是。对他的教育就是你的修道,你是否意识到?
深入对孩子的了解,认识你自己。在那孩子的教育中,完成他的成长和你的成道。热爱我们胸膛里那同一颗心吧.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