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方法:行为训练法

13年前 [01-10 12:00 周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通常孩子3-10岁是养成良好行为的重要关键期,10岁以后,大多孩子的习惯已经逐渐定型了,因此要改正过往的不良习惯和让新的好习惯扎下根来就难多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就曾经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因此,家长不仅要抓紧对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而且还要抓早、抓好。

行为训练法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而进行的反复要求、反复练习、反复检查督促的一种方法。行为训练法的重点是训练孩子的行为,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孝敬父母习惯、接人待物习惯以及其它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习惯。行为训练法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它包含着一系列的方式方法,这里我们就日常生活中训练的步骤和方法做个介绍,学习习惯的训练另见专题。

一、行为训练法的正确认知

家长首先要对行为习惯有个正确的认知,要有正确的鉴别力和判断力,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要坚决实施的;什么是不良的,必须坚持要摒弃的。有家长一直困惑不解:为什么亲朋好友和老师一直说非常聪明的儿子,老是因为学习粗心而成绩不良?这个问题的关键要害之处就是家长对粗心的认知模糊。通常家长认为,聪明是孩子学习的一个优势,过多的相信和依赖孩子的智力,忽略了最基本的品行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加强,以至于随着孩子学业内容的增加,孩子学习的弊端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了。我们说粗心,其实反映出一个人学习和工作中常常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容易精神分散,神思恍惚,差错连连(包括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2、性情比较浮躁: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的时候想着玩,玩得时候担心着功课,三心二意。

3、学习责任心差: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的意识和行动,常常被动学习,作业得过且过,完成了事,并且有侥幸心理和责任外推心理。事实证明了,失败的人多借口和托词。

4、缺少正确方法:作业事先没有预习,过后没有检验。常常就事论事的敷衍了事。

当然,除了这些主观原因外,粗心还会有些客观原因,比如,孩子的身体神经发育不良等等。可见,若要孩子不断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聪明不是根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必要的前提。只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才能让孩子在不断进步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能,从而不断地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成长为具有学习力的人。因此,家长首先要对行为习惯的内容有所了解和侧重,要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培养孩子什么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为训练法的有效方法

在家长正确认知基础上配合以正确的方法,才会有预期好的结果和效能。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有效的行为训练方法和手段。

(一)标杆:指明方向和明确要求

家长要培养孩子怎么样的好行为好习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教育和引导孩子就会有定向和定力了。家长要根据孩子智能发展和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的引导,一般孩子最容易接受和定型的是效仿对他们有影响的人的行为举止,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用模仿训练法。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加强自身素养:由于血缘关系和养护关系,一般家长最容易成为孩子心目中有影响力的榜样人物,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平时家长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慎行慎言。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2、正确引导孩子:家长在进行训练时必须要耐心,同时要给予孩子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标准,要求指导简明准确,并且给以必要的示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以模仿训练和巩固,直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是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规范具体化,比如,对于孩子写字的姿势训练来说,家长要明确的要求孩子做到:

1)坐姿端正,必须是“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

2)执笔正确,要求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

3)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这样,要求明确了,孩子做写字的时候,自然心里有底,久之,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就养成了。

第二,要求明确化,家长要给以孩子的指令必须是具体和清晰的内容,而不是抽象和模糊的概念。比方说:要告诉孩子“见到老师说‘老师好’”,而不是笼统的要求孩子要尊敬老师;要求孩子“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而不是笼统的对孩子说要好好地努力学习;告诉孩子“上课老师提问时举手”,而不是笼统的要求孩子要勤思好问;告诉孩子必须“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而不是笼统的要求孩子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要求孩子“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或者“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或者“考试不许作弊。”而不是笼统的对孩子说要遵守校规校纪;告诉孩子“当要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而不是笼统的要求孩子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

第三,示范巩固化,有些内容,家长不但要求孩子做,还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这里我们就以说“谢谢”为例演示行为训练示范的方法。

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要让人听来不做作,不生硬,不是为应付人家,而是真心实意地感谢人家。只有真心才能使“谢谢”二字富有感情。

其次,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要让人听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轻描淡写地凑合,好像不太情愿,在应付差事。

再次,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很高兴就是达到目的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致谢莫名其妙,就要说清向对方致谢的原因,以使对方感到你的真情实意。

最后,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除了嘴里说以外,头部要轻轻地点一下,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而且要伴以适度的微笑。

(二)养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和培养,家长可以采用行为塑造法,具体是做到以下两点:

1、针对有效。要领是要针对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具体培养项目内容,制定出有效的规则,并且让孩子喜乐自觉地执行,通过强化刺激,不断激励巩固,取得良好效果。

2、固化时间: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习惯的稳固必须21天时间,而往往孩子越小则需要训练巩固的时间越长,通常需要三个月时间,甚至更长。

(三)矫正: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于孩子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可以用消退法给以及时的纠正,并用塑造法给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巩固。

(四)巩固:保持好的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和巩固需要时间,一个不良习惯的纠正和摒弃也需要时间,所以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不断地对于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加以肯定和鼓励,以巩固好的行为,摒弃不良行为。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掌握和运用指导训练法,具体方法是:

1、要求客观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特殊的钻石,家庭教育一个基本的特点是个性化培养和针对性教育,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平时指导中要学会因人而异,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方法。指导原则是根据个性,灵活有效。要根据不同情况,尊重孩子的个性,根据每个孩子各方面的差异具体指导。比如有个孩子动作缓慢,经调查是因性格所致,我们就要从性格训练着手,而另一个有同样毛病的孩子,原因却是因为懒,我们就要从劳动训练着手。

2、方法多样

家庭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多加以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指导掌握的原则是随年龄进行,循序渐进。具体方法是:幼时示范、具体指导;稍大时启发、点拨、暗示加以指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时提醒,督促孩子自主安排生活。

3、手段强硬

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耐心、意志力和毅力,所以家长平时不能随心所欲的更改训练的内容,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指导掌握的原则是从小抓起,严格要求。具体方法是制定规章制度,严格遵照执行。例如训练孩子写作业仔细认真的习惯,家长就要天天检查孩子作业,有一天不整齐也不行,有一丁点儿错误也不答应,必须达到要求。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因此家长要从小入手,从严要求,养成习惯。

4、培养能力

训练孩子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成人成才顺利。而人是不断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要提高和加强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指导掌握的原则是自我实践,自我成长。具体方法是在从孩子的生活实践出发,比如让孩子学会做家务、购物、到银行存取款、自行乘车、旅游等等,这其中既有生活知识,又有行为习惯。让孩子通过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鉴别力、判断力和抵抗力,从而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修正不良行为。

三、行为训练法的注意事项

(一)言行一致: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培养,特别是初始阶段,家长不能搞弹性制。常常家长的软化教育造成孩子的无效教育和失败教育。因此家长要牢记古训:“言必行,行必果”。

(二)严格训练: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家长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这里最忌讳的是家长溺爱孩子,因为好心而减低对孩子的要求,最终培养出弱势群体的孩子来。当然“狠”是指坚持的决心,不是态度的凶狠。

(三)反复强化:这是行为训练法的核心。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天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家长和教师比较性急,总想三下五除二就解决问题,那是不行的。即使孩子按你的要求做了,那也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如果我们想起来就管管,想不起来就算了,习惯是养不成的。我们一疏忽,孩子的行为就会像弹簧一样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四)不断激励:家长在训练时需要不断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如果只有家长的严格,没有孩子的积极性,往往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出现抵触和反抗,因此让训练不能得以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训练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