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责要讲究方法
gxm 发表于 2007-3-9 11:46:00
●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需要赞许、表扬和鼓励
●糖果和鼓励
●游戏与玩具
●责骂一定要说明理由
●不要一味地催促
●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
●责骂时不要揭短
●不要多讲孩子的缺点
●不要威胁和埋怨
●不要讽刺孩子
●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
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
的关怀;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
突。我就曾几次听我的女学生向我诉说她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她小时候,做事马虎,常弄
坏家里的东西。有几次洗碗,一失手把一叠子的莱碗都打烂了。母亲听见碗打碎了的声音,
就厉声地责骂了她一顿。她心里很不服。她觉得打碎了碗,她心里已经很害怕,母亲还一味
责骂,于是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世间由于父母一句过失的话。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或自杀,以及举刀杀死
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还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骂孩子时,
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的结
果孩子越变越坏。
如此种种,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要责骂或叱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是。因为孩子毕竟
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错事,也需要叱责。否则孩子就会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做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来就是一门很大的
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
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
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叱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
严,就是失之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实或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母过多的叱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
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我有个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家中
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
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
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
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
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十二岁的姊姊,冰箱里
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两姊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
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
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
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在我女儿任教的小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她们带领低年级学生到儿童乐园去,做完了集体
游戏,进行分散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玩耍,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坐碰碰车。划船或坐电动火
车……然而有的学生却不知所措。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叱
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
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这些都一一说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
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
重的创伤与依赖性。
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它要求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创新与创造。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前面已谈到,管教过当,或过多的叱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
悲的。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叱责置之不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
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过研究,他把父母
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一一良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
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
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
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
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这方面的例
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亲对儿
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在不堪如此对待之下,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
际,终于拿刀杀死了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大多了。因而,
在这里我想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的赞扬,
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作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
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这里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三条原则: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
子们的人格。作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
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
叱责和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
自己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
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
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第二,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
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作法还可因人。因地
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
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责备时,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
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
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
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
诚。
严、冷、热一一这三个字谈起来容易,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虽
然,没有一个父母会承认自己不讲理;但在责备孩子时,在气头上,自以为讲理实际上蛮不
讲理,或者只许讲自己的理,不许儿女讲儿女的理,却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冷
静。
●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前面我曾经谈到了一件事实。就是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结束集体游戏后,
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
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应该做什么。因而也不禁使老师感到惊讶。
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
子们的天真哪里去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这些固然值得老师们深思,但更应
该值得父母们深思和反省。平日是否对孩子们的行动管束得过多了呢?叱责过多了呢?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
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指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
该那样做”。实际上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
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只允许一个模式,尤其是自
己的模式是不正确的。另外,给予孩子大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思
考能力和独立性。相反地,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
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如果样样事情做父母的都
预先下了判断,作了吩咐,孩子自己没有机会去思考,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思考了。这样就会
养成孩子被动的习性和依赖父母的思想。因此一旦脱离了父母或老师,他们就茫然不知所
措。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事事代劳,样样包办,不让孩子动手,那当然更糟。
反之,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
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这里不妨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孩子放学回来,很多母亲就逼他们做作业:“到屋子里
去,做完了作业再玩!”或者“先到外面去玩,玩够了就回来做作业!”后者表面上看似比
前者要开明些,允许孩子玩一玩。实际上这两种作法都值得斟酌。因为这都是强迫孩子接受
父母的意志。
其实,如果孩子已经多少有了些思考能力和独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自
己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应该从什么做起,是马上就做功课呢?还是先玩耍一会再
做功课。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又能高高兴兴地做功课。当然,这样
做,绝不是要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亲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
时,还应给予帮助,帮助和启发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完
善。它们可能会有不够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父母就应尽量不插
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你
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
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是个小学生,孩子听了可能会真
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威胁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
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说的具有绝对权威,而且也是
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广这是显示父母权威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母要
求孩子们的绝对服从。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实质上就是服从。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
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不容讨价还价”,“不容争辩”。这常是我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而在欧美,父母对
待子女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们不主张强迫,更不主张威胁。在子女不听
从父母的时候,他们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
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止。
因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要
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
而然便能养成自己判断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不作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
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是对的以及对在什么地方;自己是锗的,错在
什么地方。孩子盲目的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更坏的是有的孩子不服从,消极
地或公开地与父母对抗。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小时成绩的好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
佳。”
小学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孩子班上
的同学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儿女中,就有很多这种事例。反之,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
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为常见。
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的父母更是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个孩子,
怎么突然赶不上进度了?”这其中的奥妙,或者说,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
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
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这时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无法再左右
孩子成绩的好环了。这是因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已不能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学科的功课越
来越多地要求孩子们独立思考。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
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
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儿童和孩
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
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儿童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了小学
低年级,孩子开始接触书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
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父母这时如果因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嫌弃
孩子厌烦!“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或者干脆骂:“你怎么这么噜嗦,别再问了
广或“只有你的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父母这种粗暴的态度就会扑灭和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如果
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当然,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就不会产
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懒。这个道理
也很简单:我问你们,你们还嫌麻烦,我不问就是了。
这当然是极端锗误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
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
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
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
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由于少年时期看见水壶盖被蒸气所吹动,于是对蒸气产生了兴趣,
而不断研究,最后发明了蒸气机。所以孩子好问,可以说是一种好事。
有的问题,确实答不出来。这时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认:“妈不知道。”或“妈也不
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丑事。因一个人本来就不可
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等等。更
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孩子们开始认识世界,接触世界,他们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这是什么?”这是因为外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他们急切想认识它们,知
道它们。
因而,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们的问题常常会使父母无言以对。要
回答得当,就有很大的学问了。
春天,父母常爱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母亲会指给孩子看:“你看
这桃花开得多好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好奇地问:“桃花怎么会开的呢?”这个问题,
母亲还不难回答。她可以说:“春天来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
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
孩子们这类天真的问题很多,有些确实还很难回答。这是由于许多大人们认为是当然,
或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新鲜稀奇。“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推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他
们求知欲的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对他们的问题等闲视之,随随便便给以搪塞,就会抹煞孩子
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减低。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是呀,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会开花呢?这个问题问得
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释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春天的天气是不是暖和些尸“冬
天干枯的树叶现在没有了,天气一变暖,又长出了新的嫩叶,对吗?所以天气一变暖,花儿
也就开了。”如果能够这样与孩子讨论,启发孩子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增强和
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会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
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我们不应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
我们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妈已经决定了!
具体地来说,九、十岁的孩子都喜欢到动物园去看动物。春天来了,孩子早就盼望着有
一个节日,父母能带他们到动物园去玩。一个春和日丽的星期天,小宝眼看左邻右舍一家一
家地走了,于是嚷着说:“妈,咱们也到动物园去玩吧!我要看河马。”母亲由于那天有
事,而且身体也不大舒服,便简单地拒绝了。于是小宝哭了一上午,弄得一家人不痛快。当
时如果母亲能够体谅孩子的心情,心平气和地和小宝讲清楚自己的处境,与小宝商量、讨
论。他们不难达成一项协议:下星期天到动物园去看河马。或者妈身体不太舒服,动物园太
远了,到较近的公园去赏一赏花。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看法都会与父母有分歧。这
时父母对子女的一些喜爱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讨论,
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我自己就曾遇过有关此类棘手的问题。孩子上高中后交
上了一个不大读书的朋友。俗话说:近未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赞同孩子与那个同学常来
往。有一天,当孩子又要找那个同学去玩的时候,我拦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字玩呀?我
不喜欢你同他过多的接触”。孩子不以为然地问道:“为什么?他又不是什么坏人。”确
实,小字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坏人,只是不爱读书。我不能以此而禁止儿子与他交往。但
我又耽心交往的时间久了。孩子会受他的影。响也失去上进心。因为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
日有余。于是我只得以商量的口气问道:“你为什么喜欢同他来往呢?他有些什么优点?”
孩子由于没有感到什么压力,所以未多加思索地便说:“他为人很好啊,我喜欢和他聊
天。”这时,我也就说出了自己的耽心:“小宇是个不坏的孩子,但是他有一个严重的缺
点,不读书。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你们应该发愤读书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你们将来
会受到一生中无法弥补的损失。你如果真心与他交朋友,你就应帮助他努力学习。你如果做
不到这一点,你就必须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经过这次谈话后,儿子才又把心收了回
来,不再有时间就同小宇泡在一起胡聊了。
大人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是不可免的。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母亲们都喜欢孩子聪明。听话。可是有时聪明的并不一定听话,听话的不一定聪明。作
教师的也是一样,尤其是小学。中学的老师总喜欢自己的学生听话,少给自己找麻烦。虽然
他们也知道过多地要求听话会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
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孩子听话,所以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不同于父母和老师
的意见的孩子通常不受欢迎。不过有时也会有例外。
我的一个学生,她在小学教书。她告诉过我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故
事。有一次她上一年级的数学课,她问:“一棵树上站着三只小鸟。一个顽皮的孩子用弹弓
打掉了一只,试问树上还有几只?”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说:“一只也没有了。树上应该
是零只。”而一个平常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却举手说:“三减一等于二,树上应该还有两
只。”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那个孩子却执着他说:“就是两只嘛”。于是教师启发
说:“打掉的虽然是一只,但是弹弓一响,其他的两只就飞走了。”这样才结束了那场争论。
那个学生虽然是答错了。但是我听了这个故事,我却觉得那位同学很值得称赞。因为他
能不为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见;不怕被人耻笑,而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发
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少年时代很少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而爱独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学
校里他曾被讥嘲为“乡巴佬”。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但的座右铭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意
见中独立出来”。这两个科学家的发明和创见,正是因为他们能独排众议。当然,这样作是
不容易的。因为有时他们要顶住外界的冷嘲热讽和各种压力。现在的许多公司或企业里,一
些年轻人之所以被选拔提升为经理,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能开拓、推动公司业务
的发展。
不过事情尽管如此,我们的父母仍然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不标新立异。当自
己的孩子和同学的意见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受大家的讨厌”。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
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
法国人则全然不同。他们轻视受他人意见左右的人。他们赞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他们
喜欢孩子相互讨论和辩论,借此磨练孩子的处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对父母的意见时,我们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意见是
错误的,也应该耐心他说明、解释。这样,才能养成孩子有主见、有创造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存在的封建意识在我们的头脑中还很多。其中
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儿女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儿女的反驳。而现在
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确。儿女们有时的
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是这样做,也可以是那样做。
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做。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妻子要儿女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提包就准备出门,我妻子看见把她叫
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拖呢?还拿两个提包!”
女儿不以为然:“我。拿两个提包,一手提十斤就拿回来了,何必还推什么车子呢?”
妻子却坚持说:“当然是推车子方便得多啦!”
其实,这种争论完全是多余的。女儿喜欢用手提,就让她用手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的
话,那么下次不用大人提醒,她也会自己要用推车的。这既是对女儿的尊重,也是让孩子们
自己到生活中去学会经验。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才最牢固。
同时,一个人只有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才能肯定自己的生存的目的,并才能为达到目
的而努力。当然,在儿女这样做时,也不应排斥向父母请教,排斥父母的教导与提醒。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现在孩子们玩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玩起了电动玩具,一
玩几个钟头。或者往沙发上一坐,打开电视就看了起来。正书也不看,功课也不做。急坏了
做妈妈的。有的父母气急了,没有办法,就抢掉孩子的电视游乐器,或砰地一下关上电视:
“快去做功课!整天正书不念,看你将来怎么得了!”
做妈妈的越是不准,孩子们越是要看,要玩。这种强迫孩子念书的教育方法,是最容易
引起反效果的。因为如果孩子对书本(功课)不感兴趣,强迫孩子去念,孩子只会对念书感
到痛苦,会讨厌书。而且作父母的愈叱责,愈强迫,孩子愈讨厌。
所以,当孩子沉迷于电视游乐器和电视的时候,不能粗鲁简单地关掉,而应当想办法使
孩子转移兴趣,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例如母亲可以问:“你今天的功课做了吗?”或者
“你们今天上什么课?讲了一些什么问题?那些问题都听懂了吗?”“你觉得今天的功课有
趣吗?”诱导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家长都很少要求子女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
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子女读书,读好书,希望子女成才。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
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或唯一的原因。他们对子女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
切,督促就越严。而子女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甚至规劝和责骂听
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
为奇。其次读书与玩相比是一桩苦事。因而,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
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我从前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母亲自己
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中学读书。她终身引为憾事。因而
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当一个大
老粗。然而,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因而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读
书时,反而引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那位母亲经常同我提起这事就抱怨说:“我真
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没书可读,却想读得要死!”事情
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或追求。
父母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是正确的,父母督促子女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
责。否则,子不教,父之过。因为青少年时代正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因为父母可以把子女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不能把书本,把知识
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子女努力
学习,当然应该督促;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读书的重要,也可以骂、应该骂。但是如果孩子
喊不听,骂不怕,仍然是贪玩而不读书,则应该作耐心细致的说理工作了。只能是通过耐心
细致和热情的关怀,帮助孩子自己认识读书的重要,并对读书产生兴趣,由不自觉而逐渐变
为自觉的学习。同时,父母还应该热情地帮儿女妥善地处理好玩与读书的关系,做到有劳有
逸。学习好,休息好。
因之,我们也不应一味地反对孩子玩电视游乐器和看电视。因为它们对启发和发展孩子
的智力和想像力还是有益处的。只要不是过度沉迷于游戏,就应当允许孩子做一些他自己感
兴趣的事情。只允许孩子看正书或做功课一方面难于做到,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僵化和呆
板。所以应该通过看儿童书籍和电视以及玩电视游乐器使孩子多方面接触世界和事物。
否则家里的电视机关上了,孩子可以跑到邻居家里去看。家里不许玩电视游乐器,他跑
到外面去玩。孩子如对功课不感兴趣,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即使人坐在书桌前,心思也可
以仍在电视上。
再者,父母在要孩子读书,教育孩子读书时,除不能强迫外,也不应提一些过高的,显
然是孩子一时无法达到的要求。前面讲的长沙晚报上报道的那位老农也是恨铁不成钢,要孩
子读好书的心情过于迫切,提出了不恰当的要求:考几个一百分。一个完全不愿读书的孩子
一夜之间可以变成一个考百分的孩子吗?这无异于在把孩子往死路上逼。所以,只能循循善
诱,逐渐提高要求。
读书不能强迫,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在儿女不愿读书时,父母应该冷静地了解
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读
书困难很大。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
对策,更不能强迫。同时,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时,也应因材施教。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孩子好奇心强,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
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
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一种好奇心,但同时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表
现他们和大人一样也能够做。因此,在他们要求这样做时,不要随便对他们泼冷水:“你人
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而把
衣服洗脏了!”
这样泼冷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们的成长。虽然孩子确实是大小了,还不
可能做这些事,但孩子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作父母的就应该尽力从旁协
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当他们尝试时,没有做好,也
不应苛责。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
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会畏缩不前!”一个人一
旦有了畏缩心理,就会什么事也不敢做了。企业家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想做什么新的尝试,父母一听就先说:“你做得好吗?莫做错了,把东西搞坏
了!”这样孩子就会犹豫畏缩起来,没有了信心!而信心则常是一个人做成事的后盾。反
之,畏缩、害怕失败,心理上首先就失败了,便更容易把事情做坏。
有个围棋家说过:“不尝试是无法知其成败的”。因而这位围棋家以此话勉励自己的弟
子。所以他的弟子们都敢积极地进行挑战,而且多数成为了棋坛名人。
学功课也是这样,只有敢于提问题,又敢于回答问题,才能把一门功课学好。一个在英
语课堂上不敢开口,怕讲错的人,是绝对学不了英语口语的。
因此,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但还
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能想出父母想不到的
办法,超乎平常的构思,也不一定。如果事先就肯定会失败,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
心潜伏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因而得不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
试新的事物,养成孩子保持缄默和消极、被动。
而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的。任何人在做什么事情
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
践,才由做不好达到了做得好。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
定洗得不甚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
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是不
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
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以,正确的态度,不是埋怨。责骂,
而是热情的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也就是这个意思。没
有失败,何来的成功?!
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我就见过有些父母,他们看见孩
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做了起来。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
现在有些孩子在考大学时,由于某些原因临场发挥得不够好,而没有考上。这时父母就
焦躁不安,于是埋怨、责骂。这种作法是极端错误的,而且不利于孩子再战。像孩子考大学
这种大事,我们当然不希望子女落榜;但同时我们却又必须允许和容忍孩子失败。一时失败
了,坏事既然已经发生,父母就绝不要再埋怨和叱责。反之,应关心和体贴孩子的痛苦,同
他谈心,共同找出考试失败的原因,想出克服的办法,找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激励孩子再
战,争取下次战斗的胜利!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家长们都希望儿女成才。年轻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龙心切。在儿女的智力投资上不惜一
切。他们聘师教孩子写字、认字,甚至弹钢琴。有的孩子生性好静。坐得住,拿支铅笔给他
乱画,他也喜欢。从前我家搂下的一位邻居的孙子就是这样。他一个人拿一支铅笔一张纸坐
在小桌子跟前能画上一两个钟头,不吵不哭。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跟一个小大人一样。念小
学以后,一直在儿童美术班学画,确实画得不错了。但这样从小对画画有兴趣,喜欢画的孩
子毕竟是少数。而我所见更多的是父母强迫,孩子们画画、写字、弹琴、而且还硬性规定每
天必须画几小时,写几小时的字或弹几小时的琴。一个三、四岁,五、六岁或七、八岁的孩
子正是对外界一切都感到新奇。最好玩的时候。你现在要把他关在屋子里,锁在书桌旁。钢
琴前,他怎么会受得了呢?而且还是一两个钟头。于是有的就只得逃跑。父母发现后,当然
少不了要挨一顿训斥;同时还得老老实实地又坐回去:“你再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孩子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训斥和强迫,孩子是学不好的。而且
时间长了,孩子还会对画画、写字、弹琴反感,厌恶,以致消极对抗。这样的事我见过和听
过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画,我就乱画……父母一来检查:画的画是圆圈圈,字写
的东倒西歪……这还是好的,老实的。
早一两年报上就报道过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小学生,家里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
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得忙上一上午,上教师家里学琴——孩
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他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
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广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
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了。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去
玩!”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用石头砸了自己的
一根手指。
艺术家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的智力也应该从幼儿时开始启发;同时应该先从培养儿
童的兴趣着手。而且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的。绝不能由父母来主观决定或强加于孩子的身上。
在幼儿时期,作父母的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画画、写字、弹琴、跳舞、武
术等等。启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产生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孩子们自觉地愿意学习时,
他们才能把坐在桌前画画、写字、坐在琴前弹琴当作一乐事。一两小时还嫌少。他们的学习
也才会进步。
反之,没有自觉的要求,即使可以强迫一个时期,也不可能持久坚持下去。这是因为一
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和学习什么东西,只有当他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那件事情上时,才能
做好或学好。我有一个同事为了培养儿子画画,她有好几年没有休息过礼拜天,也没有休息
过寒暑假。因为一到礼拜天、寒暑假,她就要陪儿子到少年美术班去上课。儿子在她的监督
和半强迫下画了二、三年,当然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还得过奖,受到过外国朋友的称
赞。但是,当那个孩子一人小学,母亲不可能时刻控制住他时,他就再也不拿画笔了。
另外近两三年社会上又兴起了经商热。人人都只想赚钱。于是有些父母不让孩子读书,
要他们未成年的孩子辍学去做买卖。这当然是一种短视,而且是极端错误的,贻误了孩子。
因为经商、做买卖也是极端需要知识的。一个文盲是做不好生意的。
而且更糟糕的是:有的孩子要读书,死命要读书,不肯去做小买卖。可是父母则钻到钱
眼里去了已经出不来了,强迫自己的子女辍学。曾有一个县的商人,就因为强要念中学的女
儿辍学去做生意,女儿不肯。在父亲的一再逼迫下,自杀了。
所以,作父母的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子女做他们所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
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只能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孤行,强迫、蛮干。
●孩子需要赞许、表扬和鼓励
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对儿女的学习成绩通常十分重视。即使平时没有时间关心孩
子的学习、辅导他们的功课;但每逢考试,不分大考小考,家长总要问一问成绩,看一看分
数。孩子得了高分,孩子得意,父母也高兴。又是赞许,又是奖励。家长这样作,肯定孩子
学习上的成绩,与孩子分享成功的欢乐,鼓励孩子继续进步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因为人
都需要别人的关怀,需要鼓励,何况孩子?!
但是,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或是考试不及格,脸马上就沉了下来:“怎么
考得这么差?!真丢人!”或者:“不及格,你的书怎么读的?真是蠢死了!”孩子没有考
好,或者不及格本来就有些着急和不好意思,甚至难受。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因而,这时孩
子最需要的是亲人的关怀,尤其是父母的关怀。如果这时父母能更加关心他一些,帮助他找
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孩子也可能会奋发努力,赶上进度。反
之,如果像前面所讲的那样一味指责,孩子只会更加悲观。失望,甚至内心很可能反抗:
“丢人就丢人,我笨,我学不好!”进而走上撒谎、涂改成绩的道路。这样的事,不是没
有;而是经常发生。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孩子别的成绩都好,偏偏主科成绩不好。我就
过见过这样的孩子。于是她母亲说:“虽然你的体育和劳作成绩好,得了满分,但是算术不
及格,这有什么用呢?!”主科比较难学,孩子算术不及格确实不能忽视,应该督促孩子努
力学好;但对孩子在体育和劳作课上取得的优良成绩也应该肯定和赞许。而且体育和劳作要
得满分,孩子也是花费了劳动和汗水的代价的。同时,孩子的体育和劳作好,使孩子有一个
强健的体魄和热爱工作的习惯,对儿女今后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父母应该给予充
分的肯定。当孩子畏惧困难或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学好算术,甚或语文等主科,这当然是严
重的不足。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它要求全面发展,平衡发展。因之,父母应及时指
出,帮助孩子认识其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导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励再进;认识和矫
正缺点。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
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爱心。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子女教导的两
个方面,不可偏废。如果父母过于注意孩子的缺点。这里要说明一下,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
点的,没有缺点的孩子是没有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
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之,父母必须善于发现
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不论是体育课或劳作
课,只要是孩子感到得意的学科或是孩子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就应当予以肯定。称赞,使孩
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感到头痛的科目,他们就会有信心
去努力学习了。
反之,如果父母亲忽略孩子感到得意的科目,而一味强迫他们去念成绩较差的课程,会
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有的孩子在主科学不好时,他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他们很容
易产生自卑感。而父母又拼命地逼他们学好,他们会越发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加深自卑
感,最后甚至进而对所有功课都产生厌恶感:“不行,不行。我反正什么也不行!”
相反的,如果在孩子算术或语文考试不及格,感到沮丧和悲观时,父母能热情地鼓励
他:“不要泄气,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做好作业,就一定能学好,一定
能考出好成绩广孩子可能会心情开朗,一心去克服算术或语文学习中的困难,走出低谷。
与此迈然不同的是另一些家长。他们面对形势的变化,茫然失措。孩子沮丧、悔恨、悲
观;父母埋怨孩子过去不读书。眼看同学在前面跑的远了,那些孩子的自卑感越来越重。后
来也会几次参加考试,但次次落选。
这些事例有力说明,在孩子对学习认识不足、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或者受到挫折
与失败时,父母应该按捺住自
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而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过去的努力或成绩,鼓励他。帮
助他克服弱点,战胜困难。不要泼冷水,专门数落孩子的缺点或过失。帮助孩子从沮丧。悲
观中走出来。
当然,对孩子也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或者只因为孩子喜欢听表扬就一味迁就
而表扬,包括孩子的缺点,容忍孩子的坏毛病。那样也会把孩子惯坏,使孩子听不得批评。
经不起失败。
●糖果与鼓励
孩子们都喜欢吃糖果,于是有的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功课,努力学习,常用糖果来引诱
和激励他们。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跟我讲过他用糖果训练儿子跑步和跳高的趣事。那当然是一切比较贫
乏的70年代初期。教师工资不高,因而进口糖果在一般人家也都成了奢侈品。
每天清早,他领着儿子跑步,然后训练他跳高。每跳过一次跳竿,他就赏给儿子一粒
糖。经过这样的特殊训练,他儿子在高中毕业时,终于顺利地考人了师范学院的体育系。这
件事今天听来虽然有些滑稽可笑,却说明了糖果的一定的刺激作用。
平日一般父母也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得到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支钢笔”,或者别的
什么孩子希奇的东西。于是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所希奇的东西,认真做功课,拼命争取一百分。
这种鼓励的方法与前面讲的赏一粒糖实质相同。它们有时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在
这样的激励下,孩子虽然认真学习,在一段时间里提高了成绩,考了一百分;但是孩子们并
不看重功课,看重学到的知识,为学到了知识而高兴,而是一心想着的是奖品。奖品一旦得
到了,也就不再读书了。同时,由于他们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或者说父母并没有帮
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因而孩子也不能真正养成读书的兴趣。此外,由于父母要
求的是分数——一百分。有的孩子用了功,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只得了九十分或九
十几分——实际上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一个认真读书的孩子也应该可以为这样的成绩而
高兴了——但是由于它与父母的要求还相差几分,因而仍然得不到父母许诺的奖品。于是孩
子产生了一种不合理的闷闷不乐。这是一种完全不应该的偏差心理。孩子本应以念好书学好
知识为追求的对象,这样却变成了孩子为获得奖品而上学、读书。
同时,由于孩子急切地想获得父母允诺的奖品——他们早就渴望获得的东西。因而一旦
他们也努力了,而分数仍达不到父母定的指标,他们就会怨恨老师,而且会促使他们在考试
中弄虚作假,涂改成绩单。
目前一些富有的家长,他们动辄以大量的钞票来作为奖赏,后果只会更糟,对孩子们的
心灵毒害更大。这些父母在看了儿女成绩不够理想后,为了鼓励孩子学好功课,想给儿女一
个强刺激,于是大口许诺:“只要你能考一百分或九十分,妈就给你钱”。这种把分数与钞
票直接挂钩,在短期内也许可能得到一点强刺激的作用,鼓励孩子进行一次最后的冲刺;但
很容易使孩子忘却学习的真正目的,掌握有用的知识。而且孩子拿多了钱也不好,容易走上
邪路。孩子一旦养成了大把花钱的习惯,而成绩又一时不理想,分数上不去,得不到那笔奖
金,孩子可能就会去偷钱!因为学习成绩——有时不是一两次冲刺就可以上去的!
这还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有奖也就会有罚。父母为了督促孩子学好功课,有的父母也
常采用一些惩罚。“你下次再考不及格,我就不给你买新衣了!”或“下次你再考不好,就
打你的屁股!”
这样讲,父母原是想吓一下孩子,想让孩子用功读书,认真做功课。
但是,不论是用糖果或金钱作为奖励或惩罚,父母们都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
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为什么考不及格?是单纯的好玩,没有做功课,或课堂上没有听
讲?还是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呢?这些问题如不逐一解决,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如何也提不
高的。许诺或恐吓只会使孩子更加痛苦且厌恶读书,厌恶老师。同时,他们为了获得父母许
诺的东西,或者逃避挨骂挨打,他们会撕毁成绩单,涂改分数、偷东西,甚至离家出走。
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屡见不鲜。所以我认为在子女的教育中奖罚虽然不可无,
但一定要使用得当。绝不能滥用金钱物质作什么强刺激。要想使孩子学好功课、努力学习、
成绩好,主要的应是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
成孩子自觉地读书做功课的习惯。对已经懂得用功读书的孩子,则不必过分看重分数,例如
九十五分与一百分之差等等。对于成绩不好,没有上路的孩子,则首先是了解孩子不念书或
学习不好的原因。如果只是听课不认真、贪玩,父母应耐心说服,帮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
的。如果是听不懂,学不好,父母就应具体帮助,并给以正确的指导,设法帮助解决孩子学
习中的具体困难:“现在你可以自己做做看。不要着急、不要慌。……不久你就能赶上其他
的同学的!”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其次,再谈一谈九十分与一百分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孩子得到九十五后,仍然要求孩子
得一百分。这种要求并不为错。它可以使孩子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继续进步。不过,对分
数
也不应迷信或绝对化。因为有的考试的试题全是书本上的死材料。有些不大喜欢死记硬
背的孩子尽管学得很好;但对有些部分没有死背,于是丢失了几分。这里面就有一个读死书
和读活书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也都曾见过或听说过这样一些人。那就是他们在学
校的成绩很好,是高分满分,而一到社会上工作中他们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却
很差。
反之,有些思想灵活的孩子,他们功课也学得很好,只是从来没有或很少得过满分。但
是他们养成了读活书的习惯,思想活跃,到了工作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很强,适应快。
因此,父母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时,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代表成绩的分数;
但千万不要也不能过于迷信或强调分数。
●游戏与玩具
做游戏是儿童的需要,爱玩是儿童,也是中、小学生的天性。游戏也符合孩子心理活动
发展的特点。它是儿童的基本实践和独特的学习形式。如果一个孩子对玩耍和做游戏的需要
都没有,那个孩子不是身体发育不健全,就是心里不健康。
所以,在每个院落里,我们总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做游戏,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当
然,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哭声。
捉迷藏,牵羊买羊。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它简单,不需什么设备,又热闹
有趣。不分男女,人多人少都可玩。除了这些共同的外,男孩子还喜欢打弹珠,玩打仗,
“打圆牌”;女孩喜爱跳橡皮筋,丢米袋(或沙袋)等。
在做这些游戏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则的。它要求参加这些游戏的孩子们必须自愿地遵守
规则。如此一来,做这些游戏可以养成孩子守规矩、重法律的意识和习惯。因为如果哪个孩
子不遵守规则,耍赖皮,玩伴们便会群起而攻之。“你赖皮!你赖皮!”如果他坚持不改,
玩伴们就会不理睬他,不同他玩耍。小朋友们对他的疏远比父母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另方面,做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游戏,在玩耍的过程中也可以无形中培养孩子的
集体观念和合群性。这些对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需要群体生活,需
要有别人的伴同,需要有别人的情感支持。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成功还是幸福,
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支持。
所以作父母的绝不可以一味地把孩子关在屋子里,禁止他们与邻居的孩子玩耍。即使像
打圆牌这种游戏,它要赌输赢,容易引起争吵。玩枪,玩打仗有时也容易打架,也不应禁
止。因为从赌胜负中孩子们可以培养拼搏的精神和竞争的能力。
与此同时,孩子可从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发展,进而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孩子对事物的
观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反映现实,认识世
界,从而甚至产生改善世界的某种强烈的愿望。所以父母不要压制孩子爱玩的天性,轻易责
怪孩子贪玩。反之,应加以正确指导,使游戏成为孩子更有目的的模仿和学习活动,并从中
学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另外,孩子们除了做室外游戏外,还需要室内游戏,于是就产生了玩具。现在孩子们的
玩具更是越来越多,而且制作得十分精巧。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可以行走,甚至作各种表
演。在孩子玩玩具时,有些父母也喜欢在旁指指点点。这在年龄很小,不能独自玩耍时,是
有必要的。母子共玩,也可增强母子感情和家庭乐趣。但是如果孩子稍微大一点,如幼儿园
大班学生、小学学生,能够独自玩耍的时候,父母则最好放手,让孩子自己自由自在地去
玩,让孩子自己变着花样去玩。这样会更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如果玩得尽兴,
而且创造出了一些新的玩法,父母还可以在旁鼓励一两句。
玩具买来就是给孩子玩的,所以只要孩子玩得尽兴,就达到了目的。因此,父母也不必
过多的干预。有的孩子在玩玩具时,他们极不老实,玩几次就玩腻了,喜欢敲敲打打。有的
甚至拿了螺丝刀把玩具分解得支离破碎。父母看了不免痛心,忍不住要骂几句:“再这样弄
坏,就不再给你买玩具了广或者“这么贵的玩具一点也不晓得爱惜。只晓得破坏”。确实有
时一件很贵的玩具,才玩了三五天,孩子就把它弄烂了,着实令人心痛。所以适度喝令孩子
不要随便拆毁和搞坏玩具,教育孩子爱惜玩具、爱惜东西,是应该而且必要的。
不过,我们也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孩子之所以拆烂,这里面也有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能够自己行走和唱歌的,绝不是有意破坏。所以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
使下拆开玩具时,父母最好能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根据玩具的结构,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
拆,不要损坏零件,然后在孩子尽兴以后,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或者试
着动手把它修好!即使孩子还小,还远没有这种能力,但可以鼓励孩子动手去试。
当然,除了一些极简单的机械玩具以外,孩子们由于知识的限制是无法重新组合的。但
是动了手,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重新组合好了一个玩具,让孩子学习了知识,也学
会了劳动。组合不起来,孩子懂得了制造玩具不易,也就不会再轻易地拆烂东西了。对一些
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孩子,父母还可趁热打铁,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探求玩具中的奥秘。
●责骂一定要说明理由
有的年轻父母脾气躁,看到孩子做锗事或者不听话,脾气来了,就喜欢大骂一通。这时
老实一点的孩子就呆呆的站在一旁让母亲骂。调皮的不免要顶上一两句。作母亲的骂了一
通、出了气。可是儿女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更没有什么悔改之心。
显然,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单纯发一顿脾气,骂一顿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责骂孩
子时,父母应该说清道理,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做,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
错误,自觉地改正。
有的母亲在孩子不听话,重犯一些错误时,还喜欢翻老帐。孩子重犯一些过去的错误,
正好说明孩子自己对以前的错误没有认识,过去骂的时候母亲没有能够说清道理,孩子没有
能够明白挨骂的原因,进而反悔。因而挨骂过了,而错事重犯。这时作父母的更需要冷静思
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因而也更应该冷静而耐心地向孩子说明孩子行为错误的所在,更加热情
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寻找出重犯的原因。
我认识一位母亲,她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疼爱子女的母亲。但是她有一个容不得儿女顶嘴
的毛病。儿女一顶嘴,她就气更大,骂得更凶。什么恶毒的话都骂出来了。本来就不很驯服
的孩子,经她这一骂,更是不服。于是母亲气急了,就翻旧帐。“要你好好读书,你不好好
读书。小学时我就再三提醒你,骂你,要你好好读书,你不读。中学时——上课爱说话,听
得不认真,现在考试又不及格。除了说话。闲聊、玩,你哪门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扫
地还要我扫第二遍。玩,玩,你玩死这条命算啦!”
这些旧帐,女儿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厌烦透了。因而母亲数落完了,女儿不但没有对
自己的错误有什么认识,反而更反感:“过去的一些事,老拿来讲来讲去。”
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一定要注意,绝不能动感情,由于恨铁不成钢,把自己的不
满一股脑儿全部发泄出来。只能就事论事,冷静客观地向孩子讲明孩子所犯错误,说明道
理,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而产生侮改之心。这样才能收到教育孩子
的效果。
●不要一味地催促
我们常听一些父母抱怨说,“我那孩子简直是被骂疲了。随你怎么喊,怎么骂他都无所
谓。”是的,有的孩子确实是被骂疲了,把父母的责骂当耳边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作母亲
的好咬叨,而孩子则最讨厌母亲涝叨。
有的母亲看见孩子吃了午饭好久了,还坐在电视机前或在玩耍,就要喊:“快点做功课
去!”或者看到孩子做完功课,摆满了一桌子的书和本子,就又会催促:“快整理好!把桌
子收拾干净!”如果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当然,母亲一催,他就会马上去做。
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可能有同母亲一样的紧迫感。因而。他们即使心里接受了母亲的
意见,也会要迟延一下。于是有的母亲就又催了起来:“还不快点去做功课!”或者:“还
不快点把书本收拾起来!”
这样,父母的催促。咦叨多了,孩子反而会习以为常,不听训示了:“反正她喜欢唠
叨!”这也就是父母们所抱怨的“疲”了。
所以要督促孩子读书和要培养孩子爱整洁的习惯,必须随时注意方法。父母可以提醒:
“你今天有作业吗?功课做完了没有?那么你就不要玩太久,要记得做功课。”或者:“做
完了功课,要记得把书本整理好,不要都摊在桌上!”而且讲了之后,要给孩子时间思考,
不要急不可待,马上又催,那样就容易变成咦叨,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厌烦。相反,应该给孩
子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行动。
●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
做父母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就免不了要责骂。完全不责骂,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
听之任之,必然会惯纵孩子,惯坏孩子。我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说的也就是
这个道理。孩子不好好管教,教导,是不会成才的。而对于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也有一句警
语:“子不教,父之过”。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中包括对孩子坏行为或不好的行为的责
备。只是在责骂时,绝不要由于一时气愤,感情用事而大发雷霆,大声呵责。因而,“责骂
无妨,但不可暴怒”便成为教养子女的戒律之一。
不轻易苛责孩子的父母,突然一次厉声责骂孩子,会使孩子感到不知自己是否犯了什么
大错,于是想知道惹父母生气的原因。这时所产生的责备效果很大。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平时
不会也不曾这样大声叱责,如此发作过。
他感到自己的过失严重,才会惹得父母生如此大的气。因而不禁有了反悔之心。
但是,于今有些父母不然,他们动辄大声苛责。一家孩子犯事,四邻连带遭殃。而且由
于父母经常如此,孩子也就会习以为常:“又来这一套”,甚或:“又来这一套,又没有那
个怕你这一套”。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这样大声苛责,还会造成顶嘴和反感:“真是嗜
咳!”或者:“没事找事骂!喜欢骂!”这样大声苛责,孩子当然一句也听不进去,更不会
有什么反悔。所以我们说厉声责骂,是管教孩子最笨拙的方法。
国外有一位知名的棒球评论家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怎样训练孩子可能会有些启示:有许
多棒球运动员在比赛时,会时常转过头来看教练的脸色。老练的教练这时总是不理睬球员的
注视,若无其事的观战。因为这样能给球员以安全感、信任感,便于发挥他们的战斗力。其
实那位教练的内心何尝不是同球员们一样紧张激动?!但是他不能表露出自己的紧张和担
心,怕影响球员们的情绪。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父母的一举一动常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参考这位评论家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责备孩子时,父母应冷静而细声地同孩子讲清
楚:“你为什么被叫到这里来,知道吗?”或者:“对于你所做的事,你有什么感想?”引
导孩子自己反省,承认错误。
印使是再大的事,即使是自己很气愤,但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
责备孩子。否则感情用事,厉声苛责孩子后,孩子们不服,只会徒增烦恼。
●责骂时不要揭短
现在,我想改换一个角度来谈。孩子们会做错事,因为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而
且这些缺点也正是造成他们挨骂或父母唠叨的原因。
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就让它们停留在家庭的圈子里、母女之间、父子之间。但有
的父母有时喜欢对邻居和客人们也讲:“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不读书,功课总是不及格广或
者:“我这个孩子就是喜欢说谎,真是气死人!”父母这样说,也可能出于无心,只是一时
气愤或心血来潮,或者说明自己责骂。孩子的原因。不论是前者,或是后者,这样做都是不
对的。这样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拾不起头来。
另外,在邻居和几个好友相聚时,有的人喜欢对主人的孩子夸奖几句。这通常是一种客
套。但有的母亲为了表示谦虚,在听到赞美时总爱说:“唉,我这个孩子任性得很,不太听
话哩!”或者:“都小学五年级了,还娇气得很,什么事都要做母亲的督促!”如果孩子没
有这些毛病,为了谦虚,作母亲的这样说就不对,即使孩子真有这些缺点,也不应向外人张
扬。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他们有羞耻心。自己的缺点,家人知道没
有什么,但说与外人知道,面子上就觉得过不去了。因而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羞辱感,令他们
自惭形秽。所以,父母在与外人交谈时,谈到自己的子女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
人讲自己的孩子的缺点,无异于向第三者说他并非是一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赞美
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子觉得光彩,同时
也会更加奋发向上。
●不要多讲孩子的缺点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漂亮。但是事实上这是很难的,世上哪有那么
十全十美的孩子?!那么十全十美的好事?!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中国人又有一句古话:
“母不嫌子丑”。别人看来不好看或不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却总是聪明可爱的。不过
这通常是指很小的时候。事实上,如果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气不听话,父母除了
痛心以外,有时难免会有厌恶之感。
在早两年的报纸上我就看见过一则中学生自杀的新闻。那孩子还只是一个中学学生。他
天生比较迟钝,倔强。而他的弟弟却长得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一
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
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又长得丑,所以母亲看见他就难免会产生了些厌烦的感觉。看到他作
业总是打X,就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
知前世做了什么孽。”
孩子虽然迟钝,但这些话还是听得懂的。于是孩子对自己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
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母亲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又如,我从前有一家邻居,他有一个儿子是天生的高度近视。看什么东西都要放在鼻子
面前才看得清。母亲见了又气又恨,有时就骂:“什么东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闻。瞎子!”
孩子天生视力不好,本来自己就很痛苦,结果母亲还要喊他瞎子,心中更是痛苦和自
卑,因而常一个人躲在外面痛哭。这样当然对孩子身心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坏处。
作父母的没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正是由于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
加感到无奈与怨恨,因而在生气时,或孩子不听话时,这种对上天不公的怨恨就发泄了出
来。这行为,我们作过父母的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是无
法弥补的。所以对待有天生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应该更加耐心和细心,使他们
时时感到温暖和帮助,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上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同
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
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一句话,父母绝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
孩子生性有喜欢读书的和不喜欢读书的,有天生会读书的和不会读书的。但父母们总是
喜欢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孩子,只希望要求自己的孩子会读书。如果有两个孩子,则要求两个
孩子个个都会读书。能够这样当然很好。而且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我就认识两个教师,他
们两家都是两个女儿。个个女儿都会读书,不要父母操心劳神,高中一毕业就都考上了自己
选择的大专院校。但是与同学院的其他教师的子女相比,他们这两家的子女毕竟是少数。更
多的是不读书的孩子,或者是只有一个会读书的,有一两个不会读书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时候不读书,不学些知识,将来又能干什么呢?因而父母
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好好读书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因而父母喜爱会读书的孩子也是十
分自然的事。但是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却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也不懂得读书对他们的重要
性,却把读书当作苦差,不肯读书,一心贪玩,因为童年本也正是好玩的时候,于是他们上
课不听讲,下课打闹,回家不做功课,不交作业。在学校里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自然也要
受到父母的责骂。骂无法产生效果,父母在伤心之余,难免有些嫌弃,甚至骂出一些过头的
气话:“人家屋里的琳琳,成绩样样百分,只有你期期不及格,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我不知
道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孩子!”或者:“你再要是不及格,你只有去死!”当然,骂归骂,实
际上母亲并没有真的这样想,而且自己心里十分痛苦。像这种恶意的威胁,说多了却会刺激
孩子的心理。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
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精神上便会产生不安定感。在这种环境中形成
隐发性意识,会发展成无法弥补的不幸事件。我清楚地记得五十年前读中学时,我寄居在父
亲的一位朋友家里。他的一个儿子不会读书,成绩很差,父亲脾气暴躁,常以我为例来羞辱
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寻了短见。
对孩子不要强求,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会读书的孩子相比。这样只会使孩子更
加抬不起头来,变得阴郁,或者逼他走向反面——憎恨!
总之,父母应时刻记住:父母的一句话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我们常听到的:
“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广这些责词的副作用很大。那就是孩子自认为“脑筋
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
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题材。我们常见到这
样一种母亲,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们疼爱、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生活上关
心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她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
道。但是当她们自己的孩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
快。因而她们时常骂些过头话:“你怎么这么蠢呢?什么功课也不会做。你真是蠢死了!”
“这样蠢,还不如死了的好!真把我气死啦!”
骂过,她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她却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她这种刀子
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责骂孩子时一定要冷静,要克制!
●不要威胁和埋怨
我妻子从前的一个同事,她有一儿一女。她把两个孩子看得跟心肝宝贝一般。将近二十
年来,她把一颗心都贴在这一对儿女身上了。只想儿女听话,在外不惹事生非,将来成为一
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小时候,确实也很乖,很听话。但到了十七、八岁孩子就渐渐变
了。女儿是老大,前年刚满二十就交上了一个男朋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成年了,
交个男朋友也无可责难的。但是,哪知俩人还没有订婚,女孩子就到男家过夜。母亲发现此
事后,气得一天没吃饭,把女儿好好数落了一番。“一个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羞
耻,没有结婚就在男家过夜,说出去叫我还怎么做人?!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好话说了一箩筐,女儿根本就没有听进去。隔不多久,就又在男家过夜。回到家母亲当
然又骂了一顿。女儿顶了几句,仍依然故我。后来竟然在男家住上两三天。母亲是个守旧的
人,这下子差一点没有气死。于是母亲吼了起来:“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简直把我的脸都
丢尽了。你下次再敢去过夜,我就不准你回来。我也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了,你就给我滚!”
“不认这个女儿”,当然是气话;“你就给我滚”也是气话;而且两句也都只是威胁。
原想这样可以吓住女儿,哪知女儿就真的走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女儿不怕她的威胁,走
了。结果母亲反而变得茶不思,饭不想。过了一个星期只得又让儿子把姊姊找了回来。
类似的威胁话我在左邻右舍中也听得不少。千百年来也常讲:“你再乱拿东西,我就打
断你的手!”“你再往别人家里去,我看见了就打断你的腿!”
这些话,我之所以说是千百年来常讲的,是因为这些父母亲,就是从他们的父辈们那里
听来或学来的。在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当封建家长制盛行的时候,这些话也可能确实曾
有过不小的威慑力量,管住了不少不听话的孩子。但是今天时代不同了,它们的威慑力量已
小得可怜,几乎等于零;而且还常常造成母子母女间的隔阂与不愉快。所以要想规劝子女,
还是得讲道理,循循善诱。我接触过一些美国教师的家庭,他们父母子女间交流思想,讨论
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国人学习。同时,我也深感我们的母亲们应该多学会一些说理
工作。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子女方式中,还有一样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后埋怨。
孩子没有认真地听父母的话,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果然就出了问题,出了差错。于是有
的父母就喜欢埋怨:“我早就说过了,你就是不信。现在闯了祸了吧?!”或“我再三跟你
讲,提醒你,你不信。现在把事情弄坏了吧?!”这些埋怨已无济于事。至于子女没有能听
父母的话,所以这次才出了错。这事实已得到了证明,无需做父母的再去提及,子女心中有
数,也会反侮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误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服当前
困难的忠言。如果父母为了显示自己的预见与正确反复埋怨,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烦躁、苦
恼和反感。我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过来人了,希望我们年轻的母亲们能容忍孩子犯
错误,尽量帮助子女改正错误,而不要埋三怨四!因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是最需要理
解、同情、安慰和鼓励的。作孩子的更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励。
●不要讽刺孩子
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做错。母亲
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会骂:“这么简
单的都会算错,你还能做什么!”有的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
吃了几年饭!你是小学一年级吧!”
当然,这种话,父母不但会对小学生讲;有时对一些成年的子女,在不耐烦或感到失望
时,也常讲。有时父母看到朋友们的子女,青云直上,而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七、八年了,
还没有被提拔,心里不免有些愤愤不乎:“你工作这么多年了,一个科长都还没有弄到手。
不知你到底在机关做了些什么?”
当然,这种话也可能促使儿子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然而,这种讽刺话:“你还
在上小学一年级吧!”对于中小学生却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只能刺痛他一
下,但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
每个小孩都愿意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骂他:“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等于“你
的天资差”。当然只会使孩子泄气。照理说,在孩子受到老师或别人责骂:“你什么都不
会!”时,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母亲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认真地去做,一定能做
得很好。”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不管外人怎么说他不行,但是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认孩子的能
力,相信、信任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最后孩子就一定会努力拼搏,而不会沉沦下
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当然就会无所依靠,而丧失信
心,结果什么都不想做。
还有一种讽刺话也是不能说的。这就是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很大,读书做功课都
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后来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改变了。自动念书做功课,而且还自动
帮助母亲打扫。于是母亲觉得很惊讶,不自觉他说了一两句:“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
了!”或“今天这孩子怎么变得我认不出来了?是跟隔壁大维学的吧?!”
母亲说这种话原是表示对孩子进步的高兴。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说了这种带有刺儿的
话。不过,这种讽刺话,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要说为好。因为它同样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俗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