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哪个年龄段有“购物敏感期”?
文/草原雄鹰指导师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咨询指导过程中,经常有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从家里“偷拿钱”,然后到外面去胡乱花。面对孩子这种行为,很多家长非常气愤,认为这是孩子品质出了问题了,一气之下,对孩子非打既骂,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堵住管教上的漏洞。家长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最终能阻止孩子从家里“偷拿钱”的现象吗?
例一:小兵,男孩儿,11岁。据小兵妈妈讲,孩子从家里“偷拿钱”的现象已经持续有一年多了。开始的时候孩子只是从大人的包里拿小面值的钱,像一元的,五元的。最初发现这种现象时,逼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每次孩子都不说话,低着头任你批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兵总会趁大人不注意,从爸爸或者妈妈包里拿面值越来越大的钱,十元,五十元,直到后来竟然拿起了一百元的钱。面对孩子如此所为,每次发现后,小兵的爸爸或者妈妈,一气之下,便暴打孩子一顿,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小兵的行为。小兵的妈妈在讲孩子“偷拿钱”的事时,边讲边叹气,同时还流着眼泪。她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一旦在家里拿不到钱,去外面做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例二:蒙蒙,男孩儿,7岁。据蒙蒙爸爸讲,由于平时自己工作忙,早出晚归,回到家后,孩子都已经睡下了。孩子妈妈平时的工作也很忙,但能正点下班回家。上学时,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的都不错,但是一回到家里,孩子就变得很让人奇怪,就像小老鼠一样,四处在找寻。终于有一天,蒙蒙爸爸发现自己包里的钱少了,开始时他还误以为自己记错了,但是当他留意后才发现,原来真的经常少钱。蒙蒙爸爸想了一个办法,他利用一个周末的上午,假装睡觉,把上衣和包挂在卧室的衣架上。果然,这次蒙蒙爸爸看到了一幕:蒙蒙蹑手蹑脚来到卧室里,一番观察后,他以为爸爸睡着了,便把手伸入了爸爸的包里,当孩子手里拿着一百元钱正准备转身离开后,不料被一跃而起的爸爸抓了个正着。爸爸问蒙蒙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低头不语。再问以前丢的钱是不是他拿的,孩子仍然不语。气得蒙蒙爸爸把孩子暴打了一顿,仍事后却感觉非常不安,他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不会养成到外面偷盗的习惯。
例三:小艳,女孩儿,9岁。据小艳妈妈讲,由于自己几前年离异,一直自己带着孩子。最近她发现小艳总时不时从家里“偷拿钱”,开始被发现时,问拿钱做什么,还能说出个理由,但是随着次数越来越多,不管怎么问,孩子就是一句话不说。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每次总气得小艳妈火冒三丈,本来从舍不得打孩子的她,竟然也下了狠手。可是尽管这样,问题仍没有解决,孩子照样在趁大人不留神的时候从家里“偷拿钱”。小艳妈妈非常担心孩子如此下去,学坏了,影响今后的成长。
例四:小丁丁,男孩儿,8岁。据小丁丁妈妈讲,小丁丁是一个特别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里独立能力很强,习惯培养也非常好,凡事都自己做主安排去做。但是最近她发现家里装零用钱的一个纸袋子放了上百元的一元纸币竟然只剩下了几张,细想想,平时家里没有外人来,只有老人和孩子。而老人平时从不动这些零钱,据此推断,肯定是儿子干的。于是小丁丁妈就把儿子叫到身边,在一番的责问之后,孩子承认钱是他拿的,都买零食和玩具花了。有时他会把买的零食给小伙伴分一些。听到儿子这么说,气得小丁丁妈妈无语,因为平时她对孩子做过理财教育,也做过诚信教育,更做过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她弄不清楚,孩子为什么品质会发展到从家里“偷拿钱”的地步。再后来,小丁丁爸爸也发现孩子从自己的钱包里悄悄拿了一百元钱,经常调查后发现孩子基本上仍是以买零食和玩具为主。小丁丁爸爸既没有指责孩子,也没有打骂孩子,而是与孩子做了一次长谈。事后,小丁爸爸说,这次谈话的效果很不错,孩子在温和的引导下,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并且父子俩彼此做了承诺,想花钱,可以,明说就行了,用不着背地里伸手去拿……
上面我所举的四个例子,只是诸多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细心的家长会发现,从家里“偷拿钱”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分布在小学阶段,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我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这决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必然现象。我给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这种现象的行为定义为“购物敏感期”。
一、“购物敏感期”的含义
当一个儿童明白用等额的钱去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时,便基本上清楚了购物(消费)的含义。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在购物的过程中,完全不去考虑所获得的钱是否为自己合理所有,比如父母每月给的零花钱,一旦把零花钱花完后,便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从其他途径获得钱,这便出现“偷拿”的现象。而对有这样行为的孩子,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属于不诚实,不劳而获,甚至道德与否根本也全然不去考虑,只是把目光专注于“偷拿”的过程,以及购物时那种愉悦的心情。
二、“购物敏感期”的年龄段
从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中不难看出,处于“购物敏感期”的孩子基本在7—12周岁。这个年龄段,恰覆盖了小学阶段。在这个年龄区域里,恰好孩子又处于第二反抗期。
三、“购物敏感期”的心理表现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幼儿成长阶段(2—6周岁),会发现孩子们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只会求助于大人,很少主动接触钱。整个购物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大人给买,或者大人带着孩子去商店或者超市里买。尽管有时年轻父母出于不惯孩子随意花钱的目的,但是很多人还是经不住孩子的央求或者哭闹,不得已而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可以这么讲,6周岁以前的孩子对钱并不感兴趣,只是对想要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孩子从家里“偷拿钱”的现象。
但是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已经对钱币有了清楚的了解。孩子们对硬币和纸币都很熟悉,并且还能拿着爸爸和妈妈给的零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孩子们通过一次购物的经历中获得经验后,随着独立能力和独立活动区域的拓展,这时便会把购物当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就像以前央求大人给买玩具一样。
心理表现一:受小伙伴买零食或者玩具的影响。如果我们细回想一下,在我们小时候,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当别的孩子有零食吃而我们没有时,会不会眼馋,会不会渴望别人分享给自己一些呢?如果别人不给分享,这时就会想,如果我现在有钱多好啊,我也一样会买,我会和你吃一样的东西。对玩具也一样,如果自己手里没有玩具,光看着别人玩儿,这时也会特别羡慕,希望自己能有同样的玩具该多好啊。在这点上,孩子们和我们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孩子把这种得到的渴望告诉爸爸和妈妈时,如果大人不给予满足,孩子便会想法设法从不同的途径获得钱,然后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心理表现二:不能区别合理的获得与私拿的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说,在获得钱的时候,基本不会像大人那样去全面考虑,比如这钱是否属于自己的零花钱,比如这钱如果是背着大人私拿是不诚实的行为,比如这钱如果从家庭以外拿是否构成了盗窃行为。当孩子缺乏这种严格的分辨能力时,剩下的只是只追求一个结果——我想要购物,而全然不管过程是否得当了。但对于大人来讲,往往会给孩子贴一个标签:如果不是主动给孩子的钱,孩子背着大人拿到钱,就会给定义为一个“偷”字。当孩子对“偷”的结果无非是挨顿打,受到一番责骂,除此而外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一来可就坏事了,孩子会想,我背着你们“偷钱”,也不过如此,大不了受一顿皮肉之苦。结果,孩子宁愿用责骂来换取他们想要的零食和玩具时,大人基本上就无法正常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会自控了。
心理表现三:家长不信任孩子会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地去“偷拿钱”。大凡孩子发生从家里私拿钱的行为后,很多家长会像防小偷一样去防孩子。这会导致孩子获得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失去了获得自己购物的权利。用这种堵的方式去阻止孩子,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的完全不信任,这反而会激起孩子搅尽脑汁去获得钱。每次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获得钱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哈哈,看我多了不起,爸爸和妈妈把钱藏的那么隐蔽,我不是一样能拿到!这样一来,孩子完全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内疚感。时间长了,孩子从家里“偷拿钱”的招法会越来越多,家长就会被迫想更多的方法来防范孩子。
心理表现四:家长的打骂会让孩子产生报复性心理。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从家里“偷拿钱”后,非打既骂。家长的这种解决方式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抗,因为7—9周岁恰是孩子处于第二反抗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独立的渴望越来越强,仅就购物而言,这本身就是孩子希望像大人一样,自己有消费的权利。但是由于家长担心孩子无节限花钱会越来越大手大脚,甚至害怕孩子到外面去偷钱,于是就希望用打骂来制止、教育和改变孩子。但这样做恰恰相反,简单粗暴的方式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憎恨之感,当家长反复来强化孩子这种憎恨之感后,孩子慢慢就会产生报复性心理——不断地用“偷拿钱”来气父母。看到爸爸和妈妈生气无奈的样子,有些孩子会心里幸灾乐祸,全然没有做错时的内疚感,更不会有羞耻之感。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是非分辨能力,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四、家长要正确认识“购物敏感期”
我提出的“三段式”培养孩子走向独立的文章中,曾经就第二个阶段——半独立成长(7—11周岁)中重点强调,在确保安全教育到位的情况下,家长要逐渐放开手,允许孩子自主做事,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而在这个阶段里,购物恰体现了孩子正尝试独立,在不依赖于家长陪伴下自己单独完成购物的过程。如果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消费,规定孩子可以购买的内容和额度,放开手信任孩子,更容易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购物能力和自控能力。
一是家长要鼓励孩子合理消费。既然孩子已经到了独立购物的年龄段,有了消费的渴望,那就必须要给孩子这个权利,通过勤俭节约教育,让孩子逐渐懂得节约是美德,胡乱花钱是一种坏习惯。给孩子消费的权利,就必须要给孩子做理财教育,每个月给孩子多少数目的零花钱,如何记录好理财帐,如何平均分配每天、每周、每月消费的钱数目。通过给孩子讲一些理财故事,启发孩子对钱有全面的认识,从理财到投资,从节约到浪费,从诚实到美德等,只要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清楚“购物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要理性面对孩子的成长。
二是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钱的来处。很多家长常常把偷钱这件事过于突出,总担心孩子会由小偷养成大偷的坏习惯,将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实,对于“购物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你大可不必担心,很多孩子还没有发展到品质很恶劣的地步。这里你只需要让孩子明白拿和偷是有严格区别的就可以了。
比如小丁丁爸爸告诉儿子:“现在你还小,你想购物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爸爸是完全理解的,但是你现在没有挣钱的能力和本事,只能由爸爸和妈妈给你钱。你也知道,爸爸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挣钱并不容易,你看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多累啊,如果你能体谅爸爸妈妈,爱爸爸妈妈就要学会在花钱时想想我们的辛苦,这样你随意花钱的欲望就会降低了,就不会当好吃懒坐的人了。”
看到儿子这时情绪很稳定,小丁丁爸爸继续对儿子问儿子:“你想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呢?还是想让别人一看到你就把你和小偷联系在一起呢?要知道诚实的好孩子绝不会背地里做不诚实的事。即便想花钱,如果零花钱不够了,也会明和爸爸妈妈说,在征得同意后,拿到钱再去合理消费。因为好孩子绝不会把爸爸妈妈的辛苦钱和血汗钱随意去乱花。”
小丁丁这时基本上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了,边掉眼泪边告诉爸爸他错了。
三是家长要告诉孩子私拿钱的行为如果不重视会发展成为盗窃行为。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讲,分辨能力正处于一个巩固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里,家长不让孩子清楚私拿钱的后果——涉及到品质问题,继续让孩子发展下去,将来就会养成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小偷的典型心理动机。但是私拿只是一品质问题,而小偷则已经构成违法行为,如果数额较大则会构成犯罪行为,那时将会失去自由而被关入监狱里。家长可以找来一些青少年违法的案例来进一步启发和教育孩子,通过长期的坚持教育和引导,最终让孩子建立敏感的守法和违法的意识。
四是家长要信任孩子不要用打骂方式来惩罚孩子。很多孩子之所以背着父母去“偷拿钱”,就是害怕自己的行为败露受到惩罚。当孩子的行为被父母察觉后,他们由最初的忐忑不安,到被惩罚的过程中,一直在观察大人如何对待他们。而孩子最终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无非换来一顿责备和打骂后,便感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比用自己的方式获得零食和玩具后的喜悦和满足而言,孩子更愿意去继续“偷拿钱”。
我们再来看看小丁爸爸的做法。当孩子通过分辨能力的引导清楚自己确实错了,错在不应该背着爸爸和妈妈去拿钱,也清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是不会这样做的。接下来小丁爸爸继续教育孩子。
“儿子,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可能犯错误,爸爸也不例外。人最可贵之处,就是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绝不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你背着爸爸和妈妈从家里私自拿钱这件事,你已经犯过两次错误。但在我们家里,凡事绝不能重复犯第三次,因为你已经清楚这样做的危害性后果。到目前为止,爸爸和妈妈仍然坚信你是好孩子,不会认为你品质上有问题,以后你有信心改正没有?”
小丁丁看着爸爸的眼睛,虽然脸上带着内疚,但是孩子已经有了改正的信心。
“儿子,以后如果零花钱不够你用,在除规定允许你购买的物品以外,你一定要告诉爸爸和妈妈,我们从家庭开支中单独给你买,这样一来,你就不用费尽心思去想方设法去背着爸爸妈妈去私自从家里拿钱了,明白吗?”
小丁丁点了点头,大声告诉爸爸,他明白了。
“儿子,通过你拿钱自己买东西这件事,爸爸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还为你自豪呢,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已经能够独立了,知道自己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了。但是光会花钱不是本事,有钱谁都会花,可是如果光会花钱,不会理财,不会挣钱,那才是真正没有本事的人。以后一定要把自己消费的每一笔钱,不管多与少,都要如实地记录在你的帐本上,按约定来领下一个月的零花钱。这样爸爸和妈妈会更信任你,认为你是出色的好孩子。”
再看小丁丁,脸上露出了笑容,也带着感激之情看着爸爸。
“儿子,把你私自拿钱,没有花完的拿出来吧,爸爸看看还剩下多少?这些钱爸爸仍给你,但是你要把这些钱分配到每个月里去花,绝不能再胡乱去买东西了,好吗?现在就去取吧。”
小丁丁没有任何犹豫,就把自己藏起来没有花完的钱拿给爸爸,然后父子俩又在轻松的氛围下继续交流。
通过对“购物敏感期”的分析,我想各位家长应该清楚了,孩子从家里私自拿钱,并不是偷窃行为,孩子不这么认为,你做为家长也不应该给孩子贴上盗窃的标签。相反要心平气和地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这样做到底错在哪?有哪些危害性的后果?今后我们应该如此彼此互相信任,把购物变为公开的行为,变成锻炼自己自控能力,理财能力的好机会。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购物行为教育得当的话,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这种私自从家里拿钱的现象将会逐渐消失,因为那时孩子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理财能力,以及对钱的获得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我再补充一点,文章标题中之所以把偷拿钱加上“”,就是不要把孩子的行为当做小偷小摸行为来对待。
温馨提示:如果你会爱孩子,请尊重孩子,不要用责备和打骂的方式面对孩子!多一分信任,多一份从容的引导,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产生强烈的心理内疚感,才会让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