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熟人“捉弄”孩子怎么办?

13年前 [02-16 21:01 周三]

                     熟人“捉弄”孩子怎么办?

相信每个妈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带孩子出去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熟人逗弄孩子的场景,如果孩子高兴被逗还罢,万一遇到孩子受惊、窘迫、迷惑,碍于面子,该如何应对,往往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

那么,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方便分析起见,先列举几个典型的场景:

 

场景一:有一次,刘阿姨打电话来,浩浩替妈妈去接的时候,阿姨顺便跟她聊了几句,挂下电话后,浩浩就激动的要妈妈给她找出门做客的衣服,还说阿姨过会儿要带她去吃午饭,把妈妈看的又心疼又可笑,因为刘阿姨还在另一个城市里,说那些话是逗浩浩玩的,没想到小家伙如此当真……

 

场景二:明明两岁之后,突然变得特别喜欢护东西,有一次妈妈带她去办公室玩,处长阿姨正好过来,看到胖嘟嘟的明明之后,非常喜欢,就逗明明:“明明,把你的玩具熊送给阿姨吧”,吓的明明又掖又藏,处长阿姨就说明明是个“小气鬼”。

 

场景三:有一次心心跟妈妈去参加同学聚会,席间妈妈的同学开起了心心的玩笑,说心心是她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心心非常难过,整个席间都有点心不在焉……

 

场景四:甜甜跟妈妈在公园里玩的时候,碰上了张阿姨,张阿姨看到甜甜,非常高兴,就把口袋里的巧克力拿给甜甜吃,可是就在甜甜伸手去接的时候,张阿姨又把手缩了回去,非让甜甜叫她一声“爸爸”,想吃巧克力的甜甜只好怯怯地叫了声“爸爸”,张阿姨才把巧克力拿给她。

 

场景五:有一天妈妈把丁丁接回家,快进门的时候,一向喜欢回家的丁丁却突然惊恐地抱住了妈妈的大腿,嘴里还不断地嚷嚷,“妈妈,我们不要进去,不要进去!”,妈妈一惊,忙问丁丁怎么回事,丁丁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诉妈妈,说奶奶小区的一个阿婆说,他家有只大灰狼……

 

一、“逗弄”行为的负面影响

虽然大部分成人都是出于喜爱才喜欢逗某个孩子,但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却是:不管成人的动机如何友善,对于被逗弄的孩子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局限,难以鉴别人际交往中的玩笑,因此,逗弄者的言行极其让他们信以为真,从而使得逗弄行为产生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

1、侵蚀孩子的安全感

有的逗弄者喜欢就孩子的身世跟孩子开玩笑,这是一种极易影响亲子关系的行为,因为孩子的内心深处,天然存在一种被遗弃的恐惧,一旦有人拿相关的语言刺激孩子,就极其容易唤起孩子这方面的担忧,甚至引起他们对亲子之爱的怀疑。场景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阿姨们看似无意的玩笑,却让幼小的心心产生了情感的波动,也许那心不在焉的背后,就是浮出水面的被遗弃感……

2、负面的行为示范

有些逗弄场景伴随着负面的行为示范。比如,场景一刘阿姨那种乱开空头支票的做法,对孩子来说就可能是一种很不诚信的示范。场景四中张阿姨以给孩子吃巧克力为条件捉弄孩子的行为,也容易让孩子误以为给别人东西就可以乱提要求。

3、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有些逗弄场景带给孩子的是显性的心理伤害,比如场景六中安安遭遇的恐惧,也有些场景会带来心理发展隐患,如场景二中正处于物权敏感期的明明, “小气鬼”的标签就容易给她消极心理暗示,如果妈妈再出于面子考虑强迫孩子交出自己的心爱之物,多次经历类似场合之后,明明就可能变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

4、混淆孩子的认知

当成人故意“颠倒黑白”,迫使孩子就范而觉得好玩时,孩子的认知却可能面临被混淆的风险。比如,场景四的张阿姨,以巧克力为诱饵让孩子喊她爸爸,这些成人觉得十分滑稽的做法,却可能让甜甜接受到十分混乱的信息,特别是如果甜甜正处于性别敏感期,这种叫女人爸爸的做法非常可能带来困惑,如果妈妈再不及时给她解释,则孩子对性别的认知就可能受到影响。

 

二、如何把握反应的“度”

由于孩子的先天神经类型有别,性情各异,对同样的逗弄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家长是不是需要干预,何时才需要干预,不妨以孩子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发展隐患为准。如果孩子因为逗弄行为的存在而出现以下情况,就想办法介入:

1、孩子出现负性情绪反应

即孩子因为逗弄而突然变得不开心,或者出现其他负性的情绪反应。比如,场景三中的心心被妈妈同学弄的心神不定时。

2、孩子出现反抗或退缩行为

即孩子因为被逗弄而出现反抗或退缩行为,比如场景六中的丁丁,因为被告知家里有大灰狼而吓的不敢进屋时。

3、触及了孩子的心理敏感区域

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非常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敏感,需要特别的保护,如果成人的逗弄行为涉及了这个禁区,妈妈就不妨及时干预。比如,场景二中的明明,就正处于物权敏感期,有必要妈妈帮着防止“小气鬼”之类的标签,否则不利于他正常地发展自己的物权意识。

 

三、孩子被逗弄,妈妈有对策

之所以妈妈常常感到难以处理孩子被逗弄的场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就是绕不开的“面子”问题,因为当场拒绝别人逗弄孩子时,往往会破坏友好的交往气氛,甚至引起对方的不快。那么,有没有比较妥善的处理办法呢?不妨尝试如下办法:

1、与熟悉的人直接沟通

如果逗孩子的是自己比较亲近或熟悉的人,比如,孩子的阿姨舅舅外公外婆,或者自己要好的朋友,在确信他们不会生气的情况下,不妨直接跟他们沟通,把逗弄孩子的负面影响讲给他们,恳请他们停止自己的行为。

2、面向孩子解释真相

如果跟逗弄孩子的人直接沟通涉及到“面子”问题,或者因为对方是不那么熟悉的长辈或领导不便直接拒绝,就不妨转而面向孩子澄清真相,消除孩子的顾虑。比如,为了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场景二中的明明妈就可以在科长阿姨逗明明送给她玩具熊时,若无其事地对明明说:“阿姨跟你开玩笑呢!不会真要你的玩具的!”这样,既可以消除孩子的顾虑,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又自然低缓和了气氛,不会让领导难堪。

3、事后对孩子进行疏导

如果孩子受捉弄时妈妈不在场,就需要在觉察到孩子的异常心理反应之后及时疏导。比如,场景六中,孩子受到的逗弄是妈妈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当妈妈了解情况后,就必须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告诉孩子那个阿婆在跟她开玩笑,大灰狼是住在森林里的,不会跑到家里来,还可以抱着孩子到房间里巡视一番,让孩子确信阿婆是说法是无稽之谈。

4、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由于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某些情况下,孩子受到的心理伤害也比较难以消除,因此,平时就注意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孩子明白逗弄孩子是成人非常容易开的玩笑;把孩子经常可能遇到的逗弄场景讲给孩子听;教孩子鉴别常见的逗弄场景等等。

5、回避某些过分的人

如果有些人特别难以沟通,或者怎么提醒都不改,或者喜欢开过分的玩笑,妈妈带孩子出去的时候就不妨尽量回避这些人,以免孩子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

 

按:本文系应《家庭育儿》编辑吴老师所写的命题作文,发表于2011年第2期,此系原文。感谢吴老师的编辑劳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