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儿童期的安全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能够构建完整人格,获得自尊,完成自我整合的关键条件。而能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来自儿童期安全感的获得程度。心理学家沙利文在论述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际需求时列出如下表格:
发展阶段
人际需求
0-2、3岁 需要得到他人接触,需要得到母亲或替代人温柔的照料。 2、3-6、7岁 需要成人参与到儿童的游戏活动中。 6、7-9、10岁 需要同龄玩伴,需要被同龄人构成的社会群体接纳。 9、10-12、14岁 需建立和同性朋友的亲密关系,并且彼此接纳认同。 12、14-17、18岁 需要同异性朋友建立亲密关系。 17、18- 需要融入成年人的社会中 .
人在婴儿期能够获得母亲或替代人温柔精心的照料,他的需求呼唤及时得到满足,他对生活的环境是满意的,有很自信的安全感。当他不断成长,生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时,她/他需要不断扩大与其他人的交流,建立联系。达成新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前一阶段人际关系建立中的体验,如果前一阶段经验良好,获得很好的安全感,就为后一阶段人际关系建立铺平道路。如果经验系统存储了太多的人际关系建立中的障碍,后面在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更使其感受到在人群中没有安全感。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会非常害怕与他人发展亲密友谊关系。因此,客观上会受到同龄人的排挤,更会孤单寂寞落落寡欢。
由此得出:父母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婴儿期,需要陪伴在他们身旁,对他们的呼唤及时给予回应,帮助他们驱除痛苦,满足他们生理和精神安慰的需求。如果忽视了孩子在这个阶段对家长的需要,只顾忙于事业的发展,有可能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终身遗憾。在我的个案中有不少缺失安全感的人,其中一些人在早年生活中与父母分离,替代抚育人又不称职,因而对生存环境总有不安全感。当然,如果有一个称职的替代者来抚育孩子,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的生活,顺利完成这阶段的感受人际关系的任务。
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是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年龄阶段,他们开始有时限地脱离父母陪伴,生活在同龄群体中。脾气秉性各不相同的孩子来到一起,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开始发生摩擦碰撞。这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由阶段,本不值得我们去回避它。但是,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于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与其他孩子玩耍,只能在家做独处的游戏;或有的老人鉴于自己年老体弱,不愿意与孩子一起到室外走动,如此剥夺了孩子与同龄人游戏中取得相处经验的机会,在同龄人当中他们在处理朋友关系时显得更缺少方法、更稚嫩,这成为他们渴望被同龄群体接纳的障碍。在孩子今后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中,与人相处就会成为一个难题,会制约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
我曾经遇到一位24岁研究生毕业的白领,她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专业能力也较强,但是在工作中总不能与同事相处。她的处世的方式还停留在“一起玩”的童龄期,难以在坦率、亲密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成年人的友谊。因为缺乏社会支持,她觉得自己很孤单,生活得很辛苦。在回顾生活经历时,她因为上学早于同龄人,母亲总叮嘱她防备受到别人的欺负,放学就回家,少与同学交往。恰巧在上中学时,她遇到同班两个男生的言语攻击,母亲教她要更加谨慎,却没有采取其他有效的保护措施,没有抗争。这位白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一遇到与人打交道就发憷,就往最坏的地方考虑。直到今天,与人交往的不安全感害得她难以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持续呆下去。
家长朋友们,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很重要,既要给他们创造建立人际交往安全感的环境,帮助他们顺利渡过人际发展的各个关键期,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还需要我们以身作则,在维护家庭关系上给孩子做出榜样。这样的付出才是真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