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讲座稿)
各位家长朋友,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探讨幼儿的学习能力问题。
什么是学习能力?从广义的范畴来说,首先是孩子爱学习。我们平常所讲的学习态度、习动机、学习兴趣都在这个范畴内。其次是孩子会学习。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和方法,包括从正确的学习环节、不同的秩序和用时形成学习方法和行为、学习习惯。再次是孩子能学习。学习能力包括智力水平、个性品质和知识储备。
可能会有朋友说,我的孩子还小,现在还不想涉及学习问题,就让孩子快快乐乐地玩吧。您说得没错,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促进孩子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通过各种游戏,孩子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同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有一些了解,就可以积极组织和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游戏,既让孩子开开心心地玩,又可以在这些游戏中习得各种重要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尤其是大班孩子,这些能力的准备很重要。因为他们即将进入小学。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凑,老师的角色也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温柔的阿姨,而是要求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生活自理问题。 最重要的变化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孩子的主导活动不再是游戏而变成了学习,要按班就班地上课,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参加考试等,这些都对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更要求我们对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了解,科学地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做好入学能力准备,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还有的朋友则是给学前的孩子报很多的培训班,围棋班、英语班、钢琴班、识字班等轮着来。是不是早点把孩子送去学画画、弹钢琴、学英语,这就叫做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呢?我的回答:不是。因为只有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合适的环境和教育,才是正确的。打个比方说,孩子的大脑就好象一幢房子,房子的窗户就是智慧的窗户。每扇智力窗户打开的时间不一样,当窗户开着的时候,阳光、空气、鲜花就能进来,但是如果窗户还没有开,再好的东西也放不进来。所以,我们就必须了解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把握智慧开窗的时机。这样我们即不会错过孩子智慧发展的关键期,又不会拔苗助长。过度早教其实是父母教养焦虑的表现,比如欠缺育儿经验、对孩子寄望过高等等。过度早教必然以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限制社会交往为代价,这实际上是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
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孩子学前期的心理、生理特点,也许您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先来看下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点。
对于3~6岁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幼儿期(或叫学前期)。这一阶段孩子生理的特征表现为:
1、脑内部结构基本成熟。此时幼儿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新生儿的脑重约为390克,成人的脑重约为1400克,到了2.5—3岁的时候,脑重已增加到了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儿童到了7岁的时候,脑重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同时婴儿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树状突,数量少而短,到了2岁的时候数量和长度在不断增加;神经纤维髓鞘,在学龄前末期也逐步完成。也就是说,儿童在婴幼儿期已经具备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对近千名从出生到成人的追踪研究提出,如果把一个人17岁达到的智力水平作为100%,那么4岁就达到50%,4--8岁又获得30%,8--17岁又获得20%。他认为儿童在5岁之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
这些数据表明,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充分注意这个时期孩子的教育。往往有朋友会认为,幼儿园嘛,以玩为主,现在不用管他,等上学后再说,所以有可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交给保姆管,自己忙工作,或者忙着享受生活去了。我给的建议则是,孩子不管在什么年龄段,要尽可能多地和他在一起,玩也好,教育也好,这是一个不能忽视不可替代的工作。最近有一个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是“独二代”如何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我自己就曾经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小学以前没有自觉地对女儿进行引导。尽管入学后来加以很多补救,她的社会交往能力一直到四年级才发展起来。
2、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在于躯干和四肢成长的不平衡性。在2~3岁和5~6岁的时候,身材的增长为8~10公分,而在4~5岁的时候,身材的增长只为4~5公分,发展得最快的是儿童的下肢。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甚至6岁的孩子,他们的骨骼在很大程度还是由软骨构成的,肌肉也很松弛,这就使他难于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姿势,并且容易发生脊柱弯曲的危险。这提醒我们,孩子不能过早地学习写字,因为他们的手部腕部力量还不足以进行这个高难度动作。过早学习写字,会使他们借身体其他部分的力量来完成工作,比如会外撇或内扒。这样写字困难,书写质量不高,还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同时我们要注意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保持一个姿势去看书、看电视,到15-20分钟时要变换下姿势。那有朋友要说,我孩子就要上学了,不得不写字了,怎么办呢?后面我会专门介绍训练方法。
3、孩子甲状腺积极活动,血液成分改变,肺脏容积增大,儿童的灵活性大大地增长着。同时,随着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他的动作也越来越变得多样、准确和协调,越来越显著地受着儿童本人的调节。此时,可以给孩子进行手眼脑的协调练习,因为这和孩子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训练方法也在后面一并进行介绍。
再来看看这时期幼儿心理的特征:
1、幼儿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这是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可以不断推动幼儿心理向前发展。所以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也就是办家家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这样的游戏非常能让孩子体验和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成人世界各种实践活动的乐趣,从而不断积累相关经验,积累同伴之间交往的乐趣,更好地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2、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也就是说,儿童的认识活动更多地依赖感觉、知觉和表象,且很容易受到外部印象的支配。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记忆,也带有很大的无意性;思维正在由婴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向学前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鉴于以上特点,凡是与儿童生活、生存有关的事物,他们都印象深刻,学得很快。因此,他们的教育,应紧密地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如何独立用餐,使用筷子、调羹;从饮水机接水喝;系鞋带;折叠被子、摆放衣服、分类整理书籍、正确使用光碟、清理书包、玩具归类、擦拭桌椅门窗和拖地的。在这些具体的过程和步骤中传授技巧,培养他们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而这些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影响学习的计划性和条理性等学习习惯和态度,因为孩子在生活自理中可以训练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培养专注做事的好习惯;可以学会遵循程序做事,增强条理性;在完成复杂事务时需全神贯注,可锻炼协调能力和责任心;为完成任务要求变求新,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这些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规则意识、责任心、自控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智力与个性品质决定着孩子将来的成功与生活的幸福。所以我们要注意在生活中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为其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儿童从幼儿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种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不可忽视。我们应当从这时候起,就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使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从以上这些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不能过度地早教,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我们孩子早期教育呢?大家都知道最近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讨论,就是虎妈教育给美国教育方式的冲击。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教育观念是非常不同的。一百多年来,美国人的教育观念建立在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上,对孩子十分自由、尊重、放纵,这样的教育,和中国的价值观十分不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是既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关爱,同时又伴之严格的要求,甚至有必要的批评和惩戒。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我们的教育表面上看得很紧,其实把真正的教育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能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最根本的。幼儿过早地接触知识技能的训练,一定意味着把一些更需要学习的素养给排挤掉了。成长是有规律的,在幼儿的阶段就不应该学习过多的知识,不应该去学数学、作题、认字。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游戏、娱乐、观察,和小朋友学会相处,培养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这些是他一生受用的素质,也会有愉快的体验。在幼儿阶段想让他认一千个字、两千个字,不是不能做到,但是会付出很高的代价。而这种水平其实到六七岁、七八岁以后是很容易的事,过早学了以后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他的观点也体现了我们前面对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
经过我们长时期的总结,我们认为在幼儿园时期以下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方法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去实施的。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能力:
一、身体运动及神经协调能力
1、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
2、大肌肉的练习
3、神经协调练习
二、感知觉能力
1、感觉类
2、知觉类
三、视听动协调能力
四、语言能力培养
五、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六、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先来看父母如何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看个案例:
松松升入小学了,无论是面对新的老师、新的教室环境,还是新的活动时间安排,都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可让妈妈没想到的是,老师让孩子回家专门练习拿铅笔。回家以后,松松妈妈不折不扣地“传达”了老师的建议,松松爸爸的第一反应是老师在开玩笑。不要说现在的松松经常拿笔写字画画,想当初,松松不到1岁就会抓着画笔到处涂鸦了。在松松爸爸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会拿笔,让孩子专门练习拿铅笔,实在是一件无足挂齿的小事。
其实,不会握笔是新入学孩子的一个常见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全发展的起始环节,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基础。对于像松松这样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是其顺利适应学习生活的重要基础。写字、翻书这类小事,是孩子学习时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说,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孩子具有相当水平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才能胜任。有的孩子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就会影响孩子入学后的第一个任务――写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具体的方法:
1、精细动作的练习,精细动作指主要依赖身体小肌肉群的活动来实现的动作,如握笔写字。握笔写字似乎是每个上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做的事情,其实这项本领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感觉和记忆技能做支撑要想让孩子拿好笔可以做这些练习: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小镊子或者筷子,请他试着往大大小小的碗里夹豆子、花生,或是用剪刀剪小草棍,或者玩玩穿线板。还可以用给娃娃穿脱衣服来达到锻炼精细动作的目的。要是有的小男孩觉得这么做太“幼稚”了,不妨让他给自己喜爱的大动物玩具穿上小小孩的衣服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穿一些带扣子(按扣也行)、带拉链的服装和需要系鞋带的鞋子,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小肌肉,同时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还有:描写、抄写各种线条、图形、字母、数字、实物;把水倒到各种容器中,并要符合规定的要求。使用针线、折纸、拼图、剪纸、绘画等、编织、演奏、搭积木、插片、打弹子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兴趣,换着花样和孩子一起玩,即是其乐融融的亲子活动,又可以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相关能力。稍大的孩子,父每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在做家务中发展孩子的操作能力。
2、第二个方面是大肌肉锻炼,大肌肉是指主要依赖身体大肌肉群的活动来实现的动作,如跑、跳、攀登等。如果孩子的大肌肉力度不够,孩子上学后很容易出现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因为从生理角度来说,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撑他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他不得不变换姿势,这样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了。这也是小学孩子常见的问题之一。
大肌肉锻炼的方法有:各种各样地走,向前、向后、侧身、带着物体走、边走边放物体(如把小球放到瓶子中)、跳跃着走、蒙着眼睛或眼睛注视某一特定位置走、学着各种动物样子走等;
各种各样地跳,向指定方向跳、单脚跳、双脚跳、三级跳、摸高跳、跳绳、攀登、投掷、走走跑跑交替运动等。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等个性品质;
平衡练习,沿直线走、在平衡凳上前后走、侧着走、表演各种动作、独立骑两轮车、前滚翻,睁眼或闭眼练习金鸡独立,或踮着脚尖上台阶等等;
扔与接的动作,把某一物体扔进特定的目标中、接住他人扔过来的各种东西等;
3、神经系统功能协调
在小学低年级,有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但他们的成绩但不一定如意。他们并不是每门功课都差,有的语文差些,有的数学差些,还有的是在一门功课内有明显差异,有的拼音学得好但识字困难,有的识字快但书写困难,有的运算能力强但解应用题困难。这是由于他们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失调所致。
我们可以通过翻掌测验来看看孩子的神经系统功能,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做一做,回去和孩子一起玩一玩:让儿童将双手并置于桌上,手心向下,拇指弯于掌心,其余四指均并拢,并将两手食指靠紧并拢,然后双手合拢,掌心相对,再将双手翻过来,掌心相上,两手的小指并拢。就这样在原位反复翻动双手,渐渐加快速度。这时观察肘部摆动幅度、双手翻动时的姿势及双手是否并拢等。如果翻手姿势笨拙、不协调则为神经发育不协调。如果出现这样的不协调要尽早进行训练,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功能定型的关键期是在幼儿期。方法有:
多听,以耳带口,使孩子博闻强记--聪;
多看,以眼带手,使孩子见多识广——明;
多动,生命在于运动——灵;
多抚触,母乳喂养,日常抚触,促进孩子人格健康和社会能力发展——通。
第二类是感知觉能力。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认识世界,掌握知识,从事各种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感觉器官越发达,认识世界的能力就越强。
(一)感觉类的练习内容有很多:1.触摸觉训练2.味觉训练3.嗅觉训练:4.机体觉的训练,也就是通常说的感统训练内容。内容比较多,我就不一一讲解了。特别提出来的是触觉学习。有时孩子来我工作室做咨询,为表示友好我会伸手去摸他们的脑袋,有的孩子在手还没碰到他的身体时就迅速地避让,心理学称之为“防御过度”。触觉发展比较好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比较好,不害怕与人交往,注意力比较集中,情绪比较稳定,言语表达比较流畅,饮食行为习惯也比较好。最好操作的办法就是每天抱孩子几分钟,抚摸他的后背。不管他长到多大,都可以做这个动作。
(二)重点来看看知觉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知觉的发展的情况影响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认知能力发展得好坏会直接促进或阻碍孩子基本学习技能的发展。孩子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知觉和听知觉,听知觉直接影响孩子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而另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阅读和完成作业则更多依赖的是视知觉的能力,视觉分辨不足的孩子在计算中容易看错数字与符号,视觉宽度与记忆不足的孩子则在掌握知识点和解应用题时遇到困难,视动协调不好则导致书写错误等等。 我们来看看知觉练习的内容。
视知觉类有空间知觉,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等方面。我们选其中空间关系来进行说明。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或符号(图片、字或数字等)的位置以及与他们周围一些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书写、阅读教学,数学数字的认读、书写、运算对齐,英语字母认读、书写、拼写等都离不开空间关系。是视知觉水平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空间知觉有问题的孩子主要表现为: 拼音b和d、p和 q以及f和t和n和u等常搞混;数字2、3、5、6、7、9会左右颠倒过来写;“人”和“入”、“上”和“下”、“手”和“毛”分辨不清;写字左右颠倒,数字混淆,如16和61易写混。简单检测方法:观察孩子是否经常把3写成“E”、6和9难分、士和土等同。 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强化训练:
走迷宫:这样的书籍在市场上很多。玩的方法是一开始允许孩子用手指指着辅助定向,慢慢提高为只用眼睛看。
笔纸活动:给孩子大量的纸,让他随意画、涂、折、剪、撕,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物体的空间变化。
这些方面的练习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以找专业的机构去做。
(三)视听动互相转换的能力。
包括听觉-动觉与视觉:孩子听一个有节奏的打击声,然后把它转换成视觉--动作形式,即用点和破折号把它写出来;或要求孩子把听到的字、字母、数字写出来;
听觉言语-动作:把听到的一些要求(听觉、言语)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把它体现出来;
视觉—言语或动作:模仿别人的动作或表情、看图说话、看图做动作等
触觉—视觉或言语的能力。闭眼睛触摸某件物体并确定所摸的物体是否与所看到的物体相同;或者隔着一层布摸物体(不许看)然后把它描述一下或画下来。
手眼脑协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练习,这样能较好地建立大脑反应和肌肉动作之间的记忆联系。
(四)语言的教育。因为语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得不到任何知识。语言不仅能表达具体知觉,而且能概括具体知觉,它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如果幼儿不及早掌握语言,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其能力。所以,必须尽早让他们掌握语言工具。方法很多,如提供色彩丰富,富有想象力的好书给孩子看,让他们爱上看书,爱上阅读,从而掌握语言。如何指导孩子阅读,将在另外的专题里讲解。
(五)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会孩子自行上厕所、盥洗;能独立用餐,会正确使用筷子、调羹;会从饮水机接水喝;会系鞋带;这些前面已经提到过。还要知道饭前便后,体育活动后要洗手;知道身体不舒服要和老师说;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时间观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时间观念的培养我多说几句,因为刚入学的很多孩子会动作磨蹭,作业慢,有的孩子一年级就要到十点钟才能睡觉。这样恶性循环,孩子的学习是辛苦的,家长也是痛苦的。
(六)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教会孩子建立和老师之间的积极情感,信任老师,喜欢老师,有什么需求敢和老师说,服从老师的教导;能结交新朋友,愿意跟陌生人交流,打招呼;能正确书写自己的姓名;知道家里的联系电话等。
以上的这些能力,只要我们家长有心,都可以在生活中随时地进行。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掌握一些原则:
1、承认个体的差异。先天的秉赋、后天的教育都造成孩子的千差万别。就象人的手指头有长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结构和侧重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交际上如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妙笔生花;有的唱歌会跑调但数学却很好,有的不喜欢画画偏喜欢体育运动。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期望值也不能太高,希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手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家长要做的是去发现他的长处,要多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找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再提供适当的条件去培养它,发展它,做到扬长避短。如果不顾孩子的特点,不是孩子所愿学而是家长所逼,或者说,要孩子学的正是孩子之短,那么只能费力不讨好,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因为,谁也不愿忍受一次次的失败感和挫折感。孩子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有意志力,很多时候是凭着热情和兴趣学的,尤其是低齡的孩子。
2、要扩大幼儿的生活范围,引起广泛的兴趣
整天关在家里是提不起学习兴趣的。要到各处游览,去博物馆、动物园和公园,参观名胜古迹。大自然是一所大学校,在那里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大开眼界,随处可以学习到新鲜的知识。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进行剖析,砸碎一块岩石进行观察,窥视小鸟的窝,研究彩虹的变幻,讲述蜜蜂和蚂蚁的集体生活,说说青虫长大会变成美丽的蝴蝶……使孩子从小知道世界是这样大,世界是这么奇妙。现代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广博的知识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从小多增加阅历也会帮孩子尽早找到学习目标,建立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3、在早期教育中,正确处理德、智、体、美、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把智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当然进行智育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开发。早期教育不能忽视其它几育。孙云晓研究员指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独二代”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培养。欧美国家许多类似的实验和跟踪研究发现,懂得克制自己的孩子更加独立,更有责任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我们习惯了过度满足孩子,使太多的孩子变成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孩子。对于‘独二代’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孙云晓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还有:中国父母在教育上面临“两难”的境况,没有家庭教育的规则,宽严失当。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做人要“严”,学业要“宽”。做人要严格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学习要宽,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拔尖。孩子只要努力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现在中国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前15名,这是一个让人感慨的数据。千万不要像蔡美儿那样,过度要求孩子的学业。父母要有智慧,孩子将来在世界上生存,最重要的不是名次,是品行、能不能友善相处、能不能有责任心、能不能有服务精神,这些是最重要的。
所以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在这方面,父母的身教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又是孩子最贴身的人,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注重身素养的提高,现代家庭教育科学方法的学习。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家长学校中有详细说明,有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查阅。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各位的聆听,有任何问题我们可以进行讨论。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