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父母都是“医生”,只是水平不同【转孙云晓博客】

13年前 [03-09 09:12 周三]

父母都是“医生”,只是水平不同【转孙云晓博客】

 (2011-03-08 21:49:43)

 

孙云晓:我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素,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训练。如何进行抗挫折训练呢?我的建议如下:一、学会延迟满足的教育方法;二、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甚至惩戒;三、培养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四、 鼓励孩子更多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要素

                                                          孙云晓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孩子令人触目惊心的心理危机案例,同时也会看到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对策。或许这就是该书唯一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单本书的理由。我很欣慰自己参与了该书的写作,因为近4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使我痛感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弱势群体,而最弱的恰恰就是心理健康。

据《参考消息》31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近20年来,家庭破裂和父母失业率上升是青少年精神问题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抑郁。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80%左右的中小学生是心理健康的,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比例为16.4%小学生、14.2%初中生和14.8高中生,而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不超过5%。在中国3.4亿未成年人的庞大群体中,从5%16.4%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每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都意味着深深的痛苦和艰难的养育。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指其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体可以包括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

在写作《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思考最多的不是如何展示惨痛的悲剧,而是分析原因和寻求对策。探讨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激活了我20多年研究青少年问题的诸多发现,因为青少年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自然也是有规律的。我们需要有根本的对策,在这里,我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素,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训练。

第一、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们需要改变一个错误的观念,似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有病,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我赞成林崇德教授的观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如中央有关文件所指出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针对极个别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治和矫正。

林崇德教授提出,从教育模式出发,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关于发展性咨询,一是需要咨询。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决学生中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二是成长咨询。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三是成功咨询。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取学业和成才的成功,在这里,老师不能简单地凭智商取人,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四是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我看来,把心理咨询的重点定位于发展性咨询,不仅仅是学校需要的,家庭和社会也需要这样做。有人可能担心,父母不是心理医生,怎么会做心理咨询呢?的确,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没有专业训练就上岗可能误导人。但是,看一看林崇德教授于发展性咨询的四个方面,或许会明白其中多数内容正是父母与孩子平常交流的话题。换句话说,父母多理解和尊重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需要,给予积极而及时的引导,就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个角度说,父母都是心理医生

第二、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为了写作《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这本书,女作家阮梅以7年时间的深入多所中小学校、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精神病院、脑科医院的调查经历,从数百名中小学生患者自健康走向不健康的苦痛心理历程中抽取出的一批最具典型的鲜活个案,以活生生的沉痛事实向社会发出警示:心理健康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成人比成才更为重要!

我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例如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大型调查中,也发现了心理危机是灾难性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未成年人发生心理危机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而亲子关系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关系。

林崇德教授对学生咨询问题的统计分析发现,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占咨询总人数的42%;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人数占27;第三位的是自我问题,人数占20%;其他问题占10%左右。

亲子关系危机往往是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之源。亲子关系危机最常见的状况有三:一是12岁之前没有建立起亲密的亲子依恋的情感,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虎妈流行,父母给孩子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重压力,或过于简单粗暴的管教;三是父母离异或长期外出不关心孩子,导致孩子难以生存并对生活绝望。

教育研究工作者范志福说得好:不管什么样的心理危机,只要我们拿真正的爱来引导我们的孩子,给我们的孩子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阅读《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我们应当牢牢地记住:时代呼唤真爱的教育。只有真爱的教育,才能拯救我们的孩子。

第三、孩子需要抗挫折训练

今天孩子成长的优良条件似乎前所未有,而实际上,由于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的严重误导,他们是特别缺乏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的一代,尤其是缺乏抗挫折训练。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而缺乏抗挫折训练,孩子依然可能出现心理危机。这就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保护是自我保护,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人以内在的巨大力量。

具体如何进行抗挫折训练呢?我的建议如下:

一、    学会延迟满足的教育方法

二、    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甚至惩戒

三、    培养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

四、    鼓励孩子更多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常说,孩子是明天,是希望。其实,说孩子是希望这是对的,但孩子不仅仅是明天,而首先是今天。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埃斯库德罗强调,不能说青少年是下一代,而应说他们是当前一代,因此社会应为他们提供保护、参与空间、机会和支持。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教育也不能等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1664010189u7.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